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微信的流行,朋友圈逐渐成为人们最喜爱的信息发布平台之一。然而,越来越多的好友,越来越杂的朋友圈也使不少网友感叹,已被“好友”的身份“绑架”, 许多人不愿在“真”“假”混杂的朋友们面前全然暴露,也不想看到一些令人生厌的分享内容,纷纷选择了屏蔽这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从热衷到“屏蔽”,对于微信这些流行的网络社交平台,我们更理性了还是已经生厌了?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姚泽金副教授接受《法制晚报》采访时表示:“随着微信如野火般攻占人们的手机,朋友圈曾经的私密定位也在经历着挑战与反挑战。”
朋友 加一下微信吧
微信诞生之初,作为一个移动即时通讯工具,其定位类似于电脑上的QQ,是一款熟人社交工具。因此朋友圈的最初形态,就是从短信、QQ或者飞信迁移过来的一个个经常联系的亲友小圈子,彼此分享生活中的点滴。
微信是随着手机网络的兴起而兴起,姚泽金称,而今,越来越多的人将微信作为短信的替代工具,不仅是常联系的亲友,同学同事、一般朋友、一面之缘的搭讪者,也纷纷拿出手机,对你说:加一下微信吧!
加微信,似乎成了时下的一种社交习惯。青年学者缪因知认为:“技术手段的方便并不自动导致交情的深厚。在过去,‘道不同不相为谋’是朋友圈形成的自动过滤器,如果只是熟人如同事,不妨在私生活上老死不相往来。但现在薰莸同器、同在一片‘因特耐特’的屋檐下,观察彼此的生活和体验却成了一种常态。”
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接受或使用这种活跃的网络社交平台,接受采访时,缪因知就坦言,他平时就不用微信,“对名声在外的微信朋友圈也吊不起胃口,如果哪天开始使用微信,估计也就是拿它当短信的加强版使用。”缪因知解释,有一些人,特别是那些自来熟、唯恐“朋友”不多的人,总是会热衷于将此类网络软件的功能最大化。
窥探和暴露 并非每个人都乐于接受
最大化的不只是软件的功能,可能还有服务提供商的利益诉求。缪因知就指出,各种服务商出于自身客户关系网络做大的需求,也往往会竭力向人们推介朋友的朋友、你可能的朋友、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云云。因此出现了很多令人尴尬的场景。前几天还看见有人吐槽而被多人转发:某某网你蠢么,你不想想为啥某某跟我有六个共同好友而我们不是好友,我要你推荐?被强迫“当朋友”的无奈和愤懑跃然纸上。
除了充斥着的利益让人不爽外,超出人际关系的安全距离也会让人产生抵触心理。姚泽金就说:“聊天列表里躺着的一个个人名,其实跟手机通讯录里的一个个名片并无差别。如果仅止于此,人们不会有任何困扰。但问题就在于,这一个个人名,在朋友圈里一边窥探着你的动态,一边向你暴露着他自己的生活状态——而这种过于亲密的状态,并不是每个人都乐于接受的。”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问题,姚泽金用霍尔的人际距离理论,解释了人与人之间有四种距离:
1.公众距离,单向沟通时(如演讲)与陌生人的距离,3.6-7.6米。
2.社交距离,非私人的双向沟通的距离,如同事之间谈公事,与医生、售货员交谈,1.2-3.6米。
3.私人距离,朋友之间的距离,0.45米-1.2米。
4.亲密距离,亲人、很熟的朋友、恋人、夫妻之间的距离,0-0.45米。
“当别人越过这些划定好的距离时,人就会感到不安,甚至受侵犯。一个被你定义为普通朋友的人,要与你零距离接触,多半连朋友都做不成。”姚泽金说道。不仅物理距离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更是如此。出于人情而不得不添加的各种微信好友,多数在人们的私人距离之外——你会对一个超市售货员展示你的私房照吗?你又会对这个售货员的喜怒哀乐有多少兴趣呢?
对于这些心理距离不够近的人,人们凭什么将自己的私人生活展示出来呢?又为什么必须接收来自这些人的信息呢?
都别太在意当“好友”
相比现实世界,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心理距离也许会稍微发生改变,尤其是伴随着手机网络的兴起,我们很容易跟本来只有一面之缘的人建立起持续的沟通,跟曾经本该挥手自兹去的故人保持绵延的勾连。
缪因知解释,社交平台背后的商业力量是不会介意这些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与距离的。交朋友爱好者、自我展示爱好者也会继续如鱼得水地利用着这些平台,无论是用来分享旅行风光、宝宝萌照、修身心得还是养生知识。被搞得有点不开心的沉默的大多数怎么办?
对于“社交平台会衰落么?”这个问题,缪因知认为,恐怕不见得,至少运营商会开发出更强大的、更“贴心”的细化屏蔽功能来多少抵消人们对“好友泛滥”的恐惧。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或良币驱逐劣币么?短信或许是一个可以参照的前行者。现在除了唯恐得罪任何一个潜在客户的生意场人士,很少有人真的给通讯录上的每一个人发拜年短信了吧。春节联欢晚会也公然唱出了“群发的短信我不回”而引发观众会心的微笑。在此基础上,冠上收信方名字的短信成了更有礼貌的一种拜年方式。真是“就怕货比货”。
社交平台也会这样吧。也许有一天,人们能够更理性、更平常心地看待这种交往的方式。特别是不要把是否被列为平台“好友”看得太重要,甚至认为涉及面子。朋友贵在相知。朋友应该是心灵的沟通而不是表面的客套,最好谁都不要把“网络平台好友”的身份随意地“馈赠”而最终给自己造成不快乐。如果大家都按照兴趣相投来组建小圈子,信息的交流和互动也就能更健康、更有趣。
所以,大家都别太在意当“好友”,无论是否被屏蔽,无论运营商背后有多少利益的算计,只要你能从中收获一些什么,也不妨坦然接受。
网络有边界
屏蔽只是正常反弹
时评人王军荣认为,其实,“屏蔽”这一环节就像一扇窗,让我们变得更安全,不要以为网络就是自由的,可以随心所欲。网络越自由,可能越有危险。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在现实中,你可以远离一些让人生厌的“朋友”,惹不起,难道躲不起?网络上,你也可以“躲”,就是使用“屏蔽”。有一天,你发现你被“朋友”屏蔽了,也无妨坦然接受,可能你身上有着别人无法容忍的地方,你如果能够意识到并加以改正,对你也是一种有益的帮助。
当然,网络社交平台信息的交流互动,要保持健康有趣也得遵循现实社会的社交规范和习惯,姚泽金解释:“确保社会交往安全、私密、自由、尊重,许多人在微信等社交媒介强力推送服务的蛊惑下,面对各类主动或被动的加入或拖入,一旦超越现实社交强度和幅度的界限,往往不愿意这个自由私密的空间被破坏,因此,屏蔽便成为他们的当然选择。”
姚泽金说,于情如此,于法也有依据。《联合国人权公约》第19条写道:“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这份自由,就包含有自由选择接收什么信息、不接收什么信息,向谁传递信息、不向谁传递信息。
因此,在朋友圈中使用屏蔽功能,“不让他(她)看我的朋友圈”或者“不看他(她)的朋友圈”,只是对这个不分亲疏的社交时代的一种正常反弹,对自己私人空间合情合法的保护。
姚泽金称:“至于那些被屏蔽的人,也不用太伤感,屏蔽并不说明你是个坏人,只是他觉得跟你没那么亲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