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正版合作和侵权请联系 sd173@foxmail.com
 
  •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购买邀请后未收到邀请联系sdbeta@qq.com
  • 1364阅读
  • 1回复

[植物花卉]品茗中国十大古典名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1970-01-0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8-06-06 23:49:05
品茗中国十大古典名曲

前言:中华古韵,向有十大名曲一说!这十大古代名曲分别为:《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和《阳春白雪》。前几天,在妖精小大哥那里,又闻十大古代名曲.于是细细品位了一番,陶醉之余,酿下这篇拙文.雕文之技,贻笑大方,只愿来友静静欣赏余之音乐!城市中的喧嚣早已掩盖住了宁静的古典,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愿意再度打开历史的漫卷.滔滔长河总易逝,却也带不走这永恒的旋律!有些东西跨越千年.仍能深深打动我们的心;悠悠流淌出来的音符,不经意间,早已经触动我们那疲惫麻木灵魂!透过现在的浮躁气息,一种深邃的灵魂,从弦上缓缓流出。天上宫阙,一曲竟不知今昔是何年..

一、被善意无限夸大了的友谊――《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明代朱权成的《神奇秘谱》对此做了精当的诠释:"《高山》、《流水》 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诚可谓中国古乐主题表现的最高境界。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没有流传于世,后人无从领略伯牙所弹之曲 的绝妙之处。所以,后人虽不断传颂《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向往之",对音乐并无切身体会。音乐赏析:全曲以清弹为主,由高山和流水两个部分组成:前半部运用了相隔两个八度的带按滑的“大撮”,浑厚而优美的音色,描绘了高山之雄伟苍劲;乐曲的后半部分则在按滑的同时大量而连续的使用了上下行刮奏手法,细腻地刻划了流水的不同形态,由细流涓涓低迴婉转直至汇流成河的壮丽景象。《高山流水》是一首绘景写意的作品,旋律悠扬流畅,风格淡雅清新,音韵古朴典雅,意境深远绵长。

二、刺客的高义,名士的绝响――《广陵散》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记载,"嵇中散(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 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即便有三千太学生上书"请以为师",司马昭也不允。为了铲除异己,司马氏早已族灭了曹爽、何晏等八家名门望族,如何会对嵇康这个名士下不了手呢? 《广陵散》虽"声调绝伦",但历来有人批评《广陵散》"最不和平","愤怒躁急",有所谓"臣凌君之象"。想必嵇康当时在刑场上以此曲来抒臆积郁于胸中的不平。曾著有《声无哀乐论》的嵇康,一向主张音声来源于自然的本质,而与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无关。嵇康 临刑时,神气不变。但曲为心声。不知嵇康面对大辟之刑时如何在 "怫郁慷慨"处,表现出"雷霆风雨"和"戈矛纵横"的气势,从而以此曲作为对强权的最后反抗? 音乐赏析:哪怕是在度过漫长的5000年,相信依旧有人会记得,在华夏大地上,有一位名为嵇康的古人,曾在刑场上弹奏出这震撼人心的瑰丽宝典——光陵散!静听之中,连弹的反复运用依然能使人感到一丝紧张,甚至是凄凉。 弹奏者的内心一定不平静。快慢节奏的变化,连弹的运用,手指拨琴弦若飞。肃杀之气在指尖流淌。

三、逸士胸怀鸿鹄之志――《平沙落雁》
士人的隐逸,根据其价值取向,大致可分为儒之隐和道之隐。前者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天下有治则进,天下无道则隐。儒之隐者大都抱有"兼济天下"的抱负。而道之隐则无任何功利目的,通过遁世来使心灵获得最彻底的明澈和宁静。对于那些既有从政经历又有隐逸经历的 人来说,其隐逸分为仕前隐和仕后隐,即先隐后仕和先仕后隐。《平沙落雁》所表现的"逸士心胸"中的逸士,虽身处隐逸之地,犹胸怀"鸿鹄之志",应属于儒之隐和仕前隐。 真正做到彻底的隐逸,谈何容易。自古以来,象陶渊明、谢灵运一样纯正的逸士少之又少。古代大多数的逸士,或为世情所困,或因言获罪,最终归隐山林,潜居幽庐,也许不过是为世人做出的一种姿态而已。他们表面上超脱,但内心里也许从未平静过。 从这个角度来看,《平沙落雁》的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对怀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励志,和对因言获罪而退隐山林者的慰藉。音乐赏析: 河边的芦苇次第枯黄,沙洲水渚慢慢变干,落日掉在河水中等待日暮,这个时候琴声响起,好像是感伤,好像是欣赏,也好像是份清宁。雁翅降落了降落了,忽而又在空中盘旋一下,沙洲的感觉是平静的,它早已准备好了,从春天开始就已经在等待了。翅膀收起来了,雁戛然而止。琴声亦伏,瞬间,再次响起的就是雁舞平沙了。看痴的人不愿惊动它们,缓身离去。琴声中的痴情却是浸润到了今天。可是,看不到平沙落雁的我们又怎能有一份痴与琴弦肌肤相亲?我们在语词记忆的深处洄游,想象着有一羽或一群雁或其他,翩然而至,然而它们的身影总那么模糊,渐淡渐远。琴声停止了,雁影似乎就落在了古琴上。很快地隐没。

四、桓伊横笛做三弄――《梅花三弄》
梅花,志高洁,冰肌玉骨,凌寒留香,历来是文人墨客咏叹的对象。《梅花三弄》是笛曲或箫曲, "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这种反复的处理旨在喻梅花在寒风中次第绽放的英姿、不曲不屈的个性和节节向上的气概。 《梅花三弄》的历史典故是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调》的故事。《晋书·列传五十一》和《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里都曾记载了这段典故。 王徽之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过,桓伊与王徽之原本并不相识。这时船上一位客人道,"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 ,便下车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了。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晋人之旷达不拘礼节、磊落不着形迹,由此事可见一斑。 音乐赏析:姜玉恒演唱过一首流行歌曲《梅花三弄》,也是取自古曲,歌词这样唱道"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 ,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 爱几许,恨几多,离人心上忧,故园心中愁。 梅花一弄断人肠 梅花二弄费思量 梅花三弄风波起 梅花几弄知芳音。

五、力拔山兮,虞姬奈何兮――《十面埋伏》
公元前202前,楚汉相争接近尾声,双方会战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三十万汉军围住了十万楚军。汉方为瓦解对方军心,就叫兵士们唱起了楚歌,楚兵大多离家已久,早已厌倦了连年征战。楚军中有人开始唱和,军心彻底动摇。一看大势已去,项羽已无计可施,对虞 姬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则和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完便拔剑自刎而死。项羽后来逃到乌江边,面对滔滔的江水,仰天长叹道:"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拔剑自杀。 后人根据这一段垓下之战作了两个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在《十面埋伏》高昂的曲调中,传来的不仅仅是胜利者的欢快的号角,还有失败者非凡的气概。音乐赏析:寒风萧萧,冷雨凄凄。 纤纤素手,轻轻一拨,秦时明月便折射出一段远古的故事。 四面楚歌,如针如锥,声声刺剜着热血沸腾的胸口。 西楚霸王挥舞长剑,仰天长叹:虞兮虞兮奈若何? 曾经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如今早已荡然无存。秋风撕裂了岁月的伤口,泪水打断了琴弦。铮铮乐音,戛然而止。 后世的听众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是谁抒写了这千年的遗憾?

六、江月何年初照人――《夕阳箫鼓》
《夕阳箫鼓》的曲情基本来自《春江花月夜》的诗情: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此诗一开始便立意高远,气势雄浑。从春江到海潮,从江树到花林,从月升到月落,从现实到梦境,张若虚给世人描绘出一副似幻似真的图景,苍茫深阔,静谧优美。"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 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四句,历来被认为包含了对人生和宇宙的哲理性思考。音乐赏析:《春江花月夜》只有一首,唐朝只有一个。《夕阳箫鼓》的琴声阵阵传来,绘声绘影,《春江花月夜》所描述的那种画韵诗境尽现于眼前,使人有如梦回唐朝,进而无限感怀大唐盛世之万千气象。 乐曲以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暮鼓送走夕阳,箫声迎来圆月的傍晚;人们泛著轻舟,荡漾春江之上;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

七、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渔樵问答》
《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几句"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可做古曲《渔樵问答》的妙解。 中国自古以来有渔樵耕读的说法。民间的屏风上常画有渔樵耕读四幅图。渔图和樵图画的分别是严子陵和朱买臣的故事。耕图和读图画的分别是舜教民众耕种的场景和战国时苏秦埋头苦读的情景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这四业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古代不同价值取向。其中渔为首,樵次之。如果说耕读面对的是现实,蕴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么渔樵的深层意象是出世问玄,充满了超脱的意味。 音乐赏析:"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尘世间万般滞重,在《渔樵问答》飘逸潇洒的旋律中烟消云散。这种境界令人叹服,然古往今来几人能够?虽向往之,实不能也。 喜欢听古琴和箫的合奏,听的时候,心有空灵感,似天上的仙乐,却来自人间!

八、胡笳本自出胡中,响有余兮思无穷――《胡笳十八拍》
以文采武功来看,曹操应该是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一个连魏武都欣赏倍至的人物,虽是女流,理应属绝顶人物。此人就是蔡琰。 做为通晓音律的天才,她给后人留下了《胡笳十八拍》琴歌,名列十大古曲。文学方面,她留下了《东都赋》,《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杰作。郭沫若这样称赞《胡笳十八拍》, "那像滚滚不尽的海涛,那像喷发着熔岩的活火山,那是用整个灵魂吐诉出来的绝叫。"郭沫若还称《胡笳十八拍》,"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而《悲愤诗》,近人以为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可与建安七子的作品相提并论。 《胡笳十八拍》只是一首琴曲,虽表达的是悲怨之情,但也是"浩然之怨"。宋亡后,也许正是有这类流传广泛的"不胜悲"、充满"浩然之怨"的曲子,才有了"心石铁"的 坚持到底,从而使种族和文化的血脉不绝于缕,不断延续下去。八十多年后,当抗元的兵戈纵横于江南江北的时候,种族与文化终得以重生。 音乐赏析:大漠、孤城、漫漫的扬沙遮掩了苍穹!弦,此刻在猎猎的风中颤颤而动,似要诉尽故园千里外的寂渺,和跋涉大漠深处的辛酸。泪落处,凄然遥望远方汉家宫阙,滚滚的黄沙迷离了双眼,只有那久久盘旋贺兰山间的曲调还在相伴左右。裘虽厚,却无法阻挡异乡侵彻入骨的寒;酒虽好,却带着难以咽下的烈,一腔思念惟有寄予这当空展翅的旅雁,盼南归。曲尤有终时,但一生的辛酸与愁怨却无法用言语和文字来释怀。琴已被尘封,背影也将远去,逝去的不仅是红颜,同时也把我带入了历史的深处。

九、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汉宫秋月》
《汉宫秋月》本是一首琵琶曲,后改编为二胡曲。《汉宫秋月》虽列十大古曲之一,但乐曲的历史并不长。乐曲要表达的主题不是很具体。不少相关文章对此曲解题时都模糊地称,此曲旨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愁的情绪。有的文章称,此曲细致地刻画了宫女面对秋夜 明月,内心无限惆怅,流露出对爱情的强烈渴望。 宫女身居深宫,不得自由,日久自然生怨。另一方面,西汉辞赋家邹阳在《狱中上梁王书》中曾感叹:"女无美恶,入宫见妒。"三千嫔妃和宫女,整天想的事情是向皇帝一人争宠,怎能不妒。然《汉宫秋月》中的幽怨并非小家碧玉式的、弱不禁风的闺怨。汉代宫娥身材健 硕,能陪皇帝骑马、打猎,宫内活动受到的限制也较后世皇宫为少。因而她们怨则怨矣,本身并不幽闷纤弱。 音乐赏析:曲始引子音调由高到低,仿如女子幽怨中一声无可奈何的长叹,使人的视野中凸显出一幅清冷宫中,残阳斜照里,长门幽影独自徘徊的情境。紧接着,拉出曲子的主部,旋律中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如女子在忧郁徘徊中忽然地想到了什么,骤然屏息凝思,及愁绪涌溢心头,不自禁涕泪俱下倾诉身世的悲凉与生命的寂寞。短暂的休止引发了听者对其生命的思索,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勾起了对其悲凉身世的同情与对封建强权下压制人命运的统治的憎恨。继而副部则展示了一种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细聆听时,可清晰感受到宫女在悲痛欲绝、倾尽苦衷后面对镜中靓丽面影,一点朱唇,万缕青丝,却无人欣赏时静静的哀思和怨愤。 此后,回旋曲式的主部多次再现,副部也紧跟其后。主副交叉辉映,如泣如诉,哀绝断肠,将曲折心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曲末,变化后的副部主体,音调渐低,旋律更加缓慢,展现了一种夕阳西沉,宫门危耸,风平浪静,万籁俱寂的情境。最后一声低音长叹,暗寓秋月清冷,梧桐潇潇,寒星寥寥之时,宫女说也说罢,怨也怨罢,哭也哭罢,细想无能为力,便转竹阁,入深闺,继续承受这种生命的遭遇。

十、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阳春白雪》
[img]http://photo9.hexun.com/p/2007/1023/138859/b_F1D6A93D71D5D9864CD88D464C7AF950.jpg[/img]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 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阳春白雪这个典故说明了不同的欣赏者之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存在着的巨大差异。乐曲的艺术性越高,能欣赏的人就越少。不得不承认,这种差异又和欣赏者的主观趣味有很大关系,有时很难得到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正如西晋葛洪在《广譬》一书中所指出的:"观听殊 好,爱憎难同。" 对于听惯桑间濮上之曲、下里巴人之声的人,当然无法理解阳春白雪和黄钟大吕的高贵雅致。从这点来说,古今并无太大区别。今人欣赏音乐,大都是"入耳为佳,适心为快。" "雪唱与谁和,俗情多不通。"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是不能离开"雪唱"和"俗情"的。任何音乐似乎越通俗,支持者也越众。这和今天票房收入最好的往往是流行歌曲演唱会是一个道理。当然高雅的艺术自有其价值,时代愈久,愈弥足珍贵。音乐赏析:"白雪阳春,一曲西风几断肠。" 元代令人"几断肠"的《阳春白雪》曲,如何演变为今日轻快流畅的乐曲,已非我们所能参透。古色古香的韵调流泻而出。试着把自己投向那种宁馨淡泊的静谧中去,细细倾听那温和清越的音浪,捕捉它穿透黑暗与寂寞的感觉。然后在键盘上毫无目的地敲打着漫不经心的思绪。 相似的心情,总合着无以言表的感动,一一在脑海里回荡。驿动的心,开始飞进了空灵的梦境。耳畔有笛声清晰响过,款款而轻柔。如雪轻寒飘过,而我唇边,笑容轻绽。
[img]http://photo9.hexun.com/p/2007/1023/138859/b_DBB29F53ACA95FAEA96355F9C8557824.jpg[/img]
后记:
十个成为烙印的故事,变成冗长而缠绵的调律!然,跨越千年,只有余音缭绕。 人醉了,醉了多少人的魂,一醉就是千年的美丽!骤然梦醒,心碎,弦断!泪珠子在编织,只剩下困在记忆里的追梦人,编织着亘古的缠绵和凄美。


[ 本帖最后由 受伤的右手 于 2008-6-7 09:58 编辑 ]
离线wdlxmzd
发帖
*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1970-01-0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8-06-07 10:00:52
呵呵,还不错嘛,进来欣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