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分崇尚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的心态还是一种心胸,这种心胸外化的突出表现为:
——有容人的肚量,能够容忍异己,欣赏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人。所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这就是容人。
——有容事的开明,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包容甚至是错误的"异见",当然也不会因为别人的恶意批评而影响主观判断。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容事。
——有包容差异的头脑,并且还善于利用各种差异所带来的机会。
杰普培训曾被某些媒体称为"中国高端IT培训第一品牌",在海外呆过13年的CEO赵敏谈到自己之所以选择高端IT培训作为创业方向,就是因为发现了中美之间IT业的差异。
赵敏曾打算做软件业,但他在国内接触不少IT企业后却改变了主意。他发现中国IT企业的高端业务都很急需人才,这个缺口跟美国的情况差不多。但差异就出现在高端IT人才培训上,中国不但缺乏人才,而且缺乏相应的培训,层次低、不规范、不具规模,可以说高端IT培训几乎为零。因此,赵敏意识到这是个巨大商机:"我们一起回国的六个人,在国外都有很丰富很全面的实践以及教学经验,为何不把自己多年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国内更多的IT行业人士呢?这似乎比自己亲自去做编程更有意义。"
心态开放要能理解差异
天津天士力制药公司总经理李文就认为,开放首先要能兼容差异。李文在英国工作学习两年后回国,曾感觉不适应:"我刚去英国的时候不懂得开车让道,有人让我就心安理得地开过去,但时间长了我也开始学着给别人让道,并慢慢成为习惯。"后来"回到国内,我反而对开车抢道、排队夹塞很不适应"。
但正是"有了出国的经历,我反而开始理解国人的这种行为","中国向来缺少private的观念,中国人习惯了什么东西都是国家的、集体的、公共的,很少有东西是公民自己的。没有尊重私有权的观念,当然无所谓尊重个人的权益。"
因此,李文得到的留学感悟是:"不管是留学、居住、参观考察,见识一下不同的社会形态,对日后的生活工作都大有帮助。倒不是说人家的社会一定有多先进,而是通过差异比较,可以反过来更理解国内的现象。理解并不是赞成,但是只有理解差异性是多样性世界的客观表达,你才能在差异中协同。而把握了这一点,就是把握了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规律。"
兼容差异、开明包容的开放心态,正是这个浮躁社会所急缺的,也是我们采访的开放型成功者所拥有的共同特质之一。
微软的企业文化很著名,他们的企业文化当中就有一条叫"开放式交流"。它要求所有员工在任何交流或沟通的场合里,都能敞开心扉,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算大家意见不统一,也一定要表达出来。否则,公司可能会犯错误。
不排斥交流,能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社会和周围的一切,并且能够理解甚至认同不同人、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的差异性,这就是一种心态的开放。心态不兼容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利益对立的双方,如医患矛盾、房地产开发商与购房者之间的矛盾;还存在于各个方面。在我的博客留言中,就有过"海归"与"土鳖"大战的现象:有些"土鳖"一听到有人说几句国外的优点,立刻把人判定为"崇洋媚外",并且彻底贬低留学的作用;也有些"海归"则自以为喝过"洋墨水","取经"归来高人一等,总感觉"外国的月亮才是圆的"。
这都是不兼容、不开放的心态。一个真正的成功者,一个心态开放的人,只会以公正的态度,在能力、品德、价值观等各方面去衡量人,很少以是否在海外留过学来判断人。就如大多数跨国公司挑选人才,更多的是看对方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有没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而不会问对方是"土鳖"还是"海归"。能力是任何讲究效率的公司都最看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