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当微软完成对诺基亚手机业务的收购之后,便有消息称微软将对诺基亚位于中国的北京、东莞工厂进行调整的消息。如今这个消息终于落实,原诺基亚北京及东 莞的工厂确认将在不久之后关闭,预计累积裁员 9000 人。微软中国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上述两地的工厂计划在今年年一季度之前关闭,部分留存的生产设备将运往微软位于越南的工厂,未来在亚洲将通过越南河内工厂 保证产能。
据悉,东莞工厂生产设备的拆卸在上个月已经在加速进行,目前可能已接近尾声,位于北京的工厂也将在同期关停。
自从时间进入 2015 年,中国手机制造行业的新闻不断,兆信老板自杀,西铁城精密突然关闭,苏州联建科技倒闭。危机的迹象在抬头。
辉煌的中国制造
从 80 年代开始,中国制造崭露头角,2001 年入世之后发展极其迅速,成为世界工厂。
中国制造从纺织品开始,逐渐发展到鞋帽玩具、小商品、机电设备、电脑手机。到了近几年,除了个别高精尖的技术产品,中国制造几乎无所不能。
iPhone 手机在发布前要换一个零件,苹果公司高层立即奔赴深圳,因为他知道在全世界只有深圳能够在短时间内聚集足够的人手完成零件的更换。
Intel 在移动领域的反攻计划也是从深圳的山寨平板厂商开始,在短短的一两年内就初见成效。
中国制造的崛起,来自于几十年的积累。毛时代利用集中权利,普及了 9 年制义务教育,把庞大的过剩人口转变为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大军,在世界制造业的竞争中享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从毛时代,邓时代,江时代至今,中国都非常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水、电、道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给投资和工厂设立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发展出一个又一个巨大的工业带。
毛时代从苏联学习的工业体系,让中国本土几乎可以买到任何基础材料和配件,降低了生产成品。只要没有封锁,中国制造就可以靠高性价比占领世界。
从纺织品到玩具,从家电到智能手机,无数行业在复制着这个轨迹,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前不久,韩国 KBS 拍了一部纪录片《超级中国》,一向以汉江奇迹自豪的韩国人把中国好好夸了一番。
房价带来的成本危机
做制造业的老板们都有一个感觉,最近两年工资涨的厉害。一个普工基本工资 1000 元左右的日子没过多久,但是转眼间没有 3000 元就很难招到工人了。
城市白领职位更是如此,前几年 3000 元还被当作不错的收入,转眼间一些企业入职已经万元起步了。要知道,按照汇率美国家庭收入的中位数也不过 5 万美元一年,折合过来才 30 万人民币。而中国一线城市的双职工家庭很多已经超过了这个收入,美国是富裕国家,而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
这种巨大工资涨幅的背后却没有生活水平的巨大提升,虽然食品价格有所上涨,但是远没有工资涨幅高,工资涨生活水平不涨的原因是大量的收入被用到住房上面了。
自从朱镕基总理搞房改之后,各地都采用土地拍卖制度,人为制造供需矛盾。在快速城市化的中国造成了房价飙升,与房价对应的还有房租飙升。
租房一族发现,快速增长的收入在扣除房租后剩下的并不多。
而对制造业的老板们来说,工人和白领的工资确是实实在在的成本提升。
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不再廉价,而成本最后要反映到价格成为竞争力。虽然靠产业链优势,中国暂时还不会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是危机已经开始了。
产业转移的危机
其实,从历史来看,制造业的转移已经发生过几轮了。本来制造业都在欧美,但是随着成本的提升和科技的普及逐步转移到日本,之后又转移到韩国,台湾等亚洲四小龙国家,然后是东南亚。中国其实从东南亚国家手中接的班。资本是流动的,什么地方配套齐全,成本低,就往什么地方流动。当中国本土的成本过高,制造业流出中国就成为必然。
越南几乎是中国模式的翻版,通过多年的发展也有了基础设施,有廉价劳动力。纺织品很早就开始向越南转移。
而此次微软的转移意味着越南已经形成产业链和产业带,因为手机需要很多配件,必须有产业链转移才可能降低成本。这对中国的 IT 制造业是个警钟,当产业转移后,社会会丢失大量就业机会,本土的产业链也会逐步流失,最终空心化陷入危机。
一旦这种情况出现,设计,市场比不过欧美,制造转移出去,中国的科技企业就失去了根基。小米的崛起背后是富士康,是设计公司,是大量的配件供应商。没有它们就没有小米,也就没有众多的科技公司。
微软的转移是一个警告,中国 IT 企业的时间已经不多。或者学欧美去做产业升级,或者学日韩把产品做精,靠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即将过去,危机已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