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购买邀请后未收到邀请联系sdbeta@qq.com
  • 1499阅读
  • 0回复

[转载]那山·那水·那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影子枫
 

发帖
107750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4-05-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1-15 22:11:54
那山·那水·那人
在我的心灵深处,难以忘怀的就是家乡的那山、那水、那人,给我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那些琐碎的记忆是我生活的源头,是我心灵永远的驻地。那山,雄伟秀丽,群山连绵,是我童年、少年的乐园;那水,清澈见底,流水潺潺,带走我的童年、少年;那人,正直善良,勤劳朴实,留给我对往事不尽的思念,那山、那水、那人相连,在我脑海里相连,令我寄情于山水间,寄情于乡间,让那山、那水、那人走向笔端。

那 山

那山,在我的心目中不是一般的山,她似乎很神圣,虽高不过泰山,美不过黄山,但在我的心灵深处是高而美的,因为那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山,曾与我朝夕相处的地方,与我有着很深的感情,好像与我有心灵对话,一提起那山,脑海中就似高山流水,思绪随流水延伸,勾起了我美好的回忆,要说那山,那确实是一方百姓得天独厚的宝地,山中的野果是穿梭于山间农人的囊中之物,也是解渴、充饥的天赐之果,据说在“三年困难时期”,家乡父老乡亲就是靠着吃山上的野果、野菜等度过了难关,曾令多少周边的老百姓羡慕不已。山中的蘑菇、鸡冠皮、蚂蚱菜、荠菜、洋槐花等都是农人的美味佳肴;山中的头骨草、山药、桔梗、血参等都是农人们的日常药材,有个头痛脑热、身体不小心磕破损伤,山中临时就能采集药材,土法治疗。山中的苦菜、萋萋菜等都是牲畜喜欢吃的东西;山中茂密的野草、柴禾则是一方百姓日常煮饭的柴草,有了它老百姓就不会忍饥挨饿;山中的野兔、山鸡、鸟类是引诱农人们追逐的对象,农人们常常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追捕鸟类的经过,说者眉飞色舞,听者兴高采烈。山中的风景秀丽多姿,则是农人们闲暇之余攀爬取乐、登高望远的栖息地,这里是大泽山巨龙左爪臂腕处,山上悬崖峭壁,层峦叠嶂,形态各异,这里有大大小小的山峰三十几个,山涧十几个。在东山坳里,北有廓落崮,背北面南;左有石山,鳌山蜿蜒向前,右有长岭环绕西南,形成了一个簸箕型的山坳,在这个山坳里,天然形成了“大石门”和“小石门”,在这个山坳两端遥遥相望,这就是青州至登州古驿道平度至招远段。在西山坳里,有青石劈、仙人桥、沙子涧、石胡同等秀美的山川,这里的最高峰就是青石劈,仿佛是用神工鬼斧劈成的,由此而得名,直上直下,悬崖峭壁,巍巍壮观,山峰上有一条窄窄的人行小道,在奇险处有一步远的一段,只有二十厘米宽,这是常人不敢过的地方,只有仙人经过,故称“仙人桥”,它的两边都是几百米的深渊,望而生畏,在这个山坳里天然形成一个“石胡同”,两边高山耸立,似用神工鬼斧砍成的很直立的胡同,中间形成一条很平坦的四至五米宽的通道,曲径通幽,连接着山里山外,路旁泉水叮咚,胡同里冬暖夏凉,空气清新,就像一个“天然的氧吧”,是一个非常惬意的歇脚地方。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还有先生地、八文章、状元石、元宝石、石婆婆、大鳌山、小鳌山、神仙泉、马虎窝、望蟒台、野猪岭、獾窝子、鹁鸪窝雨晴顶、憋死牛涧等秀美的山川、溢人的山涧和诱人的景点,山中诸峰景色迷人,晨雾暮蔼,奇花异草,俊鸟怪石,山中飞瀑,泉水叮咚,构画出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几乎每座山峰都有着美丽而神秘的传说,在我儿时已走遍了家乡大大小小的山峰,那山上留下了我坚实的脚印,也留下了我少年的梦想。

家乡的山,给我过去的岁月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给我现在的岁月里产生了丰富的想象,给我今后的岁月里增添了美好的向往,它始终寄托着我的无限情思,产生了美好的遐想。

那 水

那水,在我的心目中也不是普通的水,它的源头自家乡最高山峰廓落崮下涌起,虽然水流不大,但流出了全国第一座村级塑料防渗大型水库,家乡父老乡亲历时五年,在群山丛中,建起了石拱坝水库。当时的水利部副部长侯捷看后赞扬说:“这是村级自建全国最大的石拱坝水库”。原省长赵志浩看后高兴地对原支部书记乔洪业说:“来之不易,它一定能造福人民!你们是我省第二个‘九间棚’”。水库流出的水,浇到了果园,也浇到了村民的“心田”。在大山深处形成了动中有静、以动助静的一大景观,成为平度市八大景观之一。跃上水库大坝,发现水库就像长江三峡,大坝宛如三峡大坝,坝体由石头砌成,21米多高,雄伟、壮观,在农业学大寨的年代里,能建成如此宏大的水利工程,确实了不起。龙湾水库被两岸的青山夹在中间,似一颗明珠镶嵌在峡谷里,游走在气势宏伟的水库大坝上,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青山绿水,群峰倒影,自然景观奇特,林壑秀丽幽美,水面鱼跃竞斗,水边有人垂钓,山顶松涛飒飒,山腰硕果送香,一阵秋风吹来,沁人心脾,妙不可言,宛如古诗人所描绘的“一带青山中立图”,西北面的山上有龙王庙、动物园,西面的山上有亭台楼阁,向下望去,坝下面修一人工龙王在戏水,此时此景犹如仙境,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在龙湾水库的下游有一道泉,叫“神仙泉”,山泉从来没干枯过,泉水清澈,甘醇可口,农忙时节劳作的人们,都抽空过来饮水解渴,特别舒适清爽。到了晚上很静的时候,泉水敲击着乱石,发出叮咚声响,就像奏着动听的乐曲,过去,人们顺着大石门走亲戚,晚上返回的时候,经过“神仙泉”附近,就说晚上听着有拉胡琴的,晚上再也不敢把这里走了,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

儿时的记忆,河边长满了青幽幽的水草,与河水紧紧相连,成了鱼虾躲藏的天地,河水清澈见底,被河水冲刷过的光滑的石子、洁净的沙子,偶尔会见到几条小鱼水中嬉戏,摇头摆尾,尽情地遨游,河水给我儿时增添了几多乐趣,河里游泳,追逐嬉戏,摸鱼捞虾,好不热闹。

那时候,我也会跟着大一点儿的同伴到河边钓鱼,事先把针用火烧,绕成弯,做成简易的鱼钩,再到地里挖上半小罐头瓶子蚯蚓当鱼饵,然后带上一个小水桶来到河边。有人负责垂钓,有人则在岸边守护着装鱼的小桶,兴致很高,虽说钓的都是些小鱼,但那时充满了乐趣,没有太多的奢求,就像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伴随着流动的河水,乘着钓鱼的乐趣,脑袋里也装着年少时的多少梦想。摸鱼的时候,常常在鱼较大、较多的上游,用沙子截起一道堰,形成了一个水湾,然后,把堰中间开一道小水口,让水慢慢流走,一人专门看住这道小口,防止小鱼从这里溜走,等把水放的差不多了,鱼害怕了,就开始在浅水湾里乱蹦乱跳,这时,每人拿着水桶舀着水往岸上泼,鱼儿一旦到了岸上,蹦跶不几下就不行了,然后,就抢着往水桶里捡拾就行了,等水舀不起来了,就开始浑水摸鱼,谁摸的鱼大、鱼多是一种荣耀,让过去的时光产生了美好的回忆。

那水还是平度市中心现河的源头,沿着老龙湾、大石门、长龙山、小石门、大鳌山、小鳌山、望蟒台、状元石一路风光,顺流而下,盘旋着从村东北角绕过,几乎环绕了大半个个村庄,家乡老人曾站在山峰上望村庄一看,河水把村庄围成了一个“太师椅”型,不由得暗暗称奇。河水从我的家乡流过,潺潺十几里,流经双庙水库、现河,流经平度市中心公园,成为市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市里投资建起了观景桥,引来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

那水是家乡发展的源泉,给父老乡亲带来了实惠,带来了方便,上游林果、农田灌溉,给老百姓发家致富带来了活力,下游女人结伴洗衣,给农家生活带来了几多方便。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天气的干旱,家乡的水几近断流,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鱼虾几近绝迹,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些许遗憾,仿佛失去了多少灵动,多少光莹。想起了家乡那水,我总是发自内心的在企盼、等待着,还给家乡父老乡亲在我梦中索绕的那种生命之水,让她焕发往日的风采,让她重新给家乡人民带来实惠和欢乐,造福于代代后人,让那潺潺的流水始终唱出幸福欢乐的歌┅┅

那 人

那人,在我心目中也是备受尊敬的人。俗话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每逢在小城的街头听到熟悉的乡音,或者喊着我的名字,我的心不禁会微微一颤,那一切曾经是多么的熟悉,我就会自然地想起那人,想起那一群人。家乡的山水养育了家乡人勤劳的性格,红色根据地锻造了家乡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抗争的作风,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性格特征。在思维空间里,我首先回忆起了我祖辈那代人,他们都是以平度市解放时即任县长乔天华为代表,时间追溯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乔天华就成为驰骋疆场、转战于胶东大地上的“常胜将军”、“游击队贩子”、“兵母子”,他驰骋疆场、转战于胶东一带,是胶东大地上的一个著名的、传奇式的抗日英雄,也是平度历史上一位杰出人物。1932年7月,中共山东省委指定乔天华为烟台特支代理书记,同年10月,因叛徒告密,被迫离开烟台来到青岛,中共青岛地下党组织重新组建,乔天华任青年委员兼左翼党代表,乔天华先后组建了七支、共3000多人的抗日队伍,他迂回乔家北山,指挥全县抗日救国。其妻韩树亭任乔家村支部书记,她发动村民做军鞋、筹军粮,组织乔家村有志之士、进步青年参军报国,英勇杀敌上战场,受乔天华影响,家乡前辈们在1938年前秘密加入党组织的就有20多人,乔星一(我的祖父)、乔平、乔政财、乔洪安、乔礼卿、乔天祥等,1939年8月,到旧店镇东石桥村参加了平度一大成立大会,当时,全县党代表只有20名左右,而乔家村就占了2名。在乔天华的组织下,乔家村群众团体、党组织建立比较早,群众基础好,家乡人民提起日本鬼子就义愤填膺,纷纷抗日,乔天华在本村很快成立了20多个小组,组成一支不小的队伍,乔天华向他们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灌输革命道理,并发动大家努力搜集大刀、长矛等武器,用来武装自己,为抗日救国做出了巨大牺牲,到新中国成立时,乔家村有49名烈士为国捐躯,血染疆场,据《平度县志》记载,在全县牺牲的烈士最多。历次战争的幸存者在军队里都荣立赫赫战功,有3位师级以上将领,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受乔天华之托,为乔家村题写了“乔家村抗日战争纪念馆”碑文。

我回忆起了父辈那代人,我的大舅官先福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村支书,以他为代表的那代人,发扬光荣传统,走集体化道路,从“吃食堂”开始,组织成立初级社、高级社直到人民公社,带领村民在冰天雪地里改河造田,在满山遍野种植林果,在集体经济发展副业,在特色经济发展林业,受抗日战争洗礼,红色根据地老百姓思想觉悟就是高,村党支部一号召,乔家村老百姓一呼百应,在全市挖巧女张水库中声名远扬,在整修现河中逞英豪,在农业学大寨的日子里,乔家村人上了全县的幻灯片,在十里八庄,一提起乔家村人,都翘大拇指。那代人有拼劲,有韧劲,干工作轰轰烈烈,村办副业收入高,当年发展起来的林果业年年大丰收,当年的黄金帅苹果获省优产品称号,黄金帅苹果一炮打响,销往省内外,到了70年代末,全村毛收入就达到了13万元,在当时确实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乔家村人的忠厚朴实、勤劳勇敢的性格,共同创造了乔家村的繁荣,也为今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后来,在改革开放的前夜,乔洪业接任了支部书记,乘借改革开放的春风,乔洪业组织村“两委”班子、林业技术员从外地参观回来,立即对果园进行了分组承包,几个承包大户除了上缴承包费,净赚上万元,当年就出了3个远近闻名的“万元户”,眼看着承包户腰包鼓起来了,村民们眼红了,纷纷要求把果园包到户,班子一商量,千亩果园很快包到了户,这当儿,原来在林业队当技术员的成了“香饽饽”,都像“抢财神”一样抢回家,帮着修剪果树,改良品种,请教果树施肥,如何蔬果,承包当年,家家户户腰包鼓起来了。

上世纪末,村“两委”开始直选,村里形成了派别之争,造成了整个村子乱哄哄的,一乱就是十几年,连续换了几任当家人,虽逐步有了好转,但还是不能令老百姓满意,仍没有原来那种稳定局面,我在心中默默地期盼着,老家的领航人,把乔家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让老根据地重新焕发新姿。

那山,留给我的是永恒的记忆,那水,留给我的是既欣慰又惆怅,那人,留给我的是不尽的思念,不管我身在何方,那山,那水,那人,都会驻留在我的内心深处,它仿佛是一幅秀美的画卷,萦绕在我的脑际,有时是立体的,有时是平面的,总是在我心中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