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文字背后的性情,文字再美不过一堆腐叶。
有人赞美文字的美好,却说与写字的人无关。看来觉得荒谬,也有些感慨,或许,人性中有着一种畏惧真实的浅薄,让有些人总是喜欢飘忽于表的那种美妙,而却忘却了真正的因果,忽略本来存在,追求着感官快感而没有得到真正的心灵感融,如此,就如喝茶不知味、步幽不知雅一般,过眼烟云,走马观花,陷入了操千曲而不知声的歧途妄境。
喜欢文字的人,无论是风月吟咏,还是感怀之作,是论世态还是评人事,都会因为文思词意而去感触共鸣,而单一地去以文解文,很难得窥全貌,更别说有着自己的一番理解。无论书史经论,还是诗赋词曲,笔下勾描出来的世界、意境、心情,都有其创作背景与作者的思想储存。
读六一居士《醉翁亭记》,若非其贬谪之后的特殊心情赋予,他写不出如此一叹三咏的传世文章,旷达情怀,名士寄意,如果单单望文生义,不过山水奇趣,文人醉态而已,只有见其性情,方能明白其文所寄。
喜欢柳三变的词,宋词中唯美者也,无论传情还是感怀,用词之工妙,世所罕见。那些缠绵、怅憾、凄婉、深情,无一不是柳郎性情的表现,是他内心世界的宣泄与流露。那些红颜,因为柳词而成柳丝,铅华洗净伺君侧,罗帐挑起盼柳影。因文而人,感词知心。
与写字的人无关的文字是干枯的,也等于一堆死物,没有灵气,没有思绪飘萦,看之麻木,观之无趣。就如一个美丽的躯壳,却没有了灵魂依附,不过一张画皮而已。文字是因人而活的,无论这字的背后是真性情还是假品性,但是必须得有,不能忽略这人的因素。霜来梅香沁,风过竹显刚。这凡物有因,不是那些妙法莲心,众生也不会对着那尊泥塑菩萨顶礼膜拜了。
“闻弦歌而知雅意”,一曲清吟,我们可以知道琴者心声,嵇子临刑广陵绝,能说仅仅听到那悲怆的旋律而不知道这弹琴之人倾诉的是什么吗?能说这曲与他无关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义山此句,读之遗憾无奈悲凉,纠缠男女,心情多有对应者,若不是联系文人往事,恐怕也是难谙其味的吧?
人而文,文而人。文字是脱离不了写字的人的,这是一个整体,不是可以孤立对待的,抱着这样的一种心态对待文字,终究只能是虚妄的,一头驴,吃再多的草也不可能成为骏马。因为它的世界只是身边的这个磨盘,围着打转,而不知道奔驰腾跃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