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购买邀请后未收到邀请联系sdbeta@qq.com
  • 2520阅读
  • 1回复

[业界新闻]那些刷屏的科学谣言是如何炮制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pony8000
 

发帖
53442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5-02-2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8-10 08:15:02

“在北京待一天相当于抽20支烟”、“吃一包泡面需要解毒32天”、“微波炉加热食物会产生致癌物”……你的微博、微信朋友圈是否被这些看似“科学”的信 息刷过屏?你是否也因恐慌而转发过此类信息?近日,知乎网上一个话题引起网友热议:“高质量的科学谣言是如何被编造出来的”?网友说,“高质量”的科学谣 言比其它谣言具备较高的“模糊性”和“迷惑性”,所以流传甚广、危害极大。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赶紧“涨涨姿势”,练几招“黑魔法防御术”吧。

[attachment=201172]

网友分析称,编造一条“高质量”的科学谣言离不开四大“经典”要素:1、良好的文字质量。有错别字、语句不通顺、格式不标准的容易引人怀疑;2、内容需与受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相较于“北极星是北半球最亮的星”而言,“牛奶致癌”、“食盐能抗癌”等更容易在第一时间吸引大众眼球,从而呈现爆炸式的传播趋势;3、具备“不严谨的科学性”。模仿“常识”,与各类信息混杂在一起,让人难以分辨,一种广泛应用于科学谣言中的手段便是“离开剂量谈毒性”,比如虾和大量维生素同时服用,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虾和维生素同时服用,会产生有毒物质→海鲜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一起吃容易中毒→上周台湾一少女同时吃了海鲜和维生素,暴毙而亡;4、引用科研文献可以大大增强谣言的“可信度”。

网友“赵皓阳”秉着刨根问底的精神,还扒出一些造谣高手的黑历史:在网络兴起后,曾经的一些畅销书写手纷纷转行,做起网络营销来。在诱人的经济利益驱使下,大量带有营销目的的网络软文被生产出来,“对于他们来说,造谣不是目的,吸引眼球才是目的。要的就是转发量、点击量和关注度。”“赵皓阳”还特别提醒,对于标题中有如下词汇的文章应当尤其谨慎:“警惕”“震惊”“紧急通知”“紧急求助”“中国人注意了”“央视曝光”“太可怕了”“太重要了”“快转出去”“转给你的家人和爱人”“一定要看”……

科普作家曹天元说:“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为‘崇尚科学’,就对任何自然科学的流言都深信不疑,那只能说明,他崇尚的压根就不是科学,而恰恰是其相反面——迷信。”如何打破这种盲目的科学迷信、扼杀“高质量”的科学谣言呢?曹天元建议,一方面需要网络增强自身的净化能力,比如果壳网建立谣言粉碎机专栏,及时发布“谣言榜”;科学松鼠会和知乎网经常更新辟谣话题,普及科学常识。另一方面,还需要网友自觉脑补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当面对一些来源不明的信息时,要学会运用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来辨伪存真。网友“Wicky威”总结道:“如果说逻辑严密、证据充分的分析是对谣言的一剂猛药,那么培养读者的合理怀疑精神无异于一剂疫苗。

精品软件:百度搜闪电软件园  最新软件百度搜:闪电下载吧
有问题联系 sdbeta@qq.com
离线linke771255

发帖
517318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3-09-0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4-08-11 16:45:50
看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