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正版合作和侵权请联系 sd173@foxmail.com
 
  •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购买邀请后未收到邀请联系sdbeta@qq.com
  • 5598阅读
  • 1回复

[转载]文徵明的处世思想与书法审美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惊鸿一剑
 
发帖
*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1970-01-0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1-12 12:02:43
— 本帖被 武昌文竹 执行压帖操作(2013-10-14) —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徵明是其字,后以字为名,而更字徵仲,又因祖上为衡山人,故自号衡山或衡山居士,也自称停云生。文徵明以其诗文书画等方面的才能,在中国书法和绘画史上都留下了很高的声誉。他的诗文很有才气,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等一道被誉称为“吴中四才子”。他的绘画成就也相当高,是画坛“明四家”之一,又是吴门画派的中坚与领袖人物,其画风影响广远。就其书法而言,更是明代一位集大成的书法家,篆、隶、真、行、草各种字体都有不朽的作品留世,尤其是他的小楷和行草,更是成就卓越。
  
  处世思想
  
  文徵明的处世思想是以儒为主,晚年又略受道家及魏晋玄学的影响。所以,他的志向不仅仅在于文艺,更寄希望于功名。对于文徵明来说,通过科举入仕,既是父亲文林的希望,也是自己的心愿。文徵明一家,自祖父文洪以来“始以文显”,父亲又是赐同进士出身,所以非常希望文徵明能通过科举入仕,在仕途上有所发展。文徵明很长一段时间跟随父亲在外,在父亲的监督下读书,因而“读书务稽古人之德,能自得师”①并且,文林还给他请了很好的老师。例如,在文徵明二十三岁时,他“从学史鉴,且侍赵宽游”②,二十六岁时,“以父命从吴宽游,……(宽)悉以古文法授之,且为延誉于公卿间”③。文徵明在二十岁时,想从沈周学绘画,沈周开始不太愿意教他,其原因就是“不欲徵明以艺事妨举业”④,影响其仕途,这或许也与文林对文徵明的希望有关。文徵明的父亲和叔父都是关心国事、很有政治抱负的人,这自然也影响着文徵明形成了一种较为强烈的政治愿望。可以这么说,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始终是文徵明的处世宗旨,在他写的许多诗文中都表现出这种观念。如他在丁巳(1497)年所写的《寂夜一首》有句云:“少壮不待老,功名须及时,男儿不仗剑,亦须建云旗。三十尚随人,奚以操笔为?”⑤在癸亥(1503)年所写的《顾孔昭侍御起告北上》诗有句云:“心逐江流百折东,青山不似圣恩隆。著书偶作周南滞,簪笔还收柱下功。”⑥于正德丙寅(1506)年所写的《靖海元功》诗云:“谁说赤子不烦徵?须信王家有应兵。明主已隆裴相命,边人先识范公名。饶渠固磊攻皆克,凡此奇功断乃成。要使愚民知改辙,不妨京观筑长鲸。”⑦这些诗句,都比较明显地反映了文徵明在政治上的强烈愿望,他很希望自己在仕途中有所作为。特别是他被举荐入朝,在翰林院担任待诏一职后,给李充嗣的书信中,更是明确反映了他热心于功名的状况。他在《谢李宫保书》中这样写道:“某家世服儒,薄有荫祚。少之时,不自量度,亦尝有志当世,读书缀文,租修士业。”⑧同时,他还说:“科举之法行,则凡翘楚特达之士,皆于科举乎出之。于是乎有以功业策名者,有以文章著见者,有以气节行能见称于时者。问之,皆科目之士也。”⑨这都表明文徵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即使他于1527年回归故里,日以翰墨自娱,忘情于山水之间,虽受染于道、玄之学,但仍不改儒者之气。他于嘉靖己丑(1529)作的《静隐》诗中有句云:“心远自应人境寂,道深殊觉世缘轻。问齐尚有门前客,却恨青山不淹名。”⑩诗中就反映了他晚年的思想状况。文嘉所作的《先君行略》中说:公“谨言洁行,未尝一置身于有过之地”。又说“公恒言‘人之处世,居官唯有出处进退、居家唯有孝悌忠信’。今详考公之平生,真不忝于斯言矣。”(11);至于他自戒书画“三不应”,即不应宦官、侯王与外夷。“独书生、故人子属,为姻党而窘者,虽强之,竟日不卷”(12)。以及早年不受郡寮为温州公(指其父)而所合数百金,谢拒俞谏欲遣之金,不启王侯所赠的珍玩宝物而退还,更表现出儒者之风。当然,文徵明晚年回居苏州故里,树两桐于庭中,日以徘徊啸咏其间,或放足洞庭诸山,泛舟太湖之上,吟诗作画,挥墨抒情,体会“日长自展南华读,转觉逍遥道味生”(13)的生活,多少表现出他受到道学及魏晋玄学的影响。这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以儒家思想为主,兼受道学及魏晋玄学的影响,是非常正常的。
  
  书法审美现
  
  文徵明的这种处世思想,导致他为人、治学、从艺等方面部有一种较为明显的特征。他的为人可谓高风介行,时时举止端庄,处处风流儒雅。这种处世思想多少影响了他的书法审美观。他的书法审美属于“优美”的美学范畴,主要体现出“法”“精”“润”“雅”“清”等方面的特征。
  文徵明认为书法的好坏,首先得合乎法度,不可任笔漫书。他在《跋李少卿帖}中一再肯定书法中“法”的存在,他说:“凡运指凝思、吮毫濡墨、与字之起落转换、大小、向背、长短、疏密、高下、疾徐、莫不有法”(14)。他在《跋怀素自叙帖》中也说:“藏真书如散僧入圣,虽狂怪怒张,而求其点画波发有不合于轨范者盖鲜。”这种书法审美观与他的处世思想是很有关联的,他一生为人谨慎,行止得当,生怕有所过失。文徵明自己在书法方面也非常讲究用笔合乎法度,从不任笔漫书,以免为后人留下笑柄。他在《题欧公二小帖后》中说道:“欧公尝云:‘学书勿浪书,事有可记者,他日便为故事’。且谓古之人皆能书,唯其人之贤者传,使颜公书不佳,见之者必宝也。”他这样看待书法难免会有一些不足,尤其是对于他本人艺术能力的发挥往往有所束缚,以致他的书法“法度有余而天趣不足”。
  文徵明非常欣赏书法中的那种“精细”之美。他认为好的书法作品就要做到精细,要能经得住人们的细细品味和推敲。与他同时代的书法大家祝允明本以其草书名世,但文徵明却很欣赏祝允明的那种精绝的行楷。他在《跋祝允明草书赤壁赋》中说道:“今世观希哲书,往往赏其草圣之妙,而余尤爱其行楷精绝。盖楷法既工,则稿草自然合作。若不工楷法,而徒以草圣名世,所谓无本之学也。”他的这种审美观在绘画方面也有所表现。他在《题沈石田临王叔明小景》中这样评价沈周的画:“石田先生风神元朗,识趣甚高,自其少时,作画已脱去家习。上师古人,有所模临,辄乱真迹,然所为率盈尺小景。至四十外,始拓为大幅,粗株大页,草草而成,虽天真烂发,而规度点染,不复向时精工矣。”正是由于他注重精工与细绝,所以他的书法也以小楷和小行书见长,他以一生的精力追求书法中的“精绝”之美。他许多小楷、小行书名作都是七十岁以后所写的。他在八十九岁高龄时书写小楷《四山五十咏》,仍然笔力不减,笔笔精到,堪称书坛一绝。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这样评价文徵明的书法:“小楷师二王,精工之甚,唯少尖耳,亦有作率更者。少年师怀素,行笔仿苏、黄、米及《圣教》。晚岁取《圣教》,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家,唯绝不作草耳。”
  文徵明对书法的审美还体现在“润”“雅”“清”等方面。他的书法,大多用笔细腻、精致、不激不励、温文尔雅,追求高格调,体现恬静美,以韵取胜,周之士评之:“圆劲古淡”“法韵两胜人”(15)。文徵明的这种审美观还体现于他的画、诗等其他艺术之中。他在题唐子畏《江南烟景卷》中也说:“子畏画本笔墨兼到,理趣无穷,当为本朝丹青第一。白石翁遗迹,虽苍劲过之,而细润终不及也。”文徵明的画,大多线条精炼,意境幽远。方薰这样评价文徵明的书画:“衡山太史书画办香松雪,笔法到格,乎入吴兴之室矣。然自有清和闲适之趣,别敞迳庭,亦由此老人品高洁所至。”(16)如他所画的《石湖清胜图卷》、《石湖图卷》等作品,描绘的是石湖风光。文徵明专门记石湖之游,咏石湖或怀想石湖的诗词达三十多首(根据《文徵明集》统计)。我们看他的《石湖清胜图卷》,图中石湖烟波万顷,水天一色,悠远无尽。湖边的村落协调雅致,人们的生活安静祥和,树木葱葱,山峦起伏,如诗如梦,这不正是文徵明所追求的闲、静、幽、雅之境吗?这意境在他诗句中表现为“萧然白雨醒烦暑,无赖青山破晚愁。满目烟波情不极,游人还上木兰舟”(17)。
  文徵明这种书法审美观的形成不是突如其来的,应该是他处世思想的另一种体现。清代文学家兼书法理论家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从文徵明的书论、书作中所体现出的书法审美观,确实能验证这种“字如其人”的观点。正如王时敏对文徵明的评价:“文徵仲先生高风介行,坊表不渝,先正典型,表见于纪载者不一。其诗文翰墨,师授皆有渊源,毫芒必循矩度,德艺兼优,允称金舂玉应。旁及画道,博宗古人,于赵文敏尤所雅慕。长缣巨帧,每多仿效,然但采掇其高华,而挺劲孤峭之致仍自己出,更有加于人一等者。”(18)   注释:
  ①②③④周道振《文徵明年谱·卷一》
  ⑤周道振校辑《文徵明集·卷一》
  ⑥《文徵明集·卷七》
  ⑦《文徵明集·卷入》
  ⑧⑨《文徵明集·卷二十五》
  ⑩《文徵明集·卷十二》
  (11)文嘉著《先君行略》,见《文徵明集》附录
  (12)王世贞《文先生传夕,见《文徵明集》附录
  (13)文徵明《焚香》诗句,见《文徵明集》补集卷十
  (14)文徵明《跋李少卿帖》
  (15)马宗霍编纂《书林藻鉴·卷第十一》,文物出版社
  (16)方薰著《山静居画论》
  (17)文徵明《石湖》,见《文徵明集》
  (18)王时敏著《题文待诏仿赵承旨》,见《烟客题跋》卷下
离线燕衔泥

发帖
4187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4-05-0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1-14 18:34:13
了解不多,看了楼主文章特意地搜了一些资料。
不过看楼主的个性签名倒是特亲切呢,和我一个城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