生活中繁琐得事情太多,以至很多时候,我们忘记来区分什么是我们必需的,而什么又是可有可无的。于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年年月月的循环,没想过舍弃,没想过改进,更没有想过去拥有更适合自己,再有的于自己必需的。
某时,某地。男孩追求女孩。男孩每晚睡觉前都会给女孩发一条短信,道一声晚安。因为某个夜晚女孩对男孩说:她已经习惯了男孩睡前给她发送的晚安的短信。男孩重复着,每晚要到凌晨时候,就会给女孩发一条晚安的短信。某天,男孩突然想:今天不和女孩说晚安,看女孩会有什么反映。男孩这样做了,一直等到凌晨两点,手机却没有响过。男孩想:也许是女孩有事,或者是太困了,所以没有发觉。第二天也没和女孩说晚安,也是等到凌晨两点,手机也没有响过。男孩又想:也许女孩真是累了,或者是不是电话丢了,所以如此这般。第三天,男孩坚持着,不碰手机,只是眼睁睁的看着,看着,看到手机上面的时间走到凌晨两点,手机却依旧没有响过。男孩终于明白:女孩所说的习惯,并没有成为她生活的必需。而晚安,是可有可无的,是之前谈话的附属品。
是的,必需也可大概的说成习惯。
早晨起床你洗漱的用具,总是在同一个地方,你也会在每一天的清晨,在那个地方,用它们洗漱,用你的牙刷,用你的杯子。如果某天换了牙刷,你漱口时候一定会想到此时用的是新牙刷;如果杯子换了地方,你拿时候一定会想昨天你用它做什么了,怎么没有放回原地。
这是条件性的反射。是一种习惯!
中午要到12点时候,你就想到吃饭。那时你并不一定饿,你可能10点时候才吃了两碗饭,却习惯性的端饭夹菜,狼吞虎咽。为什么呢?因为到了吃饭时间,周围的人都鼓着腮帮子咀嚼,下咽。就算你不吃,下午两点你可能饿了,于是想起中午没有吃饭。
这是精神上的提示,更是一种习惯!
这世界没有一个人完全了解另一个人。人是很复杂的动物,要看透一个人,是不可能的,要不怎么有“人来疯”的说法。能分析的,不过是一个人常规下的思维以及处事办法。
两个人在一起生活,一个人总想完全的了解另一个,然后在摸索的思维下,形成一种共有的习惯。于是有迁就之说,有牺牲之言,更有舍弃自我之苦,可是,结果却并不是当初想的那么一回事儿。
因为在他(她)的习惯里,你所有的努力都付水东流。他可能在某一刻于你有条件性的习惯,但过了那一刻,又是起点终点,圆圈轮回。因为新牙刷,过两三天,也是旧牙刷了。
某时,某地,某两个人。女孩晚上下班回家,发现男孩竟不在家,于是想是不是男孩加班,是不是同事聚会,是不是和朋友出去闲逛,甚至会有极端的想法以为是不是出了什么事,赶紧拨通电话询问一通。男孩回答说,在加班赶工作进度,因为电话没电了,又一直忙,所以忘记给女孩说会晚些回家,连忙说对不起。电话里,还能听见女孩娇声的嗔怨。其实男孩下班就回家,但突然肚子痛,去医院了。接电话时候,男孩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输液。
女孩看不见男孩,所以些许惊慌之后一些嗔怨;男孩怕女孩多想着急,慌乱,所以撒谎说加班。回头一看,却都是出自一种关心。而这种关心,都已经纳入彼此的生活习惯,于是才有惊慌,嗔怨,安心,撒谎,忍受。
这可说是一种精神上的依赖,已经由最初条件性的反射瞬间,经过长期的适应,成为一种生活和精神上的习惯了。女孩可能和男孩许久都没有讨论过流星下的誓言,许久没有夜晚看星星的浪漫,女孩逛街也不再非叫上男孩,男孩看球赛也不再兴奋的对女孩讲解,甚至某个时候疑惑:我还是当初那样爱着她(他)么?然而当意外出现,所有的疑虑风飘云撒:原来已经习惯了她(他)在的生活。当初的爱之所以新鲜,是因为对彼此的新奇,当某天爱得深了,升之为情,来维系全部时候,就是生活。
许如参天大树,一定会在冬天舍弃黄透的叶,枯死的枝,让其尽归泥土,才能保证来年春天有茁壮的芽,新出的枝,才能有那一树肥厚的绿。四季反复,枯死新生,这,不是一种生活的必要吗?
如呼吸那样习惯,如呼吸那样必要。如果某一天失去某件事物,你感觉窒息,那么,就快去寻回;如果某一天争取到某件事物,而你并不有呼吸纯氧的惊喜,那么,就舍弃吧。
一棵刺透天际的树,要的是伟岸,是自身的枝叶,而并不是靠寄生树枝的藤藤蔓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