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正版合作和侵权请联系 sd173@foxmail.com
 
  •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购买邀请后未收到邀请联系sdbeta@qq.com
  • 1520阅读
  • 0回复

[转载]结婚了,就成了一家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影子枫
 

发帖
107750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4-05-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6-02 18:48:00
结婚了,就成了一家人?


中国流行这么一句话:谈恋爱是两个人的事,但结婚是两家人的事。

在我看来,这句话有两层涵义:

结婚的两个人往往门当户对;

结婚后的人,除了自己的父母和亲戚外,多了另一波来自配偶那边的父母和亲戚。

我觉得英文对公公婆婆/岳父岳母的称呼挺有意思,叫“parent-in-law”,翻译过来是,法律上的父母。

在亚洲国家,百善孝为先。成年子女即使在结婚后,也和父母或配偶的父母或多或少有所交集。联系紧密一点的,大家同住一个屋檐下,老一辈帮着带孙子/孙女。联系少一点的,逢年过节,小夫妻也会回家看看。

子女和父母一辈的互帮互助、你来我往,在学术界,叫做“代际交换(Intergenerational Exchange)”。

这周给大家揭开“代际交换”的面纱,看看结了婚的人与父母以及配偶的父母究竟如何交换?交换些什么?各种狗血大陆剧里经久不衰的主题——婆媳关系——也会有所涉及。

Kyungmin Kim和另外三个研究者2015年在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上发表了一篇文章《Intergenerational Exchanges of Middle-Aged Adults With Their Parents and Parents-In-Law in Korea》。本周还是讲讲韩国的情况。

研究者在韩国进行了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了一批30-59岁的人。然后研究者分析结婚了的男人和女人,同时这些人自己的父母至少一人仍活着,并且配偶的父母中也至少有一个人仍活着。

被访者分别回答:

□ 你从父母/配偶父母那里得到经济上的支持、情感上的支持、和工具性支持(即日常照料之类的)的频率有多高?——经常、偶尔、几乎没有、完全没有

□ 你给予父母/配偶父母经济上的支持、情感上的支持、和工具性支持(即日常照料之类的)的频率有多高?

所以,代际支持可以用12(2*3*2)个指标来描述:

◇ 给予还是得到?

◇ 经济的、情感的、还是日常照例的?

◇ 和自己父母之间的还是和配偶父母之间的?

接着作者用潜在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得出5种代际交换的模式:

1. 和父母以及配偶的父母都高频率地有来有往(得到支持也给予支持);

2. 和父母以及配偶的父母都不怎么来往,这里发现往往经济支持或多或少有一点,不过情感支持和日常照料就很少;

3. 行孝大于啃老,即对父母和配偶父母提供的帮助比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帮助多;

4. 只和自己的父母有来有往,既不给配偶的父母提供也不从他们那里得到经济上、情感上、或日常照料上的支持;

5. 和自己的父母有来有往,但只给配偶的父母提供道义上的帮助,换句话说,给配偶的父母提供经济支持和日常照料,但不提供情感支持。

研究者发现,已婚的男人和女人处于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的比例是比较接近的。

16%的男人和女人与两边的父母都有高频率地你来我往。

22%的男人和20%的女人与两边的父母都不怎么来往。

另外三种代际交换模式上的男女差异就比较大。

20%的男人以及28%的女人属于行孝大于啃老。

43%的男人,但只有1%的女人,只与自己的父母有来有往,但不给配偶的父母提供也不从他们那里得到任何帮助。

没有男人,但有36%的女人,和自己的父母有来有往,同时给配偶的父母提供道义上的帮助。

所以亚洲国家婚姻里的性别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43%的男人对岳父岳母几乎连“道义上的帮助”都没有。

媳妇仍然承担着照顾公公、婆婆的期望,她们也很大程度上履行着这样的责任。不过,想要交心,还是太难。

想起我朋友形容过她对待婆婆的态度:我婆婆来我们家,我会给她倒水、做饭,对她很客气,但我不想和她建立亲近的关系,这样可以保持安全距离。

结婚是两家人的事。结了婚,很多时候,也还是两家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