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激司马懿出战,送一身女人衣讥之,司马懿不为所怒,收下衣服还礼遇使者,并套问诸葛亮病情。使者回复丞相,诸葛亮慨叹司马懿不可战胜。其身后蜀汉果为司马氏所灭,司马懿“总齐八荒”志向远大,最终以子孙血缘传继方式实现,这是典型的忍者为强。
司马懿军事才能不及诸葛亮,但政治境界更胜一筹,这后者才更重要。诸葛亮受白帝城托孤钳制,死保扶不起的阿斗,也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个历史悲剧。十年前我游历武侯祠,时感而作:“司马傲诸葛,晋祠领风骚。”人在才能后还需要境界,没有境界,才如诸葛也难成大事。
境界是人生目标追求,人要成就一些大事,过程中难免要忍,忍是为了保存自己、积蓄实力等待时机,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司马懿可谓“忍者”,最终忍得了江山社稷。忍者一词不知是否由此而来,但传到日本,“忍者”竟变成了武士,以为忍只是坚韧,或者要历经磨难,那是只得了皮毛,差真忍者远矣!
何为忍?忍字心上一把刀,滋味不好受,但忍字重要的不是刀,而是下面那颗心,有心才为忍,无心只是刀。无缘无故弄把刀放心上干吗?为忍而忍是怯懦,或者就是受虐狂!真忍根本是用心,当忍才忍,该忍必忍。
不知忍就不必忍,虽然人生在世,没有人不在忍耐,但多数人只是被动承受,根本够不上忍,忍的未必该忍。光脚不怕穿鞋,谁该忍、谁不该忍一目了然。偏偏许多人反了,不该忍的忍了,该忍的却没忍,结果或者活该受罪,或者就是该忍不忍招致灾祸。究其根本都是没弄明白忍的内涵。
小都不忍何以大谋?不是胸怀大志,那就没资格谈忍,真忍需要层次。苏轼说:“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不忍不足为勇,不勇也不能真忍,生存底层忍辱受罪,那还不如拼了好,不成勇也不用忍。
真有心者才可以谈忍,忍不是自找苦吃,绕不开才有必要忍,必须忍还要主动,这与被动忍让、自取其辱差别天壤。忍是痛苦,但有了明确目标,感觉或者也可减轻。忍不忍要综合算帐,必须值得忍才能去忍。
一般生存底线,关乎生命都不得不忍,人们直观地也会忍,但该想想为什么忍,忍不能只为了活着,只为活着而忍,那还不如极端状态极端理性。这之上才能算忍,那多少都需要用心,胸怀大志相对而言,但一般大志大忍,小志小忍。能忍人所不能忍者,或可成人所不能成,智者之忍用心良苦,如司马懿之悦女人衣。
忍有真假层次之别,状态类同,本质却相去远矣!司马懿受女人衣,奴隶受鞭策,他们都忍到了极限,但忍的实质一样吗?前者主动取忍,后者是被动在忍,该忍不该忍,主动与被动,可作为判断忍的依据。该忍者主动取忍,不该忍者被动在忍,芸芸众生,忍人者众而真忍者少……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话不忍之外,也有更忍之意。但忍之为忍,要终于不忍,这是忍的最高境界,不然大忍之主动取忍,岂不成了下贱坯子!忍为不忍,终于忍者为强,强者以忍而致王霸,以忍自保求进,以成王霸而不致再忍,时大事已成。事过境迁,曾经不得不忍之者,或远之、或弃之、或灭之,皆不用再忍。
人凡成大事者,莫不以忍始,以不忍终,是为忍者为强。为忍而忍者贱,众生苟且者是之,嗜忍成性者病,迷信苦行者是之,此皆不成忍。当忍不忍者亦之,崇祯论清,曾大言征之、剿之、灭之,气势何其磅礴,结果却亡国自尽,腆为国君,不过一匹夫耳!若知忍远交近攻安内攘外,以忍成不忍,或大明中兴矣。老子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是为混沌处世三十六计之忍者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