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希迁禅师是唐代一位高僧,跟随他习禅的弟子遍及大江南北,禅风大振。
他早年赴广东曹溪参请六祖慧能大师,慧能曾为他剃度出家。
数年後,慧能圆寂了,希迁遂依止慧能的大弟子行思禅师,受益非浅。
当年,行思初见希迁时问他:“你从哪里来?”
希迁回答说:“从曹溪来。”
行思又问道:“你从曹溪带来了甚麽来?”
希迁回答说:“没去曹溪前,好像没缺甚麽!”
行思又问道:“既然如此,还到曹溪去干甚麽?”
希迁坦然说道:“不去曹溪,怎知不缺?”
历代的禅师认为:人人“自性”(佛性)本身具足,非为外得。即使是曹溪看为“禅门圣地”,又能给人甚麽呢?但心内之宝,外被尘识所障,不经明师点拨指示者,只能是握璧如石。所以希迁说:“不去曹溪,怎知不缺?”就是这个意思。
晋朝的傅大士曾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这首禅偈内容,不也是点拨学人的“策语”吗?对习禅的学人来说,要将精神集中在内求,若着外相,离“禅”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