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购买邀请后未收到邀请联系sdbeta@qq.com
  • 1166阅读
  • 0回复

[转载]五千年的温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影子枫
 

发帖
107750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4-05-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0 21:54:18
五千年的温暖
在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无数的母亲,用女性的宽广、坚韧和博爱,演绎了一曲曲慈母教子的故事,让我们沧桑多难的历史,充满了无边的温暖。

在山东邹城市北20里的马鞍山麓,古柏森森的孟母林静穆庄严,时刻吸引着一代代景仰这位伟大母亲的人们。孟母三迁的故事,不仅仅是几千年以来中国教育文化的典范,也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母亲样板。几千年以来,没有另外一个母亲的教子故事超越她。尽管这个故事已经越过了几千年的岁月沧桑,但是,至今依然在人类的思想文化殿堂熠熠生辉。

田稷子之母教育儿子拒绝贿赂、为官廉洁的故事被收入《列女传》中。儿子田稷子做了齐国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因此那些欲升迁的下属纷纷想办法给宰相送礼。一天,田稷子收了一个下属送的百镒之金,高兴地回家让母亲放起来。母亲看到怎么多金子,对儿子说:“你当宰相三年了,我从来也没有见到你拿回家这么多的俸禄啊,你这次怎么拿来怎么多呢?”儿子说:“是我的下属送给的。”母亲顿时气愤地质问儿子:“我只是听说为臣者应该廉洁勤政,注意修身,不贪身外之财。要竭情尽实,不行诈伪。非义之事,不计于心。非理之利,不入于家。言行若一,情貌相副。今君设官以待子,厚禄以奉子,言行则可以报君。夫为人臣而事其君,犹为人子而事其父也。尽力竭能,忠信不欺,务在效忠,必死奉命,廉洁公正,故遂而无患。今天你却做着相反的事情,已经远离忠良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这样的不义之财,不是我所喜欢的,你这样的不孝之子,也不配做我的儿子!”

听了母亲的训斥,田稷子惭愧万分,主动把金子归还送礼的下属,并主动到宣王面前请罪,请求君王降罪。宣王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非常赞赏其母的大义德行,不仅仅免去了宰相田稷子之罪,让其继续担任宰相,并且下令赏赐田稷子母亲。

一般来说,做继母很难,孩子一般对继母有一种天生的敌意。但是在战国时期的魏国,却有一个这样的继母,她做五个孩子的继母,不仅赢得这些孩子的真诚爱戴,而且受到国君的称赞。这个母亲是孟阳氏的女儿,丈夫病逝后留下三个孩子。芒卯丧妻,留下五个孩子。芒卯和她结为夫妻,他们有了八个异父、异母的孩子。五个孩子年龄都不大,他们都不喜欢继母。继母并不介意,主动接近他们,关心他们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去抚爱他们。但是,他们还是本能地常常给这个继母制造一些恶作剧,故意找她的麻烦,还联合起来欺负她原来的三个孩子。但是她并没有灰心。有一天,她把自己亲生的三个孩子叫到跟前,对他们说:“他们兄弟姐妹5个没有了亲妈妈,我今后要在生活上多多关心照顾他们,你们三个不要与他们争多论少。好吗?”孩子们都很懂事,理解母亲的心意,纷纷点头答应。她从各方面特殊照顾那五个孩子,有了好吃的先给他们吃,有了好的衣服先给他们穿,兄弟姐妹之间发生了矛盾,总是先批评自己亲生的孩子。

有一次,那五个孩子中的一个孩子触犯了魏王的法令,要被判处死刑。继母非常着急,顾不上吃饭睡觉,成天东奔西忙,千方百计一心要营救这个孩子。

邻居们都知道芒卯前妻留下的那五个孩子不怎么喜欢她,不听话,也不尊敬她。看到她如此诚心要搭救那个孩子,很不理解。有人就对芒卯的后妻说:“芒卯前妻的孩子那样不喜欢你,你何必为他们的死活瞎忙乎呢?”她说:“假如我亲生的孩子不喜欢我,不尊重我,一旦他们遇上了灾祸,我管不管呢?我肯定要管,一定要想方设法解除他们的灾祸。唯独芒卯前妻留下的孩子有了灾祸,我不闻不问,置之不理,这和他们没有母亲又有什么两样呢!他们的父亲把我娶过来,要我做他们的继母。继母也是母亲呀。做孩子的母亲,不是真心爱他们,怎么能称得上是慈母呢?做继母的,只是偏爱自己的亲生儿女,而疏远那不是亲生的儿女,这能符合道义吗?这些孩子虽然还不喜欢我、不尊敬我,但我作为母亲,绝不能背弃做母亲的职责。”

这位继母一心为营救丈夫前妻留下的孩子而奔走,这件事被魏王知道了。魏王高度赞扬这位深明大义的母亲,对官员们说:“作为继母,能如此懂得义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原谅她的儿子呢!”魏王当即下令,赦免她儿子的罪过,释放回家。那五个孩子都深受感动,从内心里爱戴母亲。从那以后,八个孩子都像一母所生的亲骨肉,母子之间亲密无间。在这位母亲的精心培养教育下,八个孩子都很有出息,都成为有用的人才。

三国时代的徐庶之母,被后世尊为“三大贤母”之一。徐庶被一封假造的书信轻易骗到了许昌,此举使深明大义的母亲痛极而自尽,造成了徐庶终生的遗憾,他因此痛恨曹操,曹操也只落得一场空欢喜,得到的是一位终生不为其设一计的旁观者。老母亲为自己儿子的愚蠢而含恨九泉,心灰意冷的徐庶,不由地仰天长叹:“我徐某,报国有心,却无力回天;不忠、不孝,枉为人臣。”在那个时代,曹操名为汉相,是仕途正宗,但是徐母却能够区分奸伪,认为儿子投奔曹操是明珠暗投,足见这位母亲的大德高义。

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是中国的历史故事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教子故事之一。岳母为了让儿子终生报效国家,在儿子的背上刻下“尽忠报国”,因此而成为千百年以来教育儿子精忠报国的母亲楷模。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母亲。她不断给年幼的欧阳修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欧阳修稍大些以后,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却增强了读书的兴趣。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她就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个“画荻教子”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

今长沙市天心区的礼贤街,相传是为纪念陶侃的母亲湛氏礼下士而定名的。陶侃乃东晋名将,曾任八州都督,征西大将军,封长沙郡公。他有一个非常贤惠又深明大义的母亲。陶侃少年时丧父,家境清贫,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湛氏是位很坚强的女性。她立志要使儿子出人头地。在这种环境下,对陶侃管教很严,并通过自己纺织资助儿子去结交朋友。后来,陶侃在县功曹周访的荐引下当上县主簿,才开始摆脱充当贱役的地位。

一次,鄱阳郡孝廉范逵途经陶侃家。正值大雪。陶侃因家贫,担心没有招待而怠慢了朋友,心中十分焦急。母亲看在眼里,安慰他说,你只管留客吧,我会设法招待好的。于是,她把头上的长发剪下,换成酒菜,又卷起铺床的干草切细,陶侃“斫诸屋柱”为薪柴,喂饱范逵的马。范逵事后得知,感慨地说:“非此母不生此子”!即使是跟随范逵而来的奴仆也觉得大过所望。

不久,陶侃做了渔梁吏,食用官府的鱼(腌鱼)。他念起贫寒中的母亲,就用陶罐盛了一点鱼送给母亲。不料母亲不但不受,还将陶罐封上退回,并附信责备说:“汝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此事给陶侃以极大的教育,为陶侃后来做官的廉洁奉公打下了基础。

苏轼的母亲 程夫人,出生名门,世居眉山。自幼熟读诗书,深知礼仪,颇具远见卓识。18岁嫁到苏家,安贫持重,敬老爱幼,团结同辈,远近都称赞她的贤淑。一次,有人问她:“你娘家有钱,何苦自甘过此粗粝的生活,不向爹娘开口?”她回答:“我去求父母,当然不会遭拒绝,但被别人说我丈夫靠人养活,又将如何解释?”

苏洵不刻苦读书时,她诚恳劝勉丈夫。当苏洵发愤读书后,程夫人看他作的诗文,指出:“读书是深入探讨古今天下兴衰成败之理,用以治世。学习圣贤之道,用以修身。”于是苏洵焚毁旧时诗文,重新研讨六经百家之说,抑而不发,到非发不可时,才下笔成文。从此,诗文一出,便惊朋辈。苏洵很感谢夫人的帮助,在《祭妻文》中沉痛地说“寡居终日,有过谁箴!”

苏洵认真读书时,膝下已有一女二男,即5岁的女儿八娘,3岁的苏轼和一岁的苏辙,教育子女的任务落在程夫人身上。因程夫人治家有方,苏家渐渐富裕起来。她接济穷人,乐善好施,却不为儿女蓄积钱财。她非常注重对孩子的人格培养。有一天,程夫人教儿子读《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名士,查办贪官污吏,铁面无私。因党锢之祸,范滂牵连其中而被杀。苏轼问:“儿若为范滂,母亲允许吗?”她答道:“儿若能为范滂,娘难道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吗?”(范滂母亲为成全儿子的志愿而自杀)。有人在宅内发现前人的窖藏金银,她重新埋好,不许挖取,并教育子女:“非分之财,分文不能妄取。”如此精辟的回答,值得我们每个人特别是我们每一个做母亲的人深思。苏轼少年时代良好的家庭教育奠定了他今后的伟大人格。虽然,他一生仕途坎坷,但是其人格的力量,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却大放光芒。苏轼兄弟一生做官清正,这与程夫人的勉励教育是分不开的。程夫人天性善良,又信奉佛教,对世间一切有情生命皆心存爱惜。苏家庭院,竹柏丛生,杂花满树,许多鸟雀都来这里筑巢、栖息。程夫人严禁家人捕鸟取卵,天长日久,来苏家庭院安巢的鸟儿越来越多,而且都不怕人,有的甚至把窝筑到低矮的枝丫上,小孩子可以俯身而视,给小鸟喂食。程夫人从细小事情入手,培养儿子的仁心慈念,对于苏轼一生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我们五千年的文明中,无数伟大的母亲,把自己的人生信念深藏在细腻入微的生活当中,她们的思想,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