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购买邀请后未收到邀请联系sdbeta@qq.com
  • 1897阅读
  • 0回复

[转载]培养理想的道德人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心绪静回
 
发帖
*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1970-01-0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8-17 21:11:16
美国现代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有一句名言:“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我国宋代哲学家、教育家张载早就说过:“为学大益,在能变化气质。”(《理窟·义理》)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从形成的时候起,就把培养人的理想道德人格作为教育活动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在中国古代,许多哲人贤者是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家“三位一体”。他们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包括人生哲学在内的道德哲学,并把自己道德哲学中探求和描绘的理想道德品行和人格理论付诸教育实践活动。力图培养出大批道德高尚的仁人志士,以淳化民风,救世济民。

      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特别是儒家和墨家,围绕着人的理想道德人格,对生与死、荣与辱、义与利、理与欲、群与己以及道德行为准则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儒家的道德人格具有积极有为的特点。他们充分肯定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有义”视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而“最为天下贵”的根本点。因而,把“知义”、“赤交”、“尽义”视为有道德的“君子”、“圣人”的根本目标,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看成是正人君子的基本人格,把实践仁义道德作为人生的最高义务。他们主张“重义如泰山,轻利如鸿毛”,提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刚健有为精神投入世务,“尽其道而死”。墨家的道德人格同样十分积极有为,他们“贵义”、“尚利”,斥“命”颂“力”,“摩顶放踵”,“备世之急”,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虽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义无反顾,在所不惜。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古代传统理想道德人格思想,尽管长期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封建道德思想体系的制约,引导人们为封建地主阶级去“卫道”、“殉道”,但也曾激励进步的仁人志士为天下兴亡、民族大义而英勇奋斗,对中华民族的道德文明进步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理想道德人格,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人格的精神基石。培养理想道德人格,是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活动的目标。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文明史上,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正是在不断继承传统理想道德人格积极因素的基础上,从每一个时代的进步要求出发,变革维新,把它作为一种推动人与社会共同进步的“时代精神”,以“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的宏志大愿,在教育实践中辛勤耕耘,为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培养具有理想道德人格的大批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