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购买邀请后未收到邀请联系sdbeta@qq.com
  • 1117阅读
  • 0回复

[转载]之于佛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影子枫
 

发帖
107750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4-05-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11-08 22:06:33
之于佛学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参悟不透……

有人解释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参悟不透!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道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说的是一种超脱,却不是刻意的寻求,主旨在心。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之于佛学,我未曾真正地研究过,我想我也没有释迦摩尼那样如此之高的觉悟性,我只是一介凡夫俗子,有摆脱不了的红尘俗世。但我喜好佛学,其实也谈不上喜好,只是遇到什么想不通或者揪心的事情会偶尔看看有关佛学的东西罢了。

我觉得佛学真正地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只要你接受它的净化,不排斥它,那么不管你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你总能在佛学的殿堂里找到一方净土,然后“闭关修行”,即所谓的禅定,最后把它们忘得干干净净。

我读佛学,是受林清玄的影响,具体的说是受他菩提系列作品的影响,他的佛典系列,带动了佛教文化,掀起学佛热潮。基于如此广泛之佛学,我情系生命苦痛、因果关系之类。

前几天,我花了两个小时读了一篇一行禅师的《活得安详》,里面讲了很多与佛学有关的东西,我承认我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因为毕竟四万五千字对于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只是浏览了一遍,我相信我的心灵已得到了一定的净化。还记得文章的第一句:“生命中充满痛苦,但它同时也充满了很多奇迹,像蓝天、阳光、婴儿的眼。

痛苦不是全部,我们还必须去认识和体验生命中的奇迹,它们就在我们心中、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分钟。”生命中的苦痛永远是佛学里最常见到的一个,因为你想要成佛,就必须经历各种各样的苦难,就像唐僧只有遭遇九九八十一劫才能取到真经一样,所以苦痛在学佛者眼里看来就像家常便饭。

我们为什么会痛苦呢?因为我们不能走出自我,所以痛苦。如果我们与世界上的苦难接触,受到触动,就可能进一步去帮助那些正在受苦的人,而我们自己的痛苦就在此间消失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饮食方式都与世界政治形势相关。

禅定就是为了深入地观察事物,为了弄清我们怎样才能改造我们的环境。改造环境就是改造我们的心,改造我们的心也就是改造我们的环境,因为环境就是心,心就是环境。所以觉照是重要的,之于觉照,我的理解很简单,即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想得开。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一书中说过:“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的的错误把握。虽然世界上有许多人,每个人都在按着各自的生活目标而努力,但每个目的却都有着其本身的空虚,求名者无非镜花水月,求财者无非身外之物。”

通俗的讲,我们会痛苦的原因就是我们总在为自己寻找痛苦,所以形形色色的痛苦都是我们自找的,如果我们暂时放下一切贪欲,一切追求,静下心来禅定些许时间,或许我们得到的会远远超过物质所带来的。还值得一说的是,我们要学会微笑,因为微笑可以使你把握自己,这就是为什么佛菩萨总是微笑的原因。当你微笑的时候,你会认识到微笑创造的奇迹。

偶读一篇《读佛学与人生修养有感》,摘录了这样一句话:“何谓业果之相续?业谓事业,人之所造,所谓工作,亦即行为。果谓果报,人之所受,所谓享受,亦即结果也。凡人必工作勤劳,而后得暖衣饱食,亦必暖衣饱食然后得工作勤劳。

不耕不耘,收获无望。不制不造,器用何来?故必有是业乃有是果。而无衣无食,则生命且不能存,又何以有其身体精力从事工作勤劳耶?故必享受乃得再事工作也。如是由业而果,由果而业,业果果业,辗转无息,而生命赖以支援,而人世赖以长久。是故人生者,实业果之相续也。”从中可以看出,在佛学里,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因果果相续也。

我曾有幸去过温州乐清市仙师岩上的一座寺庙,该寺庙位于半山腰上,墙面全涂得金黄,隔远看就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走在去寺庙的山路上,两旁葱郁的树木,陡峭的岩石显得格外幽深。站在寺庙的门口,内堂的诵经声似水波般萦绕耳畔,此刻,偌大的庭院已寻不到几个僧人的身影,唯有一位老僧躺在竹椅上,或许他在看门,或许他睡着了,也或许他在默默地诵经……

当然,我没进去,因为我怕我的一身“尘土”惹得他一身“灰”。我只知道我在寺庙旁的凉亭里驻足了好久,听着经声,感觉我就是那诵经僧侣中的一员,直至再也听不清。我不知道我是否还有机会再去那座山,去那座寺庙,去听内堂里传出的经声……我只知道,佛海无边,心中有佛,便时时刻刻能见到佛,并不一定要去同样的地点去谛听佛的教诲,我只想见佛在梦里。

一瓶矿泉水,一篇四万五千字的佛学着作,让我聆听到了佛真真切切的教诲:因缘共生,呼吸,微笑,理解,觉照,慈悲,宽容众生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