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正版合作和侵权请联系 sd173@foxmail.com
 
  •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购买邀请后未收到邀请联系sdbeta@qq.com
  • 2495阅读
  • 1回复

[分享]只报春消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哭泣的手
 
发帖
*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1970-01-0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2-26 12:47:35
— 本帖被 武昌文竹 执行压帖操作(2013-10-10) —
拜谒开封府那天,强冷空气席卷着北中国,中原地区的最低温度降至零度以下,天是阴的,乌云低垂,伸手可触,却就是不下雨,这应了“旱倒的天阴得再厉害也没有雨下”那句老话。但是,空气很是潮湿,潮湿的空气里有一股清香,谈谈的,绵甜而幽远。一展眼,就有几树梅花斐然绽放,使一度严肃的官府笑逐颜开,乐从中来,清新,舒适,爽心,悦目。这里是开封府深处的一个小庭院,瞻仰了包拯、苏轼、欧阳修等的公堂后,一步迈进来,那感觉一下子轻松了许多,先前的景仰之心也油然升华,而至于纯真且至高的境界。
啊,梅花堂!
开封府的留存于今,多半是因了包公的清明。梅花堂的存在呢,相信大部分人的回答是:毫无疑问因为开封府的遗存。可是我却不以为然。我认为,是因为梅花,唯其梅花使梅花堂存在下来;也因了梅花,宋室的开封府一干官员得以青史留名。
这说法也太出格了吧?
不,一点都不!
梅之品若人品。古人多有将人品比作梅品的,也有把梅品比作人品的,以梅寓人,以人喻梅,人与梅比,梅与人誉,人梅一品,合二而一。试看下边几首诗:
杜甫《江梅》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柳宗元《早 梅》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王安石《梅》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足雪 ,为有暗香来。

宋·苏轼《赠岭上梅》
梅花开尽白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上面几首诗乍看只是写梅,其实也是写人,是把人融入梅中了。古人之所以赞梅,是因为梅的高洁和不惧严寒,梅花在皑皑白雪中绽放,在料峭的春寒中傲立,甚至没有绿叶相伴,艳艳的开在枯枝上,保持着自己的个性,无论气候如何恶劣,仍然洁身自好。多么难能可贵啊!于是乎,文人雅士,正人君子,有正义感的大小官员,纷纷以梅自喻,以梅为榜样,修身养性,为官为人。人做好了,官也做出了名堂,清正廉洁,为民办事,自然就众口铄金,流传千古。开封府坐过的几位,观梅品梅,以梅为鉴,把梅的品质化为自己的德行,“香如之远”,就在中国青史留名了。这也许就是“环境造就人”吧,梅花堂造就了我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清官中的几位佼佼者。
我不想如数家珍的罗列他们的政绩,此时其实我什么大的感念都没有,只是观赏着那粉嘟嘟鲜艳艳的梅花,嗅着清淡淡暗悠悠的花香,品评着“寒雪清骨”、“香如之远”的题联,灵魂似乎也和清香化为了一体。我兀想起毛泽东的咏梅词: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己是悬崖百丈冰,
尤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也许,这是咏梅诗词里最高境界的了。梅花纵然艳丽,却没有更多奢望,她并不刻意争奇斗妍,而只想将春天到来的消息告诉大家,因此自己乐在其中。开封府啊,我想你也当是如此,你肯定只是中国古代千千万万个清明官府中的一个,你是某一个清明时代的缩影,抑或,你还是政治清明的化身,你所昭示的,必是公开、公平、公正、公义、公德、公共的大同世界的愿景。
“可惜呀,开封府时代早已过去了!”有同行者叹息。
啊?否!真正的“开封府时代”正悄然而至,它是伴随着中华文化复兴而来的,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而且,此“开封府时代”非彼“开封府时代”,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观。
不是吗?看哪,梅花树下的草坪上,分明已经显露了绿茵,虽然依旧天寒地冻,可是野草依然冲出地表,在梅花的报春声中,蓬勃向上,迅疾扩展。
于是我想,梅花既然开了,小草既然生了,一个天地清朗、百花齐放的时代还会远吗?
离线哭泣的手
发帖
*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1970-01-0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2-26 12:48:56
小草既然生了,一个天地清朗、百花齐放的时代还会远吗?
好句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