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Kw}O2b J].Oxch&y ?{ N,&d )2&3D"V 前天打开微信朋友圈,看到“索尼申请破产”的消息,很是吃了一惊。套用个时下网络热词,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hzo> :U h p]J>i. 好在自己还是科技媒体人,两秒钟之后就反应过来了:又是一条谣言。通常对于一条意外的消息,我都会先谷歌搜索下,看看有没有官方声明或者主流媒体报道。但“索尼破产”这事实在是太离谱了,即便不用任何查证,也可以迅速判断这是条假新闻。
)[ V8YiyU 2 ? qC8eC 因为半个月前,索尼刚刚公布了第一财季业绩。当季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至173亿美元;营业利润增长近五倍,至3.67亿美元。在持续亏损后,索尼当季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3500万美元。当季索尼业绩提升主要得益于智能手机业务显著增长,当季索尼智能手机销量达到960万部,实现利润6000万美元,上年同期则亏损2810万美元。
=Hg!@5]H ,<v0( 破产之说显然是无稽之谈。但按照以往的经验判断,这张漏洞百出的截图和毫无根据的消息可能会在微博上迅速扩散。在微博搜简单索了下,果然已经有诸多用户在感慨叹息索尼的昔日荣光和“今日衰亡”,还有业内人士开始认真地分析建议华为等国内企业收购索尼的可能性。
JOJ.79CT vGkemJ^/ 于是,索尼中国不得不在微博上进行辟谣,并暗示会在9月份德国柏林的消费电子展(IFA)会议上发布重要产品。虽然很快就被辟谣,但这么愚蠢可笑的谣言,怎么会被捏造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呢?
o{PG&
}K {<42PJtPY 为什么总是隔段时间就会听到诺基亚关门、摩托罗拉倒闭、索尼破产、HTC出售等的低级谣言?甚至有资深行业人士地认为HTC选择出售是因为国内一款售价800人民币的高性价比手机?
KN}#8.'>3 `
,\b_SFg 移动互联的时代,市场竞争激烈,行业格局剧变。随着苹果与三星的迅猛崛起,诺基亚和索尼等曾经的行业巨人,纷纷陷入了低谷。这些的昔日巨人先后遭遇了连年亏损和营收骤降,也因此进行了艰难痛苦的转型,采取了全球裁员、裁并部门甚至出售大楼等举措,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对产品线进行战略调整,从而重新在市场占据重要一席。而另一方面,摩托罗拉移动则并入谷歌旗下,Palm出售给惠普后默然消失,黑莓则面临着最艰难的时刻。
8ymdg\I+L B[N]=V 或许,看着曾经的巨人倒下,也是一种恶趣味。媒体与读者的关注力,也存在着“马太效应”:好的,推捧得更高;遭的,棒打的更狠。当苹果与三星迅猛崛起的时候,所有的报道几乎都是颂扬;媒体与分析师们会不厌其烦地分析成功经验,对一件件小事赞叹不已。
$
VT) OG5{oH#K 而当这些公司陷入低谷后,无论是短期起伏还是长期下滑,媒体与分析师又会头头是道总结出失败的原因,唱衰甚至宣判这些公司的命运。当苹果增长陷入停滞甚至下滑后,他们遭受的棒杀与此前的吹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诺基亚与索尼也同样如此。也许,未来的三星也会面临着这一遭遇。
CD&a_-'z$K bf_
>?F^ 所以,在诺基亚、索尼、HTC等曾经巨头陷入衰退后,看客们就纷至沓来,享受着嘲讽大厦破落的快感,期待着最后轰然倒塌的那一刻。但倘若有人挽狂澜于既倒,或者骆驼并没有瘦死,反而起死回生,如同诺基亚与索尼走过最艰难时刻,开始稳步复苏;看客们没有等到意向之中的结果,就只能恨恨吐上一口唾沫,PS出一张截图,在网上编造出破产的谣言。
sY;h~a0n GW AT0 作为新浪科技的撰稿人,有时候会仔细阅读读者的评论,当看到“诺基亚怎么还没倒闭?”,摩托罗拉不是破产了吗?”这样的评论时,会有一点失望与失职的感觉。让读者了解到最新与最准确的科技资讯,正是科技媒体的职责;他们被谣言所蒙蔽,说明还没有从媒体了解到关于诺基亚、索尼、HTC等企业的准确状况。
2Re8rcQQU t\M6 d6 另一方面,鲁迅说,他并不忌惮用最坏的心理去揣测国人。但我并不是完全认同,宁愿相信索尼破产这种谣言是出于个人的恶趣味,而不是来自于某种利益相关的有意图炒作。但事实情况却是,很多恶意炒作和谣言都是来自于有目的、有利益的行为。
UD-+BUV 0z>IYw|UB 部分国产手机发布后,微博上都会出现一批明显的网络水军与喷子,以炒作自己产品和抹黑对手产品为主要目的。而其中很多评论留言都几乎完全相同,他们的ID也呈现出明显的僵尸特征。有理由相信,这些水军喷子的背后,是有目的有利益的擦后座团队在运营。
C~ &E7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