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购买邀请后未收到邀请联系sdbeta@qq.com
  • 16409阅读
  • 45回复

硬件资料与知识大全(超详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深水易寒
 

发帖
2098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0-02-2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8-03-28 08:53:45
第一部分:关于硬盘
关于硬盘的一切(结构-发展-参数-维护-修复)


目录
一:浅谈硬盘发展史
二:硬盘“空间”与“文件大小”秘密
三:新手学堂之看图识硬盘
四:跳出硬盘认识的误区/ 硬盘修复之低级格式化 /深入了解硬盘参数
五:硬盘低级格式化全攻略(@)
六:硬盘常见参数讲解与常见误区
七:硬盘基本知识
八:硬盘的结构
九:看图轻松学会硬盘安装方法
十:厂家维修硬盘的方法
十一:硬盘分区格式简介(@)
十二:第三方软件的修复原理
十三:学会三招恢复硬盘活力
十四:硬盘使用误区点点通
十五:预防软件引发硬盘六大“硬伤”
十六:害怕BT伤硬盘的都进来看看(@)
十七:硬盘出现坏道后的解决办法
十八:Windows系统中如何修复磁盘坏道
十九:硬盘软故障的检查办法
二十:十大硬盘故障解决办法
二十一:十分钟学会判断硬件故障问题
二十二:挑战故障 硬盘故障软件(补)
二十三:硬盘的DOS管理结构(经典)(@)
二十四:硬盘数据恢复实例全解(经典) (@)
二十五:硬盘软故障完全修复方法(@)
二十六:硬盘故障修复数据技巧(@)
二十七:硬盘长寿的奥秘 使用维护十五招(@)
二十八:使用移动硬盘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二十九:让硬盘永远工作在最佳状态的小技巧(@)
三十:详谈SCSI硬盘(@)
三十一:主流服务器硬盘技术介绍(@)
三十二:高性能服务器硬盘选购技巧(@)
三十三:服务器数据存储 主流磁盘接口详解(@)
三十四:低端服务器选择单SCSI还是IDE磁盘阵列(@)
三十五:全面认识磁盘阵列柜性能(@)
三十六:SCSI硬盘的关键技术点详解(@)
三十七:SCSI RAID与IDE RAID性能对比说明(@)
三十八:串口(SATA)硬盘如何使用GHOST(@)

三十九:并行与串行的争斗 网络磁盘存储技术(@)
四十:大容量硬盘应用实战串串烧(@)
四十一:剖开硬盘认识组件(@)
四十二:全球首款垂直记录技术!希捷160G笔记本硬盘(@)
离线深水易寒

发帖
2098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0-02-2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8-03-28 08:54:13
一:浅谈硬盘发展史

既然是说长道短“闲话”硬盘,那么就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硬盘发展的历程吧。大家都知道,目前占主流的硬盘接口有IDE和SCSI两种,?那么这两种接口又是如何诞生的呢?二者之中历史资历更深的是SCSI(Small?Computer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它的前身是1979年由美国的Shugart公司(希捷的前身)制订、并于1986年获得ANSI(美国标准协会)承认的SASI(Shugart?Associates?System?Interface,施加特联合系统接口)。而IDE(Integrated?Drive?Electronics,集成设备电路)则源于CDC(Control?Data?Corporation,数据控制公司)、康柏(COMPAQ)、西部数据(Western?Digital,以下简称WD)共同开发的磁盘控制接口,?并于1989年由ANSI认可为ATA(AT?Attachment,AT附加装置)标准。CDC的特点是不需大量追加设备即可构成电脑方的主控线路,?这也正是它在个人电脑上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
早期的硬盘容量不过10MB到数十MB,甚至连今天的内存容量都不如而且价格极其昂贵,很少有个人用户有幸拥有硬盘。当时的硬盘所采用的磁头大多是高铁酸盐磁头或MIG(MetalIn?Gap,金属隔离)磁头。进入90年代以来,硬盘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批量生产带来的成本降低导致硬盘零售价大幅下降,使越来越多的个人用户有幸接触到硬盘。
在90年代初,SCSI接口发展为SCSI-2,早期的SCSI-2产品(通称Fast? SCSI)?通过提高同步传输时的频率使数据传输速率提高为10MB/s,后来又出现了支持16位并行数据传输(?原本为8位并行数据传输)的Wide?SCSI,将数据传输率再提高为20MB/s。?与此相对应,原有的8位传输的SCSI被称为Narrow?SCSI。而在1994年,?增强型的IDE接口E-IDE(Enhanced?IDE)也问世了,?它解决了IDE接口无法支持高于528MB的硬盘的问题并使一个接口能同时连接两个设备,还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率。E-IDE由ANSI认可为ATA-2。与此同时,用于连接光驱、磁带机等非硬盘设备ATAPI(ATA? PacketInterface)接口也诞生了。可以说,正是E-IDE接口的诞生,带来了今天IDE接口存储设备的普及。
到了1995年,更为高速的SCSI接口SCSI-3诞生了。SCSI-3俗称UltraSCSI(数据传输率20MB/s),其正式的称谓是SCSI-3?Fast-20?ParallelInterface。顾名思义,就是将同步传输时钟频率提高到20MHz以提高数据传输率的技术。当使用16位传输的Wide模式时,数据传输率更可以提高至40MB/s。正是在这个时期,“追求高性能惟有挑选SCSI”逐渐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当然SCSI的好处不仅仅在于数据传输率快这么简单)。
但到了1997年,状况又有了改变,IDE阵营推出了Ultra?ATA规格展开新一轮对抗。当使用Ultra?ATA?DMA?Mode?2(俗称Ultra?DMA/33)模式时,数据传输率最高可以达到33.3MB/s。这一速度比Narrow传输模式下的UltraSCSI还要快。现在
流通的IDE硬盘已经全部对应了Ultra?ATA模式。并且,随着硬盘的容量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MR(Magneto-Resistive,?磁阻型)磁头和提高磁盘记录密度的新规格得以普及。
   为了对抗Ultra?ATA,SCSI阵营也于1997年推出了新的Ultra?2?SCSI规格(Fast-40),目前已有多种SCSI硬盘支持Ultra?2?SCSI。?不过,采用LVD(Low?Voltage?Differential,低电压微分)传输的Ultra?2?SCSI难以与原有低速设备兼容,因此现阶段个人用户主要使用的故荱ltra(Wide)SCSI。
  另外,在1998年9月,更为高速的数据传输率高达160MB/s的Ultra160/m?SCSI(Wide模式下的Fast-80)规格正式公布,新一代SCSI硬盘将对应这一最新的硬盘接口。
  在IDE阵营方面,1998年2月由昆腾(Quantum)公司牵头推出了支持66MB/s数据传输率的Ultra?ATA?/66标准。尽管支持它的控制芯片组迟迟未见问世(现在已经有SIS的兼容芯片出现),WD已经于去年12月率先推出了支持Ultra?ATA/66的硬盘产品,不过产品在出厂时将Ultra?ATA/66模式设为Disable,用户想要激活这一模式必须使用专用的工具软件设定(当时并没有支持Ultra?ATA/66的主板,所以这一措施可谓妥当)。现在昆腾、IBM等也已经先后推出了支持Ultra?ATA/66的最新产品.

二:硬盘“空间”与“文件大小”秘密

在Windows系统中,一个文件的大小(字节数)和它在硬盘上(或其他存储介质上)所占的空间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在不同的情况下,同一个文件的“所占空间”会发生变化。
  1.“文件大小”与“所占空间”的差别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
  例1:找到D盘上的Ersave2.dat文件,用鼠标右键单击该文件,选择“属性”,即可打开对话框,我们可以看到,Ersave2.dat的实际大小为655,628 Byte(字节),但它所占用的空间却为688,128 Byte,两者整整相差了32KB。
  例2:同样是该文件,如果将它复制到A盘,你会发现该文件实际大小和所占空间基本一致,同为640KB,但字节数稍有差别。再将它复制到C盘,查看其属性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它的大小和所占空间的差别又不相同了!
  显然,在这三种情况中,文件的实际大小没有变化,但在不同的磁盘上它所占的空间却都有变化。事实上,只要我们理解了文件在磁盘上的存储机制后,就不难理解上述的三种情况了。文件的大小其实就是文件内容实际具有的字节数,它以Byte为衡量单位,只要文件内容和格式不发生变化,文件大小就不会发生变化。但文件在磁盘上的所占空间却不是以Byte为衡量单位的,它最小的计量单位是“簇(Cluster)”。
  小知识:什么是簇?
  文件系统是操作系统与驱动器之间的接口,当操作系统请求从硬盘里读取一个文件时,会请求相应的文件系统(FAT 16/32/NTFS)打开文件。扇区是磁盘最小的物理存储单元,但由于操作系统无法对数目众多的扇区进行寻址,所以操作系统就将相邻的扇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簇,然后再对簇进行管理。每个簇可以包括2、4、8、16、32或64个扇区。显然,簇是操作系统所使用的逻辑概念,而非磁盘的物理特性。
  为了更好地管理磁盘空间和更高效地从硬盘读取数据,操作系统规定一个簇中只能放置一个文件的内容,因此文件所占用的空间,只能是簇的整数倍;而如果文件实际大小小于一簇,它也要占一簇的空间。所以,一般情况下文件所占空间要略大于文件的实际大小,只有在少数情况下,即文件的实际大小恰好是簇的整数倍时,文件的实际大小才会与所占空间完全一致。
  2.分区格式与簇大小
  在例2中,同一个文件在不同磁盘分区上所占的空间不一样大小,这是由于不同磁盘簇的大小不一样导致的。簇的大小主要由磁盘的分区格式和容量大小来决定,其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笔者的软盘采用FAT分区,容量1.44MB,簇大小为512 Byte(一个扇区);C盘采用FAT 32分区,容量为4.87GB,簇大小为8KB;D盘采用FAT 32分区,容量为32.3GB,簇大小为32KB。计算文件所占空间时,可以用如下公式:
  簇数=取整(文件大小/簇大小)+1
  所占空间=簇数×磁盘簇大小
  公式中文件大小和簇大小应以Byte为单位,否则可能会产生误差。如果要以KB为单位,将字节数除以1024即可。利用上述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ersave2.dat文件的实际占用空间,如表2所示。
  3.轻松查看簇大小
  ①用Chkdsk查看簇大小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我们可以使用Chkdsk命令查看硬盘分区的簇大小。例如我们要在Windows XP下查看C盘的簇大小,可以单击“开始→运行”,键入“CMD”后回车,再键入“C:”后回车,然后输入“Chkdsk”后回车,稍候片刻从它的分析结果中,我们就可以得到C盘的簇大小,不过它把簇称之为“分配单元”或者“Allocation unit”。
②用PQ Magic等磁盘工具来检测
  很多磁盘工具都具备磁盘信息显示等功能。例如在PQ Magic中,选择要查看的磁盘分区,然后单击右键选择“高级→调整簇大小”功能,即可从显示的对话框中可以看到该磁盘当前设置的簇大小。
③手工查看
  手动创建一个100字节以下的文本文档。然后将该文件复制到欲查看簇大小的磁盘分区中,在Windows下显示该文件的属性,其中“所占空间”处显示的数值就是簇大小。

三:新手学堂之看图识硬盘

硬盘是系统中极为重要的设备,存储着大量的用户资料和信息。如今的硬盘容量动辄就是10GB以上,型号更是五花八门,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硬盘的基本知识,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认清所需要的硬盘。从接口上看,硬盘主要分为IDE接口和SCSI接口两种。由于价格原因,普通用户通常只能接触到IDE接口的硬盘,因此下面我们也以IDE硬盘为主进行讲解。
  1.缓存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缓存,其实就和内存条上的内存颗粒一样,是一片SDRAM。缓存的作用主要是和硬盘内部交换数据,我们平时所说的内部传输率其实也就是缓存和硬盘内部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
  2.电源接口 和光驱一样,硬盘的电源接口也是由4针组成。其中,红线所对应的+5V电压输入,黄线对应输出的是+12V电压。现在的硬盘电源接口都是梯形,不会因为插反方向而使硬盘烧毁。
  3.跳线 跳线的作用是使IDE设备在工作时能够一致。当一个IDE接口上接两个设备时,就需要设置跳线为“主盘”或者“从盘”,具体的设置可以参考硬盘上的说明。
  4.IDE接口 硬盘IDE接口是和主板IDE接口进行数据交换的通道。我们通常说的UDMA/33模式就是指的缓存和主板IDE接口之间的数据传输率(也就是外部数据传输率)为33.3MB/s,目前的接口规范已经从UDMA/33发展到UDMA/66和UDMA/100。但是由于内部传输率的限制,实际上外部传输率达不到理论上的那么高。
  为了使数据传输更加可靠,UDMA/66模式要求使用80针的数据传输线,增加接地功能,使得高速传输的数据不致出错。在UDMA/66线的使用中还要注意,其兰色的一端要接在主板IDE口上,而黑色的一端接在硬盘上。
  5.电容 硬盘存储了大量的数据,为了保证数据传输时的安全,需要高质量的电容使电路稳定。这种黄色的钽电容质量稳定,属于优质元件,但价格较贵,所以一般用量都比较少,只是在最需要的地方才使用。
  6.控制芯片 硬盘的主要控制芯片,负责数据的交换和处理,是硬盘的核心部件之一。硬盘的电路板可以互相换(当然要同型号的),在硬盘不能读出数据的时候,只要硬盘本身没有物理损坏且能够加电,我们就可以通过更换电路板的方式来使硬盘“起死回生”。

四:跳出硬盘认识的误区/ 硬盘修复之低级格式化 /深入了解硬盘参数

1.硬盘逻辑坏道可以修复,而物理坏道不可修复。实际情况是,坏道并不分为逻辑坏道和物理坏道,不知道谁发明这两个概念,反正厂家提供的技术资料中都没有这样的概念,倒是分为按逻辑地址记录的坏扇区和按物理地址记录的坏扇区。
2.硬盘出厂时没有坏道,用户发现坏道就意味着硬盘进入危险状态。实际情况是,每个硬盘出厂前都记录有一定数量的坏道,有些数量甚至达到数千上万个坏扇区,相比之下,用户发现一两个坏道算多大危险?
3.硬盘不认盘就没救,0磁道坏可以用分区方法来解决。实际情况是,有相当部分不认的硬盘也可以修好,而0磁道坏时很难分区。
  Bad sector (坏扇区)
  在硬盘中无法被正常访问或不能被正确读写的扇区都称为Bad sector。一个扇区能存储512Bytes的数据,如果在某个扇区中有任何一个字节不能被正确读写,则这个扇区为Bad sector。除了存储512Bytes外,每个扇区还有数十个Bytes信息,包括标识(ID)、校验值和其它信息。这些信息任何一个字节出错都会导致该扇区变“Bad”。例如,在低级格式化的过程中每个扇区都分配有一个编号,写在ID中。如果ID部分出错就会导致这个扇区无法被访问到,则这个扇区属于Bad sector。有一些Bad sector能够通过低级格式化重写这些信息来纠正。

Bad cluster (坏簇)
  在用户对硬盘分区并进行高级格式化后,每个区都会建立文件分配表(File Allocation Table, FAT)。FAT中记录有该区内所有cluster(簇)的使用情况和相互的链接关系。如果在高级格式化(或工具软件的扫描)过程中发现某个cluster使用的扇区包括有坏扇区,则在FAT中记录该cluster为Bad cluster,并在以后存放文件时不再使用该cluster,以避免数据丢失。有时病毒或恶意软件也可能在FAT中将无坏扇区的正常cluster标记为Bad cluster, 导致正常cluster不能被使用。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每个cluster包括若干个扇区,只要其中存在一个坏扇区,则整个cluster中的其余扇区都一起不再被使用.
  Defect (缺陷)
  在硬盘内部中所有存在缺陷的部分都被称为Defect。 如果某个磁头状态不好,则这个磁头为Defect head。 如果盘面上某个Track(磁道)不能被正常访问,则这Track为Defect Track. 如果某个扇区不能被正常访问或不能正确记录数据,则
该扇区也称为Defect Sector. 可以认为Bad sector 等同于 Defect sector. 从总的来说,某个硬盘只要有一部分存在缺陷,就称这个硬盘为Defect hard disk.
  P-list (永久缺陷表)
  现在的硬盘密度越来越高,单张盘片上存储的数据量超过40Gbytes. 硬盘厂
家在生产盘片过程极其精密,但也极难做到100%的完美,硬盘盘面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厂家在硬盘出厂前把所有的硬盘都进行低级格式化,在低级格式化过程中将自动找出所有defect track和defect sector,记录在P-list中。并且在对所有磁道和扇区的编号过程中,将skip(跳过)这些缺陷部分,让用户永远不能用到它们。这样,用户在分区、格式化、检查刚购买的新硬盘时,很难发现有问题。一般的硬盘都在P-list中记录有一定数量的defect, 少则数百,多则数以万计。如果是SCSI硬盘的话可以找到多种通用软件查看到P-list,因为各种牌子的SCSI硬盘使用兼容的SCSI指令集。而不同牌子不同型号的IDE硬盘,使用各自不同的指令集,想查看其P-list要用针对性的专业软件。

G-list (增长缺陷表)
  用户在使用硬盘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defect sector。 按“三包”规定,只要出现一个defect sector,商家就应该为用户换或修。现在大容量的硬盘出现一个defect sector概率实在很大,这样的话硬盘商家就要为售后服务忙碌不已了。于是,硬盘厂商设计了一个自动修复机制,叫做Automatic Reallcation。有大多数型号的硬盘都有这样的功能:在对硬盘的读写过程中,如果发现一个defect sector,则自动分配一个备用扇区替换该扇区,并将该扇区及其替换情况记录在G-list中。这样一来,少量的defect sector对用户的使用没有太大的影响。
  也有一些硬盘自动修复机制的激发条件要严格一些,需要用某些软件来判断defect sector,并通过某个端口(据说是50h)调用自动修复机制。比如常用的Lformat, ADM,DM中的Zero fill,Norton中的Wipeinfo和校正工具,西数工具包中的wddiag, IBM的DFT中的Erase等。这些工具之所以能在运行过后消除了一些“坏道”,很重要的原因就在这Automatic Reallcation(当然还有其它原因),而不能简单地概括这些“坏道”是什么“逻辑坏道”或“假坏道”。 如果哪位被误导中毒太深的读者不相信这个事实,等他找到能查看G-list的专业工具后就知道,这些工具运行过后,G-list将会增加多少记录!“逻辑坏道”或“假坏道”有必要记录在G-list中并用其它扇区替换么?
  当然,G-list的记录不会无限制,所有的硬盘都会限定在一定数量范围内。如火球系列限度是500,美钻二代的限度是636,西数BB的限度是508,等等。超过限度,Automatic Reallcation就不能再起作用。这就是为何少量的“坏道”可以通过上述工具修复(有人就概括为:“逻辑坏道”可以修复),而坏道多了不能通过这些工具修复(又有人概括为:“物理坏道”不可以修复)。

  Bad track (坏道)
  这个概念源于十多年前小容量硬盘(100M以下),当时的硬盘在外壳上都贴有一张小表格,上面列出该硬盘中有缺陷的磁道位置(新硬盘也有)。在对这个硬盘进行低级格式化时(如用ADM或DM 5.0等工具,或主板中的低格工具),需要填入这些Bad track的位置, 以便在低格过程中跳过这些磁道。现在的大容量硬盘在结构上与那些小容量硬盘相差极大,这个概念用在大容量硬盘上有点牵强。

深入了解硬盘参数
  正常情况下,硬盘在接通电源之后,都要进行“初始化”过程(也可以称为“自检”)。这时,会发出一阵子自检声音,这些声音长短和规律视不同牌子硬盘而各不一样,但同型号的正常硬盘的自检声音是一样的。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些自检声音是由于硬盘内部的磁头寻道及归位动作而发出的。为什么硬盘刚通电就需要执行这么多动作呢?简单地说,是硬盘在读取的记录在盘片中的初始化参数。
  一般熟悉硬盘的人都知道,硬盘有一系列基本参数,包括:牌子、型号、容量、柱面数、磁头数、每磁道扇区数、系列号、缓存大小、转速、S.M.A.R.T值等。其中一部分参数就写在硬盘的标签上,有些则要通过软件才能测出来。这些参数仅仅是初始化参数的一小部分,盘片中记录的初始化参数有数十甚至数百个!硬盘的CPU在通电后自动寻找BIOS中的启动程序,然后根据启动程序的要求,依次在盘片中指定的位置读取相应的参数。如果某一项重要参数找不到或出错,启动程序无法完成启动过程,硬盘就进入保护模式。在保护模式下,用户可能看不到硬盘的型号与容量等参数,或者无法进入任何读写操作。近来有些系列的硬盘就是这个原因而出现类似的通病,如:FUJITSU MPG系列自检声正常却不认盘,MAXTOR美钻系列认不出正确型号及自检后停转,WD BB EB系列能正常认盘却拒绝读写操作等。
  不同牌子不同型号的硬盘有不同的初始化参数集,以较熟悉的Fujitsu硬盘为 例,高朋简要地讲解其中一部分参数,以便读者理解内部初始化参数的原理。
  通过专用的程序控制硬盘的CPU,根据BIOS程序的需要,依次读出初始化参数集,按模块分别存放为69个不同的文件,文件名也与BIOS程序中调用到的参数名称一致。其中部分参数模块的简要说明如下:
  DM硬盘内部的基本管理程序
  - PL永久缺陷表
  - TS缺陷磁道表
  - HS实际物理磁头数及排列顺序
  - SM最高级加密状态及密码
  - SU用户级加密状态及密码
  - CI 硬件信息,包括所用的CPU型号,BIOS版本,磁头种类,磁盘碟片种类等
  - FI生产厂家信息
  - WE写错误记录表
  - RE读错误记录表
  - SI容量设定,指定允许用户使用的最大容量(MAX LBA),转换为外部逻辑磁头数(一般为16)和逻辑每磁道扇区数(一般为63)
  - ZP区域分配信息,将每面盘片划分为十五个区域,各个区域上分配的不同的扇区数量,从而计算出最大的物理容量。

  这些参数一般存放在普通用户访问不到的位置,有些是在物理零磁道以前,可以认为是在负磁道的位置。可能每个参数占用一个模块,也可能几个参数占用同一模块。模块大小不一样,有些模块才一个字节,有些则达到64K字节。这些参数并不是连续存放的,而是各有各的固定位置。
  读出内部初始化参数表后,就可以分析出每个模块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当然,也可以修正这些参数,重新写回盘片中指定的位置。这样,就可以把一些因为参数错乱而无法正常使用的硬盘“修复”回正常状态。
  如果读者有兴趣进一步研究,不妨将硬盘电路板上的ROM芯片取下,用写码机读出其中的BIOS程序,可以在程序段中找到以上所列出的参数名称。

硬盘修复之低级格式化
  熟悉硬盘的人都知道,在必要的时候需要对硬盘做“低级格式化”(下面简称“低格”)。进行低格所使用的工具也有多种:有用厂家专用设备做的低格,
有用厂家提供的软件工具做的低格,有用DM工具做的低格,有用主板BIOS中的工具做的低格,有用Debug工具做的低格,还有用专业软件做低格……
  不同的工具所做的低格对硬盘的作用各不一样。有些人觉得低格可以修复一部分硬盘,有些人则觉得低格十分危险,会严重损害硬盘。用过多种低格工具,认为低格是修复硬盘的一个有效手段。下面总结一些关于低格的看法,与广大网友交流。
  大家关心的一个问题:“低格过程到底对硬盘进行了什么操作?”实践表明低格过程有可能进行下列几项工作,不同的硬盘的低格过程相差很大,不同的软件的低格过程也相差很大。
  A. 对扇区清零和重写校验值
低格过程中将每个扇区的所有字节全部置零,并将每个扇区的校验值也写回初始值,这样可以将部分缺陷纠正过来。譬如,由于扇区数据与该扇区的校验值不对应,通常就被报告为校验错误(ECC Error)。如果并非由于磁介质损伤,清零后就很有可能将扇区数据与该扇区的校验值重新对应起来,而达到“修复”该扇区的功效。这是每种低格工具和每种硬盘的低格过程最基本的操作内容,同时
这也是为什么通过低格能“修复大量坏道”的基本原因。另外,DM中的Zero Fill(清零)操作与IBM DFT工具中的Erase操作,也有同样的功效。
  B. 对扇区的标识信息重写
  在多年以前使用的老式硬盘(如采用ST506接口的硬盘),需要在低格过程中重写每个扇区的标识(ID)信息和某些保留磁道的其他一些信息,当时低格工具都必须有这样的功能。但现在的硬盘结构已经大不一样,如果再使用多年前的工具来做低格会导致许多令人痛苦的意外。难怪经常有人在痛苦地高呼:“危险!

切勿低格硬盘!我的硬盘已经毁于低格!”
  C. 对扇区进行读写检查,并尝试替换缺陷扇区
  有些低格工具会对每个扇区进行读写检查,如果发现在读过程或写过程出错,就认为该扇区为缺陷扇区。然后,调用通用的自动替换扇区(Automatic reallocation sector)指令,尝试对该扇区进行替换,也可以达到“修复”的功效。
  D. 对所有物理扇区进行重新编号
  编号的依据是P-list中的记录及区段分配参数(该参数决定各个磁道划分的扇区数),经过编号后,每个扇区都分配到一个特定的标识信息(ID)。编号时,会自动跳过P-list中所记录的缺陷扇区,使用户无法访问到那些缺陷扇区(用户不必在乎永远用不到的地方的好坏)。如果这个过程半途而废,有可能导致部分甚至所有扇区被报告为标识不对(Sector ID not found, IDNF)。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编号过程是根据真正的物理参数来进行的,如果某些低格工具按逻辑参数(以 16heads 63sector为最典型)来进行低格,是不可能进行这样的操作。
  E. 写磁道伺服信息,对所有磁道进行重新编号
  有些硬盘允许将每个磁道的伺服信息重写,并给磁道重新赋予一个编号。编号依据P-list或TS记录来跳过缺陷磁道(defect track),使用户无法访问(即永远不必使用)这些缺陷磁道。这个操作也是根据真正的物理参数来进行。
离线深水易寒

发帖
2098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0-02-2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8-03-28 08:57:36
F. 写状态参数,并修改特定参数
  有些硬盘会有一个状态参数,记录着低格过程是否正常结束,如果不是正常结束低格,会导致整个硬盘拒绝读写操作,这个参数以富士通IDE硬盘和希捷SCSI硬盘为典型。有些硬盘还可能根据低格过程的记录改写某些参数。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低格工具做了些什么操作:
  1. DM中的Low level format
  进行了A和B操作。速度较快,极少损坏硬盘,但修复效果不明显。
2. Lformat
进行了A、B、C操作。由于同时进行了读写检查,操作速度较慢,可以替换部分缺陷扇区。但其使用的是逻辑参数,所以不可能进行D、E和F的操作。遇到IDNF错误或伺服错误时很难通过,半途会中断。
  3. SCSI卡中的低格工具
  由于大部SCSI硬盘指令集通用,该工具可以对部分SCSI硬盘进行A、B、C、D、F操作,对一部分SCSI硬盘(如希捷)修复作用明显。遇到缺陷磁道无法通过。同时也由于自动替换功能,检查到的缺陷数量超过G-list限度时将半途结束,硬盘进入拒绝读写状态。
 4. 专业的低格工具
  一般进行A、B、D、E、F操作。通常配合伺服测试功能(找出缺陷磁道记入TS),介质测试功能(找出缺陷扇区记入P-list),使用的是厂家设定的低格程序(通常存放在BIOS或某一个特定参数模块中),自动调用相关参数进行低格。一般不对缺陷扇区进行替换操作。低格完成后会将许多性能参数设定为刚出厂的状态。
  问1:低格能不能修复硬盘?
  答1:合适的低格工具能在很大程度上修复硬盘缺陷。
  问2:低格会不会损伤硬盘?
  答2:正确的低格过程绝不会在物理上损伤硬盘。用不正确的低格工具则可能严重破坏硬盘的信息,而导致硬盘不能正常使用。
  问3:什么时候需要对硬盘进行低格?
  答3:在修改硬盘的某些参数后必须进行低格,如添加P-list记录或TS记录,调整区段参数,调整磁头排列等。另外, 每个用户都可以用适当低格工具修复硬盘缺陷,注意:必须是适当的低格工具。
 问4:什么样的低格工具才可以称为专业低格工具?
  答4:能调用特定型号的记录在硬盘内部的厂家低格程序,并能调用到正确参数集对硬盘进行低格,这样的低格工具均可称为专业低格工具。

五:硬盘低级格式化全攻略
DM的全名是Hard Disk Management Program,能对硬盘进行低级格式化、校验等管理工作,
可以提高硬盘的使用效率。
  
  当前,用户常用的是DM 4.5和DM 5.01版,后者在进行自动启动DM时,增加了一些40MB以
上的新型硬盘选择参数。DM的每一步操作都有英文提示,使用较简单。
  
  一、DM主要功能

  1、硬盘的低级格式化(Initialize)
  DM提供了3种低级格式化方式:格式一磁道、一个分区和整个磁盘。
  
  2、对硬盘分区(Partitioning)
  DM支持的对每个硬盘最大分区数为16个,支持一个可引导分区最大为33MB,其余的DOS分
区最大容量512MB。对于每个DOS分区提供3种状态,分别为DOS BOOT分区. Reed only DOS、W
rite-Read分区。用户可改变分区的状态来保护有效的数据,对于每一个DOS分区,DM提供了
可变的根目录项数(64、128、256、512、1024、2048),以及可变的簇数(0.5K、1K、2K、3K
、4K、8K、16K、32K、64K),这样用户对不同的分区采用不同的分配簇数,大大提高硬盘的
利用率。分区的顺序决定了起动系统后的提示符,从第一个分区开始提示符分别为C:. D:.
E:. F:.....,值得注意的是如用FDISK系统命令只能见到前4个分区信息。这样针对不同的使
用者分别建立不同的分区,提供不同的保护方式,规定不同使用者可用硬盘的最大容量。对
于公共的系统软件、工具(如各种编辑软件)建一公共分区加以只读保护,可大大提高了系统
的安全性,同时也提高了硬盘的使用效率,使不同的使用者之间相互独立的使用硬盘,好象
每个人使用一个硬盘一样。
  
  3、硬盘的高级格式化(Preparation) DM可对硬盘每个分区进行高级格式化。格式化DO
S引导区后再装入DOS操作系统。
  
  4、可选硬盘参数配置 DM可管理几十种类型的硬盘(DM 5.01版更多一些),&127;用户可
选择其中一种与实际机器的硬盘相同的型号使用。如果无相同的型号,可尽量选择磁头数(N
umber of Head)和柱面数(Number of Cyinders)相同的参数。DM提供了修改多种硬盘参数的
可能。
  
  5、其它
  DM支持多操作系统共享硬盘的能力,同FDISK命令一样允许4个操作系统同时存在。
  安装多操作系统时,由于有的操作系统安装时先对硬盘进行低级格式化,所以应注意安
装顺序。一般后安装DOS。
  DM软件同时也支持多个硬盘的安装与管理。过程同一个硬盘的安装与管理。
  
  二、DM的启动和使用

  命令格式:A:>DM[参数]其中,参数取以下值:
  /M DM软件以手工方式进入,如无该参数,DM以自动方式运行,依次执行INITIALIZE. P
ARTITIONG. PREPARAFION。
  /C DM软件以彩色方式执行,即运行于彩色显示器上。
  /P DM软件以PC/XT方式管理硬盘。
  /A DM软件以PC/AT方式管理硬盘。
  /2 DOS 2.XX版本方式。
  /3 DOS 3.XX版本方式。
  /4 DOS 4.XX版本方式(仅DM 5.01版有此参数)。
  /V DM运行于可改变簇长度、根目录项方式。
  
  在实际使用中常用以下两种方式启动:
  1、A:>DM (自动方式。初始化硬盘时很多参数都用默认值几乎不要人工干预)。
  2、A:>DM (手动方式。作格式化时一些参数要人工指定)。
  
  三、使用DM的注意事项

  1、自动方式和手动方式的选择
  在使用DM时,若采用自动方式,则程序要提示用户输入正确的磁盘型号,若输入的磁盘
型号不对,DM将给出错误信息并要求用户从新输入。这就要求用户对其所使用的磁盘型号有
足够的了解,这在很多情况下是办不到的。所以,采用自动方式虽然简单,但要求知道硬盘
型号,在你不知道磁盘的型号下,建立使用手动方式M/M来启动DM程序。

  2、手动方式使用
  打入:DM/M后,屏幕出现如下主菜单:
  Main Menu:
  (I)ntialization
  (P)artitionging menu
  (S)elect Drive
  (C)onfiguration menu
  (R)eturn to DOS Select an option(R)_ 
  在光标处输入I. P.S. C或R将分别进入初始化子菜单、分区子菜单、选择驱动器配置子
菜单或返回DOS。
  
  ⑴I--初始化子菜单
  在主菜单中输入I后,进入初始化菜单下:
  屏幕显示INITALIZATION MENU: HELP AVALABLE BY PRESSING F1

  (I)nturn or (V)erify surface (D)efect-list management
  (R)eturn to main menu
  Select an option(R)_
  此菜单中又有4个选择项:I、V、D、R:
  A、选I进入初始化后,屏幕提问:Is the above DEFECT-LIST aceurate for this dis
k(y/n):若选Y,又接着提问,是对某一道、分区还整个磁盘进行初始化,对整个磁盘做初始
化,则又显示:HARD DISK MANAGEMENT PROGRAM V4.5 Drive 1,305 Cyls by 4 heabs. ...
...........................................................
CY1--Hd CY1--Hd CY1--Hd CY1--Hd CY1--Hd CY1--Hd CY1--Hd ........................
...CURRENT
DEFECT LIST................ INITIALIZATION MENU: (I)ntialize
or (V)erify surface (D)efet-list management (R)etuen to main menu
  Select an option(R): i Is the above DEFECT-LIST accurate
for this disk?(y/n):y Do a (T)rack, (p)artion (D)isk, (R)eturn
to initialization menu
  Select an option(R): d Enter Interleave Value: (1-16可选)

  
  THIS WILL DESTROY ANY EXISTING DATA ON THIS DISK!CONTINUE?(y/n):
当得到肯定回答后,又要求输入间隔值因子(取1-16),回答后将出现
:This Will DESTRPY ANY EXISTWG DATA ON THIS DISK! CONTINUE?(y/n):
 输入Y开始低级格式化,输N返回初始化子菜单。
  B、选V后对硬盘做校验操作。当打入V后,出现:
  DO a (T)rack, (P)artition,ewtire,(D)isk,(R)etum to init
menu sclectopton(R)
  打入D--对整个硬盘进行校验;
  T--对某一磁道进行校验;
  P--对某一分区进行校验。
  C、在初始化子菜单下输入D将进入缺陷表管理子菜单。
  
  ⑵P--分区子菜单
  
  在主菜单下,输入P,屏幕将出现硬盘上的分区情况及分区的起止柱面号、类型等,并同
时提问:Does the above PARTITION TABLE requned modifiction(y/n)?
  回答Y后,即进入PARTITION MENU(分区菜单),在这个菜单中,可对分区进行删除、安装
,改变分区的类型,选择引导分区,建立新的分区信息表等。
  回答N,即进入PREPARATION MENU(准备菜单),在这个菜单下可以准备一个分区(P),也可
以改变任何分区(C)。
  
  ⑶S--选择驱动器
  
  用户可用S键来选择你准备初始化的硬盘驱器编号(1~n)。
  
  ⑷C--配置子菜单
  
  在主菜单下输入C,将进入CONFIGURATION MENU(配置菜单)。下面是一个例子:HARD DI
SK MANAGEMNT PROGRRAM V4.5 Drive 1,305Cyls by 4 heads. .........................
.....................................
DISK PARAMETERS(CYLINDERS by SECTORS)are now STANDARD Drive1 is actually 305 by
4 by 17. ...............................................................
CONFIGURA TION MENU: HELP AVAILABLE BY PRESSING F1 (S)tandardparameters,(N)on-st
andard parameters (W)rite configuration,
(R)eturn to MAIN MENU Seelect an option(R):
  这时屏幕上告诉用户现在的磁盘参数(柱面数、磁头数及每道扇区数)是标准的;1号驱动
器为:305个柱面、4磁头、每道17个扇区。这时可以键入S选用标准参数,也可打入N,选一
个非标准的参数,然后用W命令将用户所选的配置信息写入配置记录区,供以后使用。
  
  ⑸R--退出DM
  
  在主菜单中选R或回车(缺省为R)即退出DM,返回到DOS;在各个子菜单中,选R或回车(缺
省为R)可返回上一级菜单中。
  
  最后,还得给大家说一句:底格对硬盘伤害较大.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不要进行低格!
DM的全名是Hard Disk Management Program,能对硬盘进行低级格式化、校验等管理工作,可以提高硬盘的使用效率。
  当前,用户常用的是DM 4.5和DM 5.01版,后者在进行自动启动DM时,增加了一些40MB以上的新型硬盘选择参数。DM的每一步操作都有英文提示,使用较简单。
  
一、DM主要功能
  1、硬盘的低级格式化(Initialize)
  DM提供了3种低级格式化方式:格式一磁道、一个分区和整个磁盘。 
  2、对硬盘分区(Partitioning)
  DM支持的对每个硬盘最大分区数为16个,支持一个可引导分区最大为33MB,其余的DOS分区最大容量512MB。对于每个DOS分区提供3种状态,分别为DOS BOOT分区. Reed only DOS、Write-Read分区。用户可改变分区的状态来保护有效的数据,对于每一个DOS分区,DM提供了可变的根目录项数(64、128、256、512、1024、2048),以及可变的簇数(0.5K、1K、2K、3K
、4K、8K、16K、32K、64K),这样用户对不同的分区采用不同的分配簇数,大大提高硬盘的利用率。分区的顺序决定了起动系统后的提示符,从第一个分区开始提示符分别为C:. D:. E:. F:.....,值得注意的是如用FDISK系统命令只能见到前4个分区信息。这样针对不同的使用者分别建立不同的分区,提供不同的保护方式,规定不同使用者可用硬盘的最大容量。对于公共的系统软件、工具(如各种编辑软件)建一公共分区加以只读保护,可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同时也提高了硬盘的使用效率,使不同的使用者之间相互独立的使用硬盘,好象每个人使用一个硬盘一样。 
  3、硬盘的高级格式化(Preparation) DM可对硬盘每个分区进行高级格式化。格式化DOS引导区后再装入DOS操作系统。 
  4、可选硬盘参数配置 DM可管理几十种类型的硬盘(DM 5.01版更多一些),&127;用户可选择其中一种与实际机器的硬盘相同的型号使用。如果无相同的型号,可尽量选择磁头数(Number of Head)和柱面数(Number of Cyinders)相同的参数。DM提供了修改多种硬盘参数的可能。
  5、其它
  DM支持多操作系统共享硬盘的能力,同FDISK命令一样允许4个操作系统同时存在。
  安装多操作系统时,由于有的操作系统安装时先对硬盘进行低级格式化,所以应注意安装顺序。一般后安装DOS。
  DM软件同时也支持多个硬盘的安装与管理。过程同一个硬盘的安装与管理。  
  二、DM的启动和使用
  命令格式:A:>DM[参数]其中,参数取以下值:
  /M DM软件以手工方式进入,如无该参数,DM以自动方式运行,依次执行INITIALIZE. PARTITIONG. PREPARAFION。
  /C DM软件以彩色方式执行,即运行于彩色显示器上。
  /P DM软件以PC/XT方式管理硬盘。
  /A DM软件以PC/AT方式管理硬盘。
  /2 DOS 2.XX版本方式。
  /3 DOS 3.XX版本方式。
  /4 DOS 4.XX版本方式(仅DM 5.01版有此参数)。
  /V DM运行于可改变簇长度、根目录项方式。 
  在实际使用中常用以下两种方式启动:
  1、A:>DM (自动方式。初始化硬盘时很多参数都用默认值几乎不要人工干预)。
  2、A:>DM (手动方式。作格式化时一些参数要人工指定)。
  三、使用DM的注意事项
  1、自动方式和手动方式的选择
  在使用DM时,若采用自动方式,则程序要提示用户输入正确的磁盘型号,若输入的磁盘型号不对,DM将给出错误信息并要求用户从新输入。这就要求用户对其所使用的磁盘型号有足够的了解,这在很多情况下是办不到的。所以,采用自动方式虽然简单,但要求知道硬盘型号,在你不知道磁盘的型号下,建立使用手动方式M/M来启动DM程序。
  2、手动方式使用
  打入:DM/M后,屏幕出现如下主菜单:
  Main Menu:
  (I)ntialization
  (P)artitionging menu
  (S)elect Drive
  (C)onfiguration menu
  (R)eturn to DOS Select an option(R)_ 
  在光标处输入I. P.S. C或R将分别进入初始化子菜单、分区子菜单、选择驱动器配置子菜单或返回DOS。
  ⑴I--初始化子菜单
  在主菜单中输入I后,进入初始化菜单下:
  屏幕显示INITALIZATION MENU: HELP AVALABLE BY PRESSING F1
  (I)nturn or (V)erify surface (D)efect-list management
  (R)eturn to main menu
  Select an option(R)_
  此菜单中又有4个选择项:I、V、D、R:
  A、选I进入初始化后,屏幕提问:Is the above DEFECT-LIST aceurate for this disk(y/n):若选Y,又接着提问,是对某一道、分区还整个磁盘进行初始化,对整个磁盘做初始化,则又显示:HARD DISK MANAGEMENT PROGRAM V4.5 Drive 1,305 Cyls by 4 heabs. ..............................................................CY1--Hd CY1--Hd CY1--Hd CY1--Hd CY1--Hd CY1--Hd CY1--Hd ........................
...CURRENTDEFECT LIST................ INITIALIZATION MENU: (I)ntializeor (V)erify surface (D)efet-list management (R)etuen to main menu
  Select an option(R): i Is the above DEFECT-LIST accurate for this disk?(y/n):y Do a (T)rack, (p)artion (D)isk, (R)eturn
to initialization menu
  Select an option(R): d Enter Interleave Value: (1-16可选)
THIS WILL DESTROY ANY EXISTING DATA ON THIS DISK!CONTINUE?(y/n):当得到肯定回答后,又要求输入间隔值因子(取1-16),回答后将出现:This Will DESTRPY ANY EXISTWG DATA ON THIS DISK! CONTINUE?(y/n):
 输入Y开始低级格式化,输N返回初始化子菜单。
B、选V后对硬盘做校验操作。当打入V后,出现:DO a (T)rack, (P)artition,ewtire,(D)isk,(R)etum to init
menu sclectopton(R)
打入D--对整个硬盘进行校验;
  T--对某一磁道进行校验;
  P--对某一分区进行校验。
  C、在初始化子菜单下输入D将进入缺陷表管理子菜单。
  ⑵P--分区子菜单
   在主菜单下,输入P,屏幕将出现硬盘上的分区情况及分区的起止柱面号、类型等,并同时提问:Does the above PARTITION TABLE requned modifiction(y/n)? 回答Y后,即进入PARTITION MENU(分区菜单),在这个菜单中,可对分区进行删除、安装
,改变分区的类型,选择引导分区,建立新的分区信息表等。回答N,即进入PREPARATION MENU(准备菜单),在这个菜单下可以准备一个分区(P),也可以改变任何分区(C)。
   ⑶S--选择驱动器
  用户可用S键来选择你准备初始化的硬盘驱器编号(1~n)。
  ⑷C--配置子菜单
  在主菜单下输入C,将进入CONFIGURATION MENU(配置菜单)。下面是一个例子:HARD DISK MANAGEMNT PROGRRAM V4.5 Drive 1,305Cyls by 4 heads. ..............................................................
DISK PARAMETERS(CYLINDERS by SECTORS)are now STANDARD Drive1 is actually 305 by
4 by 17. ...............................................................
CONFIGURA TION MENU: HELP AVAILABLE BY PRESSING F1 (S)tandardparameters,(N)on-standard parameters (W)rite configuration,(R)eturn to MAIN MENU Seelect an option(R):
  这时屏幕上告诉用户现在的磁盘参数(柱面数、磁头数及每道扇区数)是标准的;1号驱动器为:305个柱面、4磁头、每道17个扇区。这时可以键入S选用标准参数,也可打入N,选一个非标准的参数,然后用W命令将用户所选的配置信息写入配置记录区,供以后使用。
  ⑸R--退出DM
  在主菜单中选R或回车(缺省为R)即退出DM,返回到DOS;在各个子菜单中,选R或回车(缺省为R)可返回上一级菜单中。
    最后,还得给大家说一句:底格对硬盘伤害较大.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不要进行低格!
离线深水易寒

发帖
2098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0-02-27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8-03-28 08:58:11
六:硬盘常见参数讲解与常见误区

硬盘的主要技术指标
  在我们平时选购硬盘时,经常会了解硬盘的一些参数,而且很多杂志的相关文章也对此进行了不少的解释。不过,很多情况下,这种介绍并不细致甚至会带有一些误导的成分。今天,我们就聊聊这方面的话题,希望能对硬盘选购者提供应有的帮助。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硬盘的内部结构,它将有助于理解本文的相关内容工作时,磁盘在中轴马达的带动下,高速旋转,而磁头臂在音圈马达的控制下,在磁盘上方进行径向的移动进行寻址硬盘常见的技术指标有以下几种:
  1、每分钟转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这一指标代表了硬盘主轴马达(带动磁盘)的转速,比如5400RPM就代表该硬盘中的主轴转速为每分钟5400转
  2、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一般指读取时的寻道时间,单位为ms(毫秒)。这一指标的含义是指硬盘接到读/写指令后到磁头移到指定的磁道(应该是柱面,但对于具体磁头来说就是磁道)上方所需要的平均时间。除了平均寻道时间外,还有道间寻道时间(Track to Track或Cylinder Switch Time)与全程寻道时间(Full Track或Full Stroke),前者是指磁头从当前
磁道上方移至相邻磁道上方所需的时间,后者是指磁头从最外(或最内)圈磁道上方移至最内(或最外)圈磁道上方所需的时间,基本上比平均寻道时间多一倍。出于实际的工作情况,我们一般只关心平均寻道时间。
  3、平均潜伏期(Average Latency):这一指标是指当磁头移动到指定磁道后,要等多长时间指定的读/写扇区会移动到磁头下方(盘片是旋转的),盘片转得越快,潜伏期越短。平均潜伏期是指磁盘转动半圈所用的时间。显然,同一转速的硬盘的平均潜伏期是固定的。7200RPM时约为4.167ms,5400RPM时约为5.556ms。
  4、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又称平均存取时间,一般在厂商公布的规格中不会提供,这一般是测试成绩中的一项,其含义是指从读/写指令发出到第一笔数据读/写时所用的平均时间,包括了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期与相关的内务操作时间(如指令处理),由于内务操作时间一般很短(一般在0.2ms左右),可忽略不计,所以平均访问时间可近似等于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期,因而又称平均寻址时间。如果一个5400RPM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是9ms,那么理论上它的平均访问时间就是14.556ms。
  5、数据传输率(DTR,Data Transfer Rate):单位为MB/s(兆字节每秒,又称MBPS)或Mbits/s(兆位每秒,又称Mbps)。DTR分为最大(Maximum)与持续(Sustained)两个指标,根据数据交接方的不同又分外部与内部数据传输率。内部DTR是指磁头与缓冲区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外部DTR是指缓冲区与主机(即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外部DTR上限取决于硬盘的接口,目前流行的Ultra ATA-100接口即代表外部DTR最高理论值可达100MB/s,持续DTR则要看内部持续DTR的水平。内部DTR则是硬盘的真正数据传输能力,为充分发挥内部DTR,外部DTR理论值都会比内部DTR高,但内部DTR决定了外部DTR的实际表现。由于磁盘中最外圈的磁道最长,可以让磁头在单位时间内比内圈的磁道划过更多的扇区,所以磁头在最外圈时内部DTR最大,在最内圈时内部DTR最小。
6、缓冲区容量(Buffer Size):很多人也称之为缓存(Cache)容量,单位为MB。在一些厂商资料中还被写作Cache Buffer。缓冲区的基本要作用是平衡内部与外部的DTR。为了减少主机的等待时间,硬盘会将读取的资料先存入缓冲区,等全部读完或缓冲区填满后再以接口速率快速向主机发送。随着技术的发展,厂商们后来为SCSI硬盘缓冲区增加了缓存功能(这也是为什么笔者仍然坚持说其是缓冲区的原因)。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预取(Prefetch),实验表明在典型情况下,至少50%的读取操作是连续读取。预取功能简单地说就是硬盘“私自”扩大读取范围,在缓冲区向主机发送指定扇区数据(即磁头已经读完指定扇区)之后,磁头接着读取相邻的若干个扇区数据并送入缓冲区,如果后面的读操作正好指向已预取的相邻扇区,即从缓冲区中读取而不用磁头再寻址,提高了访问速度。写缓存Write Cache),通常情况下在写入操作时,也是先将数据写入缓冲区再发送到磁头,等磁头写入完毕后再报告主机写入完毕,主机才开始处理下一任务。具备写缓存的硬盘则在数据写入缓区后即向主机报告写入完毕,让主机提前“解放”处理其他事务(剩下的磁头写入操作主机不用等待),提高了整体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效能,现在的厂商基本都应用了分段式缓存技术(Multiple Segment Cache),将缓冲区划分成多个小块,存储不同的写入数据,而不必为小数据浪费整个缓冲区空间,同时还可以等所有段写满后统一写入,性能更好。读缓存(Read Cache),将读取过的数据暂时保存在缓冲区中,如果主机再次需要时可直接从缓冲区提供,加快速度。读缓存同样也可以利用分段技术,存储多个互不相干的数据块,缓存多个已读数据,进一步提高缓存命中率。

七:硬盘基本知识

物理驱动器与逻辑驱动器
  物理驱动器指实际安装的驱动器。
  逻辑驱动器是对物理驱动器格式化后产生的。
要点:同上。

硬盘逻辑锁巧解
在谈论具体的解决方法前,先讲述一下被逻辑锁锁住的硬盘为什么不能用普通办法启 动的原因:
计算机在引导DOS系统时将会搜索所有逻辑盘的顺序,当DOS被引导时,首先要去找主引 导扇区的分区表信息,位于硬盘的零头零柱面的第一个扇区的OBEH地址开始的地方,当 分区信息开始的地方为80H时表示是主引导分区,其他的为扩展分区,主引导分区被定义 为逻辑盘C盘,然后查找扩展分区的逻辑盘,被定义为D盘,以此类推找到E,F,G..... 逻辑锁就是在此下手,修改了正常的主引导分区记录将扩展分区的第一个逻辑盘指向 自己,DOS在启动时查找到第一个逻辑盘后,查找下个逻辑盘总是找到是自己,这样一来 就形成了死循环,这就是使用软驱,光驱,双硬盘都不能正常启动的原因。实际上这逻辑锁只是利用了DOS在启动时的一个小小缺陷,便令不少高手都束手无策。知道了逻辑 锁的上锁原理,要解锁也就比较容易了。以前我看到有位朋友采用热拔插硬盘电源的方法来处理:就是在当系统启动时,先不给被锁的硬盘插上电源线,等待启动完成后再给硬盘热插上电源线,这时如果硬盘没有烧坏的话,系统就可以控制硬盘了。当然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方法,大家不要轻易尝试,下面介绍两种比较简单和安全的处理方法。
 
方法一:修改DOS启动文件
首先准备一张DOS6.22的系统盘,带上debug、pctools5.0、fdisk等工具。然后在一台正常的机器上,使用你熟悉的二进制编辑工具(debug、pctools5.0,或者windows下的ultraedit都行)修改软盘上的IO.SYS文件(修改前记住改该文件的属性为正常),具体是在这个文件里面搜索第一个55aa字符串,找到以后修改为任何其他数值即可。用这张修改过的系统软盘你就可以顺利地带着被锁的硬盘启动了。不过这时由于该硬盘正常的分区表已经被黑客程序给恶意修改了,你无法用FDISK来删除和修改分区,而且仍无法用正常的启动盘启动系统,这时你可以用DEBUG来手工恢复。使用DEBUG手工修复硬盘步骤如下:

a:\ >debug
-a
-xxxx:100 mov ax,0201 读一个扇区的内容
-xxxx:103 mov bx,500 设置一个缓存地址
-xxxx:106 mov cx,0001 设置第一个硬盘的硬盘指针
-xxxx:109 mov dx,0080 读零磁头
-xxxx:10c int 13 硬盘中断
-xxxx:10e int 20
-xxxx:0110 退出程序返回到指示符
-g 运行
-d500 查看运行后500地址的内容
这时候会发现地址6be开始的内容是硬盘分区的信息,发现此硬盘的扩展分区指向自己,这就使DOS或WINDOWS启动时查找硬盘逻辑盘进去死循环,在DEBUG指示符下用E命令修改内存数据 具体如下:

E6BE
xx.0 xx.0 xx.0...............
.............................
.......................55 AA
55 AA表示硬盘有效的标记,不要修改,xx0表示把以前的数据xx改成0

再用硬盘中断13把修改好的数据写入硬盘就可以了,具体如下:

A:\ >debug
a 100 表示修改100地址的汇编指令
-xxxx:100 mov ax,0301 写硬盘一个扇区
-xxxx: 这里直接按回车
-g 运行
-q 退出
然后运行 FDISK/MBR(重置硬盘引导扇区的引导程序),再重新启动电脑就行了。 怎么样?用这种方法处理够简单的吧?而且这种方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保住盘上的 数据!如果你不需要保数据的话,还有更加简单的处理方法:
方法二:巧设BIOS,用DM解锁大家知道DM软件是不依赖于主板BIOS的硬盘识别安装软件,(所以在不能识别大硬盘的老主板上也可用DM来安装使用大容量硬盘)。就算在BIOS中将硬盘设为NONE,DM也可识别并处理硬盘。

首先你要找到和硬盘配套的DM软件(找JS要或去网上荡),然后把DM拷到一张系统盘上。接上被锁硬盘,开机,按住DEL键,进CMOS设置,将所有IDE硬盘设为NONE(这是关键所在!),保存设置,重启动,这时系统即可 带锁启动。启动后运行DM,你会发现DM可以绕过BIOS,识别出硬盘,选中该硬盘,分区格式化,就OK了。这么简单?不过这种 方法的弱点是硬盘上的数据将全部丢失。

八:硬盘的结构

关于硬盘结构的文章已经非常多了,不过真正要说清楚的话,就算专门出一本书也说不完,因此这里就不再从头细细讲述了。只是要讲明白一点,到目前为止,在很多文章、技术资料甚至教科书里面讲述的硬盘结构模式,已经是非常老式的硬盘结构了。对于现在的新硬盘来说,都已经全部不采用这样的结构,而是采用了更为复杂、也更加科学的结构方式。
  在老式硬盘中,采用的都是比较古老的CHS (Cylinder/Head/Sector)结构体系。因为很久以前,在硬盘的容量还非常小的时候,人们采用与软盘类似的结构生产硬盘。也就是硬盘盘片的每一条磁道都具有相同的扇区数,由此产生了所谓的3D参数(Disk Geometry),即是磁头数(Heads)、柱面数(Cylinders)、扇区数(Sectors)以及相应的3D寻址方式。
其中:磁头数表示硬盘总共有几个磁头,也就是有几面盘片,最大为255(用8个二进制位存储);柱面数表示硬盘每一面盘片上有几条磁道,最大为1023(用10个二进制位存储);扇区数表示每一条磁道上有几个扇区,最大为63(用6个二进制位存储);每个扇区一般是512个字节,理论上讲你可以取任何一个你喜欢的数值,但好像至今还没有发现取别的值的。
所以磁盘最大容量为:255×1023×63×512/1048576=8024MB(1M=1048576Bytes)
或硬盘厂商常用的单位:255×1023×63×512/1000000=8414MB(1M=
1000000Bytes)
由于在老式硬盘的CHS结构体系中,每个磁道的扇区数相等,所以外道的记录密度要远低于内道,因此会浪费很多磁盘空间(软盘也是一样)。为了进一步提高硬盘容量,现在硬盘厂商都改用等密度结构生产硬盘。这也就是说,每个扇区的磁道长度相等,外圈磁道的扇区比内圈磁道多。采用这种结构后,硬盘不再具有实际的3D参数,寻址方式也改为线性寻址,即以扇区为单位进行寻址。而为了与使用3D寻址的老软件兼容(如使用BIOSInt13H接口的软件),厂商通常在硬盘控制器内部安装了一个地址翻译器,由它负责将老式3D参数翻译成新的线性参数。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硬盘的3D参数可以有多种选择的原因(不同的工作模式可以对应不同的3D参数,如LBA、LARGE、NORMAL)。而随着磁盘密度的增加、机构的进一步复杂、功能和速度上的提高,如今的硬盘都会在磁盘里面划分出一个容量比较大的,称为“系统保留区”的区域,用来储存硬盘的各种信息、参数和控制程序,有的甚至把硬盘的Fireware也做到了系统保留区里面(原来这些信息都是储存在硬盘控制电路板的芯片上的)。这样虽然可以进一步简化生产的流程,加快生产速度和降低生产成本,但是从另一方面,却又大大增加了硬盘出现致命性损坏
的几率和缩短了硬盘的使用寿命。我十几年前的200MB硬盘和8年前的1.2GB硬盘到现在还用得非常好,别说是坏道,连运行时的声音都是没有的,但是到后来的4.3GB、6.4GB、10GB、20GB硬盘,都没有能用超过4年的,全部坏掉了。

九:看图轻松学会硬盘安装方法

计算机DIYER的朋友们一定都经常拆自己的电脑吧,那些初学电脑的朋友们看到这些高手“修理”这些电脑是不是心生羡慕呢,这里像大家介绍一些电脑中几种硬盘的安装方法,希望在大家DIR中有所帮助!
  第一:IDE硬盘的安装
  硬盘的硬件安装工作跟电脑中其它配件的安装方法一样,用户只须有一点硬件安装经验,一般都可以顺利安装硬盘。单硬盘安装是很简单的,笔者总结出如下四步曲。
  1、准备工作。安装硬盘,工具是必需的,所以螺丝刀一定要准备一把。另外,最好事先将身上的静电放掉,只需用手接触一下金属体即可(例如水管、机箱等)。
  2、跳线设置。硬盘在出厂时,一般都将其默认设置为主盘,跳线连接在“Master”的位置,如果你的计算机上已经有了一个作为主盘的硬盘,现在要连接一个作为从盘。那么,就需要将跳线连接到“Slave”的位置。上面介绍的这种主从设置是最常见的一种,有时也会有特殊情况。如果用户有两块硬盘,那最好参照硬盘面板或参考手册上的图例说明进行跳线。
  3、硬盘固定。连好线后,就可以用螺丝将硬盘固定在机箱上,注意有接线端口的那一个侧面向里,另一头朝向机箱面板。一般硬盘面板朝上,而有电路板的那个面朝下。
4、正确连线。硬盘连线包括电源线与数据线两条,两者谁先谁后无所谓。对于电源的连接,在电源接头上也有类似的缺口,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防止电源插头插反了。至于数据线,现在有两种,早期的数据线都是40针40芯的电缆,而自ATA/66就改用40针80芯的接口电缆。连接时,一般将电缆红线的一端插入硬盘数据线插槽上标有“1”的一端,另一端插入主板IDE口上也标记有“1”的那端。数据线插反不要紧,如果开机硬盘不转的话(听不到硬盘自举的响声),多半插反了,将其旋转180度后插入即可。 
第二:多个IDE硬盘安装与设置
  主板上一个IDE 接口可以接两块硬盘(即主从盘),而主板有两个IDE口即IDE1和IDE2,所以理论上,一台个人电脑可以连接四块硬盘。如果你使用适配卡,那就可以连接更多硬盘。对于多硬盘的安装,归根到底就是双硬盘安装,因为IDE1与IDE2上的硬盘安装是完全一样的。下面笔者重点介绍双硬盘的安装方法及其注意事项,一般来说,双硬盘安装有如下几个步骤。
  1、准备工作。在开始安装双硬盘前,用户需要先考虑几个问题。首先是机箱内空间是否充足,因为机箱托架上能安装的配件非常有限,如果你又安装了双光驱或者一光驱一刻录机,那想再安排第二块硬盘的空间就有些困难。其次是电源功率是否够用,如果电脑运行时,电源功率不足,经常会导致硬盘磁头连续复位,这样对硬盘的损伤是显而易见的,而且长期电源功率不足,对电脑其它配件的正常运行也非常不利。  
  2、主从设置。主从设置虽然很简单,但可以说是双硬盘安装中最关键的。一般来说,性能好的硬盘优先选择作为主盘,而将性能较差的硬盘挂作从盘。例如两块硬盘,一块是7200RPM,另一块是5400RPM,那么最好方案就是将7200RPM的硬盘设置为主,5400RPM的硬盘设置为从。现在市场上的硬盘正面或反正一般都印有主盘(Master)、从盘(Slave)及由电缆选择(Cable Select)的跳线方法,按照图示就能正确进行硬盘跳线,假如你的硬盘上没有主从设置图例,那可以查相关资料得到跳线方法(例如到该品牌硬盘厂商的官方网站查找)。
3、硬盘固定。接下来,也是最后一步,用十字螺丝刀打开机箱,在空闲插槽中挂上已经设置好主、从盘跳线的硬盘,并将硬盘用螺丝钉固定牢固。
4、硬盘连线。双硬盘安装中的硬盘连接方法与单硬盘完全一样,即正确连接电源线、数据线即可。如果硬盘是支持ATA/66以上的接口类型,那就需要40针80芯的专用接口电缆。  
经过上面介绍的四个步骤,双硬盘即可正确安装。在双硬盘的连接时,这里再提一些注意事项。第一、最好将两块硬盘分别接在主板上的两个IDE口上,而不要同时串在一个IDE口上,此时就不需要进行主从盘设置,不过会出现一个问题,即双硬盘盘符交错问题,具体解决方案在稍后的章节中将作详细介绍。第二、如果用户还有如光驱、刻录机等设备,那最好连将两块硬盘连接在同一根硬盘线上,这样的做法是不让光驱的慢速影响到快速的硬盘。

 第三:SCSI硬盘的安装
  相对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来说,SCSI可以称得上历史悠久。从技术角度来说,SCSI和IDE非常相近,只是系统对两种技术的处理方式不同而已。不过,SCSI具有一些IDE所不具备的优势,使其更加适合于那些对快速访问大批量数据有较高要求的服务器系统 ,过去,速度是SCSI技术的一大卖点,但是随着IDE接口类型的发展,SCSI的速度优势已经不再明显。但是,SCSI可以支持更多的设备,而且相对于同等数量的IDE设备来说,系统资源的占用量更小。需要注意的是,除非系统主板自带SCSI控
制器,否则我们需要专门购买和安装一块SCSI控制卡才能使用SCSI硬盘。关于SCSI硬盘的安装,有一些比较特别之处。
  1、SCSI无主从之分
  SCSI硬盘的跳线与IDE截然不同,它没有主从盘之分,而只有ID号。硬盘ID号的设置使用的是二进制数字。缺省状态下SCSI控制器的ID号为7。虽然我们可以更改该设置,但是建议保留默认值。对于各种SCSI硬盘ID号的设置并没有任何严格的规定。虽然没有任何限制,但是我们还是应当合理的分配ID号。绝大多数SCSI硬盘在出厂前ID号都被预先设置为6,这里建议将系统启动盘的ID号定为6,然后随着硬盘的增加,依次递减设为5,4,3等等。  
  2、设置SCSI硬盘ID
  SCSI硬盘使用3个跳线设置ID,其中的每一个针脚各自对应一个二进制数,依次为1、10和100,即1、2和4。
  我们已经提到过绝大多数SCSI硬盘的ID都被预先设为6,也就是使用第2和第3个针脚进行跳线。这是因为第3个针脚的对应值为4而第二个针脚的对应值为2,所以跳线值为6。如果我们需要把一块硬盘的ID号设为5,可以将1、3针脚跳线,从
而得到1+4=5。不过关于针脚的设置完全取决于生产厂商的规定,因此我们一定要
首先查看一下硬盘上的说明。
  除了上面这两点要特别注意之外,它的硬件安装与IDE硬盘基本相似,这里笔者不再熬述。不过SCSI硬盘的接口类型比较多,而其数据线的种类也比较多,有68针的、也有80针的。用户在安装时要看清自己硬盘支持何种接口,使用什么样
的接口电缆,如果接口与电缆不相吻合,可以使用转换口将它们串起来。  
第四:安装USB硬盘
USB设备素来以热插拔、安装方便著称,但是这不是说不需要安装驱动。对于USB硬盘的安装,硬件安装方法就不必多说了,购买硬盘时肯定会附带一根USB电缆,使用该电缆连接USB硬盘与电脑主机即可。而对于USB硬盘驱动的安装,跟安
装其它普通设备的驱动也完全一样,只需你有一定的操作经验,一般都能顺利完成安装工作。下面再简单提一下驱动的安装过程。
  将USB硬盘连接到电脑主机后,系统即会提示发现新硬件,然后按照系统提示,一步一步往下,必要时放入驱动程序盘,并且指定驱动程序所在目录,最后,系统即可正常识别出USB设备。
  安装完成后,在“我的电脑”内,就会显示出移动硬盘的盘符,接着用户就可以跟操作本地硬盘一样使用USB移动硬盘。 
活动硬盘的连接
  现代社会,数据交换已成了十分常见的事情。以前我们通常使用普通软盘,但它因传输速度太慢而且极容易损坏,所以对我们交换数据带来诸多麻烦。使用新式的Zip、微型硬盘等固然是一种非常完善的解决方案,可是却要求对方也有一致的驱动器,这样才能在对方的机器上将数据读出,而且这类产品的价格一般都比较昂贵。相对来说,外置式活动硬盘使用起来则更加得心应手。
  根据是否组装,活动硬盘可以分为正规型活动硬盘和组装式活动硬盘,这类似于品牌机和兼容机的区别。前者有正规品牌,有单独可以方便取出的活动硬盘,这有如软驱中软盘般使用灵活。而后者则是通过购买活动硬盘盒和IDE硬盘组合,特点是价格便宜,并且能根据用户需求自由选择产品容量。
  活动硬盘的安装也十分简单,一般来说,活动硬盘外盒上有两个接口,输出到电脑的并行口和转接到打印机的输出口。把硬盘盒螺丝拧开,打开盖,将IDE硬盘放入盒中,然后把硬盘盒内的电源线和数据线连接到硬盘上,接着固定硬盘,合上盒子,这样就组装完了。使用时,把硬盘盒的并行口连接到电脑的并行口上,然后将打印机连接到硬盘盒的打印机的输出口上。最后,电源线的连接肯定不能忘记。
不能说他们这样的宣传很夸张,因为理论上这确实是可能的。我们的硬盘如果在质保期内坏了,交给厂家的话,他们同样要对这个硬盘进行维修。那么,我们现在就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厂家对硬盘的维修方法和过程,看看厂家是怎么样维修的,跟纯粹的软件维修有没有什么不同。
离线深水易寒

发帖
2098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0-02-27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08-03-28 08:58:37
十:厂家维修硬盘的方法

这里其实可以向大家先说明一点,即使是从厂家出来的全新硬盘,它们的盘片也不是一点瑕疵也没有的。由于磁盘的盘片比较精密,对于生产环境和移动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即使是一粒灰尘、一次很轻微的碰撞,都会产生从几个到数以百计的坏扇区。所以,一般地,按照现在硬盘120GB的容量,全新的盘片即使有几千个坏扇区也不是不可能的。只不过硬盘厂商会使用专门的设备去扫描盘片,把那些坏的扇区和磁介质不稳定的扇区都记录下来,做成一个硬盘缺陷列表,写进系统保留区,通过控制程序把这些扇区封闭起来,而硬盘的控制程序在读取硬盘的时候是不会读取这些区域的。现今的硬盘由于功能和参数复杂,写进系统保留区的信息非常多。这样,由于在底层控制的层面就已经把有问题的扇区封闭掉了,所以用户无论用什么格式化和分区软件都不会看到这部分的信息,看起来就像真的完全没有坏道一样。同时,硬盘里面还有另外一种封闭区域,又称为保留容量,它们其实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好的盘面,但是因为某种原因被封闭起来了。譬如说一个硬盘是60GB,而磁碟的单碟容量为40GB,那么由两片磁碟构成的硬盘就必须封闭掉20GB的容量(磁碟的生产线都是一定的,厂商为了降低成本,都只会生产一种容量的磁碟,通过封闭不同容量的区域来获得不同的实际硬盘容量)。

硬盘厂商用于扫描和测试盘片的机器,每小时可以处理600个盘片

日立生产的用于重写伺服信息的小型伺服机,可以同时处理8个硬盘

IBM DDD-SI硬盘维修工具

弄清楚了硬盘的生产原理,那么厂商如何维修硬盘就很好理解了。对于控制电路、磁头等的损坏,就是应用最简单的替换法,换上新的零件就可以了。对于IC芯片的损坏,可以通过重写IC芯片的信息或者干脆替换IC芯片来修理。对于磁盘盘片的问题,情况就比较复杂。首先,厂商会用专门的仪器设备对硬盘的磁碟表面按照实际的物理地址重新进行全面的扫描,检查出所有坏的、不稳定的扇区,形成一个新的硬盘缺陷列表,然后把它写进硬盘的系统信息区,替换掉原来旧的硬盘缺陷列表。然后调用内部低级格式化程序,对硬盘进行内部格式化。程序会根据新的系统信息区信息,重新对所有的磁道和扇区进行编号、清零,重写磁道伺服信息和扇区信息。经过这样的处理,返修的硬盘就又可以像新的硬盘一样了。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既然有新的坏扇区加进系统保留区去了,那么硬盘的容量应该减少才对啊。其实这是不必担心的,我们上面提到过有另外一种被封闭区域,它们其实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好的盘面。厂商的设备既然可以封闭新出现的坏扇区,当然也可以从被封闭的完好盘面上提取出相应的扇区容量来替代被封闭的坏扇区。现今的硬盘一般都有非常可观的保留容量,最少的也有好几个GB,大的可以达到20~30GB甚至更多。
  那么,是不是返修过的硬盘跟新的硬盘是完全没有差别的呢?这里牵涉到一个工艺学的问题——损伤的内敛性和发散性的区别,我打算留到后面说,这里先说说那些第三方软件修复硬盘的原理。
  [编注:拥有比其他同类软件更强大功能的PC-3000引发了国内论坛的强烈争论,其中一部分人认为:不但普通的电脑用户可以修硬盘,而且业务稍与硬盘相关的公司都可能打出硬盘修理的招牌,从而令硬盘修理行业重新大洗牌,最难过的是那些依靠修理硬盘为生的专业人士,他们数年的经验优势在PC-3000面前所剩无几!有人甚至认为“一款软件不可能支持整个产业,但PC-3000绝对可以”。

十一:硬盘分区格式简介
分区格式简介
在提供分区方案之前,先介绍一些关于硬盘的常识。根据目前流行的操作系统来看,常用的分区格式有三种,分别是FAT16、FAT32、NTFS格式。

FAT16:
这是MS-DOS和最早期的Windows 95操作系统中使用的磁盘分区格式。它采用16位的文件分配表,是目前获得操作系统支持最多的一种磁盘分区格式,几乎所有的操作系统都支持这种分区格式,从DOS、Windows 95、Windows OSR2到现在的Windows 98、Windows Me、Windows NT、Windows 2000,甚至最新的Windows XP都支持FAT16,但只支持2GB的硬盘分区成为了它的一大缺点。FAT16分区格式的另外一个缺点是:磁盘利用效率低(具体的技术细节请参阅相关资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微软公司在Windows 95 OSR2中推出了一种全新的磁盘分区格式——FAT32。

FAT32:
这种格式采用32位的文件分配表,对磁盘的管理能力大大增强,突破了FAT16下每一个分区的容量只有2GB的限制。由于现在的硬盘生产成本下降,其容量越来越大,运用FAT32的分区格式后,我们可以将一个大容量硬盘定义成一个分区而不必分为几个分区使用,大大方便了对磁盘的管理。而且,FAT32与FAT16相比,可以极大地减少磁盘的浪费,提高磁盘利用率。目前,Windows 95 OSR2以后的操作系统都支持这种分区格式。但是,这种分区格式也有它的缺点。首先是采用FAT32格式分区的磁盘,由于文件分配表的扩大,运行速度比采用FAT16格式分区的磁盘要慢。另外,由于DOS和Windows 95不支持这种分区格式,所以采用这种分区格式后,将无法再使用DOS和Windows 95系统。

NTFS:
它的优点是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非常出色,在使用中不易产生文件碎片。并且能对用户的操作进行记录,通过对用户权限进行非常严格的限制,使每个用户只能按照系统赋予的权限进行操作,充分保护了系统与数据的安全。Windows 2000、Windows NT、以及Windows XP都支持这种分区格式。

Ext2:
这是Linux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件系统,它是专门为Linux设计的,拥有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CPU占用率。Ext2既可以用于标准的块设备(如硬盘),也被应用在软盘等移动存储设备上。现在已经有新一代的Linux文件系统如SGI公司的XFS、ReiserFS、Ext3文件系统等出现。Linux的磁盘分区格式与其他操作系统完全不同,其C、D、E、F等分区的意义也和Windows操作系统下不一样,使用Linux操作系统后,死机的机会大大减少。但是,目前支持这一分区格式的操作系统只有Linux,而Linux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还是困难了点,在这里就不作详细介绍了。

分区方案推荐

要想合理的分配硬盘空间,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1、按要安装的操作系统的类型及数目来分区。
2、按照各分区数据类型的分类进行存放。
3、为了便于维护和整理而划分。

下面以60~100GB的硬盘为例提供4种类型的硬盘分区方案,供读者参考(见附表1~6)。

我们以家用型分区方案(60~100GB)为例讲讲这样划分的理由:

家用型是针对办公、娱乐、游戏用途而言的,你可以装一个Windows 98和Windows XP。Windows 98具有出色的兼容性,可专门用来娱乐。Windows XP则有很强的稳定性,可用于办公和学习。

C盘:
建议分区的大小是3~5GB,FAT32格式。C盘主要安装的是Windows 98和一些比较小的常用应用程序。3~5G的容量是考虑到当计算机进行操作的时候,系统需要把一些临时文件暂时存放在C盘进行处理。所以C盘一定要保持一定的Free空间,同时也可以避免开机初始化和磁盘整理的时间过长。

D盘:
建议分区的大小是10GB,NTFS格式,用来安装Windows XP及一些常用的办公和应用软件,NTFS分区格式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特别适合于办公和学习。

E盘:
建议分区的大小是10~15GB,FAT32格式。D盘主要用来安装比较大的应用软件(比如:Photoshop)、常用工具(比如:超级解霸)等,同时建议在这个分区建立目录集中管理。

F盘:
建议分区的大小是10~20GB,FAT32格式。主要用来安装游戏软件。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再对游戏的类型进行划分。

G盘:
建议分区的大小是15~20GB,FAT32格式。如果你是音乐迷,有大量MP3、WMA或是整张VCD拷贝进去的文件要存放的话,可以划分一个比较大的G区,因为你放置的是一些多媒体文件,如MP3、VCD上的*.dat,由于单个文件(*.dat)很巨大,需要连续的大块空间,而且这些文件一般不需要编辑处理,只是用专用的软件回放欣赏。回放欣赏的质量和速度同磁盘数据结构的关系微乎其微,主要取决于CPU、显示卡的性能以及当前系统可用物理内存的大小。所以,我们根本没有频繁对这些分区进行碎片整理的必要。

H盘:
剩余空间,FAT32格式。H盘主要是用来做文件备份。如Windows的注册表备份、Ghost备份和计算机各硬件如显示卡、声卡、Modem、打印机等驱动程序,以及各类软件的安装程序。这样可以加快软件的安装速度或与局域网里的其他用户共享。同时可以免去以后重新安装或是升级操作系统时寻找驱动程序光盘的麻烦。这个分区并不需要经常进行碎片整理,只要在放置完数据后整理一次就够了,里面数据更新的频率较低。放置*.gho文件的分区,如果经常运行磁盘整理还可能会破坏压缩包内的数据,造成以后Ghost恢复系统时发生错误。

到这里,所有的磁盘空间都划分完毕。大概是5到6个分区,各种数据分类存放得井井有条。当然,你也可以把数据更细地分类、分区存放,比如Ghost的备份和Windows的安装程序可以分开放,音乐MP3和VCD的*.dat文件也可分区存放。总之,每个操作系统原则上应该独占一个2~5GB的分区,里面除了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外不要放其他重要文档和邮件,以方便用Ghost的方式维护。总的分区数建议不要超过10个,否则管理起来会比较麻烦,容易混乱。
硬盘分区
对于一块未分区的新硬盘或需要重新分区的硬盘, 我们就需要对其进行分区,通常分区由以下几步完成:X
一、把启动盘放入软驱,打开计算机电源。自检结束后, 开始软盘引导,屏幕出现"starting windows 98….字样,随后出现启动菜单如下: Microsoft Wndows 98 Startup Menu sVY
1. start computer with cd-row support.加载光驱驱动"
2.start computer without cd-rom support. 不加载光驱驱动f
3.view the help file. 显示帮助信息i59TI(
Enter a choice 1 s"
time remdining: 23 3_
现在用软盘启动,因此选择第2项,以加快启动速度。 用上下方向键盘移动光标条到第2选项上,按回车键。u
启动结束,屏幕最下方出现"A:\>"提示符,可以输入DOS命令. 在屏幕上还可以看到几段文字说明,提示系统找不到柯用的硬盘分区. 下面用启动盘中的FDISK程序为硬盘分区. {m, 'g
在"A:\>"提示符后输入FDISK,回车,屏幕显示一段文字. 询问是否启用大硬盘支持,即是否在分区上使用FAT32文件系统, 默认为使用.<*\
注意: 由于DOS,较早版本的windows 95 和windows NT 4.0 不能识别FAT32文件系统, 如果随后要安装这些操作系统,就要在光标处输入"N". 如果选择启用大硬盘支持, 就直接回车,屏幕出现主菜单: Microsoft windows 98 Fixed disk set up program Current fixed disk drive:t
[1]Choose one of the following}
1. create dos partition or logical dos drive 创建DOS分区o
2. set active partition 设置活动分区>Q3Z,
3. delete partition or logical dos drive 删除分区YpUBzH
4. display partition information 显示分区信息-f1fJ
提示: 此时要退出FDISK,可以按ESC键盘。在运FDISK命令时, 可以用"ESC"键盘退到上一级菜单。 在光标处输入"1",回车, 开始创建分区屏幕显示创建分区子菜单。如下:9
Create dos partition or logical dos drive Current fixed disk drive创建分区子菜单有3个项) [1] Choose one of the following:+iS
1. create primary dos partition 创建主dos分区am'.4
2. create extended dos partition 创建扩展dos分区9zV&g
3. create logical dos drive(s) in the extended dos partition 在扩展dos分区中创建逻辑分区o8[3:
enter choice:[1] lXj
在光标处输入"1",回车,开始创建主DOS分区, 屏幕显示底部是否把所有可用的硬盘空间都创建为1个主DOS分区/,
create primary dos partition current fixed disk drive:1 do you wish to use the mqximum size for a primary dos partition and make the partition active (y/n)………………………..[Y] ,q
为了留出硬盘空间创建逻辑分区,在光标处输入"N",回车, 屏幕提示输入主DOS分区的大小。h\
Create primary dos partition Current fixed disk drive:1 Total disk space3 is 1998 mbytes(1 mbyte =1048576 bytes) Maximum space available for partition is 1998 mbytes (100%) Enter partition size in Mbytes or percent of disk space (%) to create a primary dos partition …………………..[1998] ?a37
I光标外显示的可用空间是1999,,单位是Mbyte(兆字节)。 在光标处输入800, 回车,创建大小为800mbyte的主引导分区。 T
Create primary dos partition current fixed disk drive: 1 Partition status type volume label Mbytes system usage C:1 pri dos 001 unknown 40% Primary dos partition created 屏幕提示主DOS分区创建成功,按ESC键回到主菜单。 屏幕提示设置活动分区。S5
Fdisk options Current fixed disk drive:1 Choose one for the following; 1. create dos partition or logical dos drivezbmUx
2. set active partition b6
3. delete partition or logical dos drive a
4. display partition information =a
enter choice:[2] iW:G`k
warning! No partitions are set active disk 1is not startable unless apartition is set activeb">
提示:只有主DOS分区才能被设置为活动分区如果有多个主DOS, 只有活动分区上的操作系统才会被启动。 z
在光标处输入"2",回车, 开始设置活动分区屏幕显示所有可用的主DOS分区, 并提示输入需要设置为活动分区的分区编号。I
Set active partition Current fixed disk drive:*PW
1 Partition status type volume label Mbytes system usage C:1 pri dos 801 unknown 40% Total disk space is 1998 mbyte (1Mbyte = 1048576 bytes) Enter the number of the partition you want to make active ……………………….[ ] 在光标处输入"1",回车, 屏幕提示活动分区设置成功,按ESC键盘回到创建分区子菜单。在光标处输入"2",回车, 开始创建扩展分区。hVw
Create extended dos partition Current fixed disk drive:B
1 Partition status type volume label Mbytes system usage C: 1 A pri dos 801 unknown 40% Total disk space is 1998 mbyte (1Mbyte = 1048576 bytes) Maximum space available for logical drive is 1197 mbytes(100%) Enter thelogical drive size in Mbytes or percent of disk space (%)…..[1197] ]`|
先创建1个600M大小不一的逻辑分区在光标处输入600,回车, 屏幕显示创建成功,并提示创建下一个逻辑. S
create logical dos drive(s) in the extended dos partition drv volue label Mbytes system usage d: 600 unknown 50% total extended dos partition size is 1197 mbytes (1mbyte=1048576 bytes0 maximum space available for logical drive is 597 mbytes(50%) Enter logical drive size in Mbytes or percent of disk space(%)…[597] Logical dos drive created.drive letters changed or addedAu
直接回车,把剩余空间创建为另一个逻辑分区。 按ESC键盘回到FDISK主菜单。 如果要检查分区结果,可以在FDISK主菜单选第4个菜单项, 查看分区信息。再按一次ESC键退出主菜单,屏幕提示必须重新启动计算机才能使分区结果生效, 并且所有分区必须格式化后才能使用。 按ESC键盘退出FDISK程序,硬盘分区完成。AXYXF
©新临天下--网络技术论坛 -- 新临天下--网络技术论坛欢迎所有光临的朋友们!!  FcB6sY
格式化硬盘分区: 确认启动盘仍在软驱中, 按CTRL+ALT+DELETE键盘或按计算机面板上的RESET键盘重新启动计算机。启动完成后, 出现命令提示符"A:\>" 。先格式化主分区,在提示符后输入"format c:",回车, format命令要求确认该操作输入"y",回车,开始格式化。注意: 如果被格式化的分区上原来有数据,格式化后所有数据都将丢失。 格式化操作完成后,format命令提示输入卷标,输入"system",表示C盘用来安装操作系统, 回车,format命令显示格式化结果后退出。 提示: 卷标最多可以有11个字符,根据需要指定,也可以不用。 同样用"format d:"和"format c:"命令格式化两个逻辑分区接下去就可以开始安装系统了。!
离线深水易寒

发帖
2098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0-02-27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8-03-28 08:59:24
十二:第三方软件的修复原理

这里说的第三方软件修复硬盘,主要讨论的都是修理硬盘扇区的物理性损坏——逻辑坏道没有什么好讨论的,修复并不难。目前,第三方软件修复硬盘扇区的物理性损坏一般有两个主要方式:反向磁化和修改硬盘缺陷列表。
  反向磁化是最先被应用的一种修复硬盘扇区物理性损坏的方式。一般地,硬盘的磁头只能负责读取和写入信号,而读取、写入数据信号所需要的电平信号跟磁盘表面的磁介质本身是不一样的。而反向磁化就是通过用软件指令迫使磁头产生于磁介质本身相应的高低电平信号,通过多次的往复运动对损坏或者失去磁性的扇区进行反复加磁,使这些扇区的磁介质重新获得磁能力。HDD Regenerator就是最先采用这种方式的软件,后来有一些软件通过分析它的算法和指令,也掌握了反向磁化的信号,采用跟它相同或者相似的引擎进行反向磁化。要注意的是,现在市面上有不少所谓的专业硬盘维修公司发布了一些自称可以维修硬盘坏道的软件,一般也要300元左右,其实他们只是通过Ultra Edit、Pctools等二进制编辑工具对HDD Regenerator的界面信息进行改写;或者对HDD Regenerator进行脱壳,换上自己编写的外壳界面摇身一变而成的。说白了就是盗版的HDD Regenerator,这请大家务必区分清楚。进行反向磁化最大的缺点是速度慢,对一个磁介质不稳定或者失去磁能力的扇区进行磁化,磁头很可能要往复成百上千次,如果硬盘只有几十个或者几百个坏扇区的话,慢慢熬也是可以的。但是现今硬盘动辄上百GB的容量,有上万个坏扇区也是很平常的事情,这时候如果用这种方法去修,大概还没有修到10%,磁头就会因为疲劳过度变形了,本来通过隐藏分区后还可以用的硬盘就会彻底报废。而且这些扇区的磁介质本身就是不稳定的,即使磁化了,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使用,但随时有重新失去磁能力的危险,硬盘其实并不稳定。同时,这种方法并不能修复物理划伤这种硬损坏。
  修改硬盘缺陷列表的方式就是对反向磁化的改进,这种方法和上面说的硬盘厂商的维修方式非常相似。前面说过了,硬盘厂商对于自己硬盘产品的系统信息区的信息内容和读取的指令代码,一般是不公开的,但是一些技术人员通过分析和逆向工程,破解了厂商的指令代码甚至Fireware,使得他们可以编制出程序软件,自由地读取、修改和写入硬盘系统信息区的信息。这样,他们同样可以像硬盘厂商一样,编写程序对磁盘盘面按照物理地址进行扫描,重新构造出新的缺陷扇区列表写进系统保留区来替换原有的列表。经过这样的软件维修的硬盘,理论上说是跟硬盘厂商维修的硬盘是没有差别的。这种软件因为有了这个功能,所以价格非常昂贵,PC-3000要上万元,效率源专业版(零售版只能修复ECC错误和CRC错误,其实什么也干不了)也要六百多,而且他们是不包括以后的升级技术支持的,因为这些软件有着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毕竟他们是通过破解获得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是非法的。不同的硬盘厂商、甚至同一厂商不同型号的硬盘,对于系统保留区的控制代码都是不一样的,Fireware也不同,为了让软件有通用性,他们必须通过不断地破解新的硬盘型号才能使软件支持更多的硬盘。而如果因为你购买了一套软件他们就要不断给予升级支持的话他们是绝对不干的,为了要修更多的新的硬盘型号,你就必须不断地支付升级费用。在另一方面,对硬盘的系统信息区信息,如果破解得好还可以,如果破解得不好,把信息修改写进去以后,轻的会让硬盘在读写时频频出现错误,不稳定;重的就会报销掉这个硬盘了。

使用PC3000修复硬盘

金海硕效率源专业版

前面我已经提到过,其实返修盘和全新的硬盘还是有差别的,那么差别在哪里呢?很简单,在全新的硬盘中,扇区的物理损坏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而需要返修的硬盘,扇区物理损坏是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而不同的物理损坏产生环境,直接影响到这个损坏的破坏力大小。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举一个电镀的过程做例子,虽然不一定完全是这样的,但这确实是材料学和工艺学的范畴,即使是磁盘盘面的加工也逃不出这个范围。如果电镀过程中因为某些原因,导致一些地方的镀层过薄或者根本没有镀上,那么这一部分就是缺陷部分,它会很容易氧化生锈。这部分的生锈会蔓延和扩展到原来镀得好、没有缺陷的部分,但是这个过程是非常慢的,因为这个缺陷是在生产过程中跟镀层一起同时形成的,镀层的边缘还封闭得非常好,所以这个缺陷是内敛性的,它的蔓延和扩展会比较慢。而如果原来的镀层是完好的,后来你用刀子刮去一部分镀层,那么就出现了一个发散性的缺陷。因为在这个缺陷中,你不但破坏了缺陷表面的镀层,而且连完好部分的镀层的边缘也被破坏掉。在这种缺陷中,氧化生锈的蔓延和扩展非常快,很快就可以在完好的部分中产生出一大片氧化生锈的区域。
  硬盘盘片的生产原理也是一样的。大家都知道,坏的扇区是会蔓延的,即使封闭了这部分扇区不进行读写,它们同样会在盘面上蔓延。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坏扇区,周围的磁介质晶体仍然是均匀的和致密的,物理性质仍然相当稳定,在这样的环境中,坏扇区的蔓延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恐怕即使硬盘的使用寿命到了它还没有蔓延出多远。而在使用过程中因为碰撞、划伤而产生的坏扇区,周围的磁介质晶体是处于破碎和疏松的状态,这样,这个坏扇区的蔓延就会非常快,很可能你刚刚封闭了它不久,它就又蔓延到没有封闭的完好区域去了。由于有这样的潜在不稳定性,所以在北美,一般返修的硬盘都会打上返修标签,用非常便宜的价格出售(大概只有市价的1/2到1/3),甚至有一些公司就干脆把返修盘全部拿到亚洲或者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市场去卖了。
  对于已经返修的硬盘,由硬盘厂商返修和给外面的维修人员通过软件修复,虽然在理论上是基于同样的原理,但是实际效果还是不一样的。用软件修复,需要硬盘的磁头不断读写每个扇区,以确定此扇区是否确实失去磁能力,这个读写过程可能要循环上百次甚至更多。这样一个个扇区不断地读写下去,花费的时间非常长,譬如MHDD,在默认参数下,随便对一个3.2GB的硬盘作扫描,很可能就需要48小时甚至5天的时间(根据坏盘情况的不同,时间有很大区别),而且必须连续工作不间断。这样对硬盘磁头和盘片本身的损害是非常大的,本来就已经不是好盘了,再经过这样的折腾,就算是修好了,你敢用来装一些有用的数据吗?
  如果在硬盘厂商那里返修,他们会使用专门的机器,那些机器采用的是光学原理来对盘片表面查错(具体细节比较巧妙,就不说了,物理或者电子专业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而不是用磁头真正地读写盘片的表面。在这种机器里面,当不同种类的扇区——完好的和有缺陷的:如盘面划伤、磁介质有杂质、磁介质疏松、磁性能不稳定等,通过检测点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反馈光信号,机器会根据反馈的光信号记录下全部有缺陷的扇区记录和相应的扇区位置,编成硬盘缺陷列表。因为不是通过物理磁头读写,所以不但扫描检查的速度飞快,而且对硬盘的盘片伤害会小很多很多。
看了这里,我们是不是已经可以得出一些结论了呢?相信各位读者都可以自己作出断。我丝毫不怀疑写出这些硬盘维修工具程序的人是天才,甚至破解别人程序引擎的人也是天才,但是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客观规律,不会以某些人过头的宣传和意志而转移。软件能实现很多功能,但是同样地,有一些功能是它们不能、也不可能实现的,这个世上本来就没有能治百病的仙丹,软件也一样。
现在硬盘的价格是越来越便宜了,80GB的硬盘只要200多元,设计的使用寿命也就大概是3年左右。老实说,如果修理一个80GB的硬盘要100元或者买一个二手的80GB硬盘要150元以上,那我干脆就买一个新的算了——就算修好了硬盘或者买了一个二手硬盘,也是绝对不放心用这个盘去储存重要的数据的。  
  不过我也并不是完全排斥二手硬盘,毕竟它们比较便宜,对一些不需要很大容量,只需要基本功能和用途的用户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目前国内二手市场最发达的莫过于广州(只限于讨论正常渠道,有一些地方的非正常渠道非常发达,不过不在此次讨论的范围),番禺是二手计算机零配件和外设的最大集散地,内地很多二手硬盘的销售商都是通过广州的渠道进货然后发往内地的。对于单独一个零售的商户来说,每天二手硬盘的交易量也就是几个、十几个。但是对于那些二手硬盘的批发商来说,每天的交易进出量和单位价格不是用个来算,而是用吨计算的。在番禺,一个普通的批发店,平均每天的交易额就可能有几百甚至上千个硬盘。按照这个交易量,他们应该是不大可能会有这个时间用软件去扫描和修复硬盘的。同时,大家也许不知道他们是怎样把国外的二手电脑零配件或者整机运过来的,我这里可以简单说一说。在发达国家,是不允许把淘汰的电脑随便扔到垃圾箱里的,让路人或者邻居看到了报警的话会被罚很多钱。因此,在国外收二手电脑或者零配件,收购的人并不需要付任何费用,相反,那些需要淘汰电脑的公司和个人必须支付相当一笔费用给收电脑的人,让他们把电脑拉走。正因为这样,在国外收旧电脑可以说是无本生意,加上每个集装箱的运费也就1000美元左右(现在国家不允许进口洋垃圾,但很多二手的电脑零配件还是可以进来,加上商人们总有很多办法,而且可以通过各种填报海关单据的方式来把进口税也逃掉),所以国内的进货价格之低是你们绝对不可以想像的。国内的硬盘批发商都是用自卸车一车一车拉回来,哗啦哗啦一下整车倒在地上。因为他们的批发价格已经非常低,根本不在乎破损率,不需要理会硬盘会因此而产生坏道和盘体变形,只需要快点出货,然后又快点进货。因此,这里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通过这种渠道进来的硬盘,几乎100%都是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的,如果是从本地公司或个人淘汰机器里面收购来的另当别论。各地的中间商都会把批发过来的硬盘先简单修理一下才发给零售店,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需要这种软件的多半是中间商和零售的商户,他们用比较低的价格进来了一批二手硬盘,但是每天出货的量不多,如果能够把硬盘的坏道全部屏蔽起来,恢复到好像没有坏道的样子,那么同样一个硬盘的零售价可以提高50到100元。这样的盘当然也是可以用的,但大家就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用途和数据的重要程度,来决定是否购买和使用这些硬盘了。不过,我相信大家应该可以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决定怎么花自己的钱。
  顺便说几句多余的话,有人可能会因为自己现在使用的电脑型号比较老,不能辨认大硬盘而对购买新硬盘有所犹豫。那么我可以说请放心,连什么硬盘厂商的大硬盘支持程序都不需要的。如果你的主板BIOS是Award的,那么你只要下载一个叫BP的小程序(全称BIOS Patcher,可修改主板BIOS程序错误,打开被屏蔽的功能;目前只支持Award BIOS。下载地址:http://rom.by/Award/patcher/bp-4rc_C.rar),假设你的主板BIOS文件名是1.bin,那么你在纯DOS模式下输入命令:bp 1.bin,然后把这个文件刷回主板,一切就搞定了。现在,不管你的主板有多老(甚至是老奔、VX主板),它都可以支持到137GB的大硬盘啦。
离线深水易寒

发帖
2098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0-02-27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8-03-28 09:00:00
十三:学会三招恢复硬盘活力

硬盘产生坏道(逻辑坏道和物理坏道)可能是你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硬盘坏道轻则让你的数据丢失、死机频繁,重则硬盘报废。那么,一旦硬盘产生坏道该怎么办呢?相信看了下面的介绍,你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第一招:修复
  若坏道不多且不太严重,在常规方法(如Scandisk、NDD等)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试一下HDD Regenerator Shell(简称HDD)。HDD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硬盘修复工具,它可以真正的修复硬盘表面的物理损坏。下载:http:\\www.onlinedown.net\。
  安装后运行程序,执行regeneration→create dikette,程序会帮你创建一个带HDD的启动盘,用此盘启动电脑后HDD会自动运行。选择目标盘后回车(如果有多块硬盘的话),HDD就开始扫描硬盘,当HDD扫描到坏道后会在进度条上显示红色的“B”字符,随后会自动进行修复,修好的坏道用蓝色的“R”表示。一般情况下,修复后硬盘即可正常使用了。
  第二招:隐藏
  若硬盘坏道不多但比较严重,在修复无效的情况下可以将其隐藏,以防止坏道的扩大。此类工具比较多,如大名鼎鼎的Pqmagic、Disk Genius等,但它们的操作较麻烦,这里推荐用专用的坏盘分区器——FBDisk(Fixed Bad Disk)。FBDisk体积小巧只有32KB大小。它可以自动扫描硬盘表面,将好的磁道设为可用分区而将坏磁道所在的空间设为隐藏分区,整个过程全自动化,非常方便。FBDisk只对物理1号盘起作用,因此在使用时须将要检查的硬盘设为主盘。在纯DOS下运行FBDisk,程序会扫描硬盘的所有扇区,同时会提供该硬盘的物理参数和实际容量。当扫描到坏道后,FBDisk会询问Write to disk (Y\N),按“Y”后程序会重新分区并自动隐藏坏道所在空间,整个过程无需人为干预。最为难能可贵的是FBDisk会以牺牲最少的硬盘空间来隐藏坏道所在扇区,为我们节约了宝贵的硬盘空间。
  第三招:低格
  若硬盘坏道较多且无法修复,可以考虑将其低格。工具可以用Maxtor的Lformat。虽然低格对硬盘有一定伤害,但它可以解决多数的硬盘坏道问题,使你的硬盘起死回生。把Lformat复制到启动盘中,用此盘启动到DOS下,输入Lformat后运行程序,在随后出现的界面下按“Y”开始,程序会要求你选择要低格的硬盘,由于Lformat支持多块硬盘,此时要格外小心,防止误操作。选择硬盘后回车,一段时间后,即可完成。重启后运行scandisk/all,坏道是不是没有了?
  怎么?三招过后还有坏道!那只有用最后的绝招了——换块新硬盘。

十四:硬盘使用误区点点通

时下,随着一浪高过一浪的硬盘降价潮,大容量(80GB甚至120GB)、高转速(7200 rpm)硬盘的优秀性价比对新装机的朋友格外具有亲和力。并且,现在的新硬盘都加入了S.M.A.R.T的自动侦测技术,以便在硬盘发生致命故障前发出先兆让用户从容地备份重要的数据,有了这个“保护伞”好像我们使用硬盘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是这都是针对正常使用硬盘的情况而设计的。现实中,新手们在硬盘的日常使用中往往存在各种误区,看似种种不经意的操作就可能严重影响硬盘的寿命,甚至使硬盘突然“牺牲”,宝贵的文件或数据毁于一旦。因此,新手朋友们非常有必要了解硬盘操作和使用的种种误区,正确的维护和管理硬盘,从而使其忠实的为我们“服役”。

  非正常或频繁的开关机是硬盘的大敌

  虽然现在的主板和电源都采用了ATX的板型设计支持程序软关机,但是软关机需要关闭一系列正在运行的程序操作,而由于各种操作系统与不同芯片组和主板的厂商设计之间往往存在兼容性和BUG,导致Windows 在执行软关机的时候经常出现死机。此时,新手经常出现的误操作是强行切断电源,这时工作中硬盘的复位动作尚未完成,这很可能会使磁头与盘片摩擦而造成硬盘的物理损伤,如出现不可修复的坏道。
  正确做法:如果软关机出现死机故障,应该按下Reset键,待系统重启进入系统后再执行关机操作,虽烦琐一些但是保障了硬盘的安全复位。
  另外就是系统出现一些小故障的时候频繁的开关机。比如由于内存或显卡未插牢而出现电脑开机无显示的时候,好多人就只埋头搞定看到的问题:频繁开关机,插拔各种板卡,根本没有顾及到一次次按下电源后硬盘的呻吟声——刚刚开机几秒钟,硬盘正在初始化,磁头处于高度的敏感状态,频繁开关机使硬盘在很短的时间内反复受到的电流的冲击,发生故障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正确做法:排除硬件故障时先拔下硬盘电源线,等故障修复后接回 。

恶劣的工作环境是硬盘的潜在“杀手”
灰尘、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湿度、强磁场都对硬盘构成了潜在的威胁。首先,灰尘对硬盘的损害是非常大的。在灰尘严重的使用环境中,硬盘很容易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并积累在硬盘的内部电路和元器件上,严重影响元器件的散热;而灰尘还会吸收水分腐蚀硬盘内部的电子线路,易使硬盘产生各种莫名其妙的问题。因此必须保持环境卫生,最大限度减少空气中的含尘量,关机后最好能罩上防尘罩。
  其次,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硬盘也会有负面影响。随着硬盘转速的提高,硬盘自身产生的热量惊人;再加上过于紧张的机内空间、双硬盘或磁盘阵列的构建,硬盘间的“亲密接触”使硬盘散热问题不容忽视。而过低的温度又容易使空气中的水分凝结在集成电路元件上造成短路。因此,采取购买体积较为宽松的立式机箱、适当加大两块硬盘的间距甚至加装硬盘散热风扇的措施,使硬盘保持在20~25℃是最为适宜的。
  第三,过高的湿度会使电子元件表面上吸附一层水膜,氧化腐蚀电子线路造成数据读写错误;湿度过低又会使硬盘产生大量的静电,导致CMOS电路被烧坏。基于此,如果电脑长期闲置不用时,应定期给系统加电,靠自身的发热将机内的水蒸气蒸发掉。最后,作为磁介质的硬盘对强磁场非常敏感,因而尽量不要让硬盘靠近音箱、喇叭、电机和手机等强磁场,以免硬盘所记录的数据因磁化而损坏。

  对分区进行的误操作易使硬盘“早亡”

  由于Windows 版本的不同造成FAT16、FAT32、NTFS各种分区格式并存,不同的任务和系统使菜鸟们在转换分区格式面前蠢蠢欲动。更为可怕的是现在Ghost和PQ分区魔术师等软件能对分区进行随心所欲的操作——调整分区的大小、格式甚至隐藏分区;于是在没有弄懂一些基本概念前对硬盘的胡乱操作和不假思索的恢复,往往导致硬盘的分区表无法被任何工具识别。结果只好低格,如果也不懂行,很可能一块新硬盘就夭折在一位“无知而无畏”者的手里。
  技巧提示:“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无论是新手还是老鸟,谁都不能保证自己的操作万无一失,尤其在对硬盘进行敏感操作时请一定先用第三方的软件或杀毒软件如KV2004备份好硬盘的分区表和引导区数据。

十五:预防软件引发硬盘六大“硬伤”

硬盘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存储介质,关于硬盘的维护保养,相信每个用过电脑的朋友都有所了解。  
  不过,随着宽带逐渐普及、大硬盘不断降价,硬盘的负荷也就更大了。  
  在我们看高清晰DVDRip影片、不间断地BT下载、使用Windows的系统还原功能等等的时候,这些软件的应用无形中也给硬盘带来了绝对的“硬伤”。  
  硬伤一:编码错误的DVDRip  
  现在网上由DVD转录压缩的DVDRip格式的影片一般只有700MB~1.3GB大小,影片清晰度和DVD相差无几,所以相当受人欢迎。不过,播放这种格式的影片时硬盘负荷也非常大。因为播放DVDRip就是一个不断解码解压缩,再输送到显示系统的过程。特别是在遇到有编码错误的DVDRip文件时,Windows会出现磁盘占用率非常高的现象,此时,硬盘灯会不断地闪烁,系统响应极慢,有时候甚至会死机。很多用户在此时非常不耐烦,直接按下机箱上的Reset键甚至是直接关闭计算机电源,在硬盘磁头没有正常复位的情况下,这种操作相当危险!  
  提示:在Windows XP中自动预览一些体积较大的ASF、WMV等文件时,如果出现系统速度突然变慢、硬盘灯不断闪烁等现象,罪魁祸首仍然是视频文件错误编码。  
  缓解方案:解决编码错误  
  遇到编码错误的视频文件,最好的方法是通过正常途径向系统发出关机或重新启动指令,耐心等待系统自己处理完毕后重新启动计算机。然后上网搜索一些专门修复编码错误的软件来修复这些影片,再进行观看。  
  硬伤二:BT下载  
  BT下载是宽带时代新兴的P2P交换文件模式,各用户之间共享资源,互相当种子和中继站。由于每个用户的下载和上传几乎是同时进行,因此下载的速度非常快。不过,它会将下载的数据直接写进硬盘,因此对硬盘的占用率比FTP下载要大得多。  
  此外,BT下载事先要申请硬盘空间,在下载较大的文件的时候,一般会有2~3分钟时间整个系统优先权全部被申请空间的任务占用,其他任务反应极慢。有些人为了充分利用带宽,还会同时进行几个BT下载任务,此时就非常容易出现由于磁盘占用率过高而导致的死机故障。  
  缓解方案:加大系统缓存  
  对于像BT这种线程没优化好、同时读取和写入硬盘的软件,如果一定要使用,可以通过修改注册表的方式加大磁盘缓存,以减小硬盘读写的频率。以Windows XP为例:  
  单击“开始→运行”,键入Regedit后回车,打开注册表编辑器。依次展开“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SessionManager\
  MemoryManagement”分支,新建DWORD值,将它命名为“Iopagelocklimit”,并将其值设置为“4000”(十六进制,即16MB)或“8000”(即32MB),这样硬盘的读写频率会降低不少。对于BT造成的CPU占用率过高问题,可以通过调节任务的优先级来解决:在Windows 2000/XP下同时按下“Ctrl+Alt+Delete”组合键,选择“任务管理器”,然后单击“进程”选项卡,用鼠标右键单击“Btdownloadgui.exe”,选择“设置优先级”下低于“标准”的一个级别即可。
硬伤三:PQMagic转换的危险  
  PQMagic是大名鼎鼎的分区魔术师,能在不破坏数据的情况下自由调整分区大小及格式。不过,PQMagic刚刚推出的时候,一般用户的硬盘也就2GB左右,而现在60GB~80GB的硬盘已是随处可见,PQMagic早就力不从心了。在调整有数据的5GB以上的分区,通常都需要1小时以上。  
  除了容量因素影响外,PQMagic调整硬盘分区时,大量的时间都花在校验数据和检测硬盘上,可以看出,在这种情况下“无损分区”是很难保证的:由于转换的速度很慢,耗时过长,转换调整过程中,很容易因为计算机断电、死机等因素造成数据丢失。这种损失通常是一个或数个分区丢失,或是容量变得异常,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整个硬盘的数据无法读取。  
  缓解方案:加速PQMagic的操作  
  在PQMagic中打开“常规”选项下的“PartitionMagic优选设置”,将“忽略FAT上的OS/2 EA错误”和“跳过坏扇区检查”这两个选项均选中,忽略校验数据和检测硬盘的过程,自然会大大加快PQMagic的速度。当然,在使用PQMagic对分区进行操作之前,我们应该先用磁盘扫描工具检查和消除硬盘上的错误,然后再进行分区转换操作。  
  此外,最好不要用PQMagic调整带数据的分区,更不要在调整分区容量时进行分区格式转换。  
  硬伤四:硬盘保护软件造成的异常  
  容易造成硬盘异常的,还有硬盘保护软件。比如《还原精灵》,由于很多人不注意在重装系统或是重新分区前将它正常卸载,往往会发生系统无法完全安装等情况。此时再想安装并卸载《还原精灵》,却又提示软件已经安装,无法继续,陷入死循环中。这种故障是由于《还原精灵》接管了INT13中断,在操作系统之前就控制了硬盘的引导,用FDISK/MBR指令也无法解决。本来这只是软件的故障,但很多人经验不足,出了问题会找各种分区工具“试验”,甚至轻率地低级格式化,在这样的折腾之下,硬盘很可能提前夭折。  
  缓解方案:巧妙卸载《还原精灵》  
  如果你在重装系统前忘记了正确卸载《还原精灵》,导致无法分区及安装系统,那么可尝试使用以下方法来解决问题。在光驱中放入“还原精灵”安装光盘,找到卸载程序Uninst.exe并执行它,当出现“不能运行在……要重新启动计算机吗?”的提示时,单击“确定”,重新启动后再安装《还原精灵》,然后再将它卸载。此方法在《还原精灵》5.0、2002、2003等版本上均验证通过。
硬伤五:频繁地整理磁盘碎片  
  磁盘碎片整理和系统还原本来是Windows提供的正常功能,不过如果你频繁地做这些操作,对硬盘是有害无利的。磁盘整理要对硬盘进行底层分析,判断哪些数据可以移动、哪些数据不可以移动,再对文件进行分类排序。在正式安排好硬盘数据结构前,它会不断随机读取写入数据到其他簇,排好顺序后再把数据移回适当位置,这些操作都会占用大量的CPU和磁盘资源。  
  缓解方案:采用NTFS格式分区  
  由于NTFS分区本身的簇很小,不容易产生磁盘碎片,微软在文件分配表和目录索引上也作了特殊处理,万一出错后恢复文件也较容易。如果要保证系统兼容性,最好不要将引导分区设置为NTFS格式。  
  硬伤六:WinXP的自动重启  
  Windows XP的自动重启功能可以自动关闭无响应的进程,自动退出非法操作的程序,从而减少用户的操作步骤。不过,这个功能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它会在自动重新启动前关闭硬盘电源,在重新启动机器的时候再打开硬盘电源。这样一来,硬盘在不到10秒的时间间隔内,受到电流两次冲击,很可能会发生突然“死亡”的故障。为了节省一些能源而设置成让系统自动关闭硬盘,对硬盘来说也是弊大于利的。  
  缓解方案:  
  1.禁用自动重启功能  
  在Windows XP中用鼠标右键单击“我的电脑”,选择“属性”,然后单击“高级”选项卡,单击“启动和故障恢复”按钮,在打开的界面中将“系统失败”下面的“自动重新启动”前的复选框清空。  
  2.关闭硬盘节能功能  
  先在BIOS中的电源选项中将硬盘节能全部设置为“DISABLED”,然后在Windows的“控制面板电源选项”中,将“电源方案”下面的“关闭硬盘”、“系统待机”设置为“从不”(要让系统关机和休眠,还是手工控制好一些)。

十六:害怕BT伤硬盘的看看
让伪科学见鬼去吧-硬盘读写频繁是否真的伤害硬盘兼FLASHGET是否真的伤害硬盘V5版
事先说明一下,我这里只是提到FLASHGET,没有提到ED和FTP是因为它们的原理都是一样
的,我也懒得一个一个打字而已

我强调一下,我这里只是提到FLASHGET,但是它和ED,FTP的原理是一样的对硬盘的所谓耗
损也是一样的。

先引用一下某人的话

为什么频繁读写会损坏硬盘呢?
磁头寿命是有限的,频繁的读写会加快磁头臂及磁头电机的磨损,频繁的读写磁盘某个区
域更会使该区温度升高,将影响该区磁介质的稳定性还会导至读写错误,高温还会使该区
因热膨涨而使磁头和碟面更近了(正常情况下磁头和碟面只有几个微米,更近还了?),
而且也会影响薄膜式磁头的数据读取灵敏度,会使晶体振荡器的时钟主频发生改变,还会
造成硬盘电路元件失灵。

任务繁多也会导至IDE硬盘过早损坏,由于IDE硬盘自身的不足,,过多任务请求是会使寻
道失败率上升导至磁头频繁复位(复位就是磁头回复到 0磁道,以便重新寻道)加速磁头
臂及磁头电机磨损。

我先说一下现代硬盘的工作原理
现在的硬盘,无论是IDE还是SCSI,采用的都是"温彻思特“技术,都有以下特点:
1。磁头,盘片及运动机构密封。
2。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表面平整光滑。
3。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
4。磁头对盘片接触式启停,但工作时呈飞行状态不与盘片直接接触。

盘片:硬盘盘片是将磁粉附着在铝合金(新材料也有用玻璃)圆盘片的表面上.这些磁粉
被划分成称为磁道的若干个同心圆,在每个同心圆的磁道上就好像有无数的任意排列的小
磁铁,它们分别代表着0和1的状态。当这些小磁铁受到来自磁头的磁力影响时,其排列的
方向会随之改变。利用磁头的磁力控制指定的一些小磁铁方向,使每个小磁铁都可以用来
储存信息。

盘体:硬盘的盘体由多个盘片组成,这些盘片重叠在一起放在一个密封的盒中,它们在主
轴电机的带动下以很高的速度旋转,其每分钟转速达3600,4500,5400,7200甚至以上。

磁头:硬盘的磁头用来读取或者修改盘片上磁性物质的状态,一般说来,每一个磁面都会
有一个磁头,从最上面开始,从0开始编号。磁头在停止工作时,与磁盘是接触的,但是
在工作时呈飞行状态。磁头采取在盘片的着陆区接触式启停的方式,着陆区不存放任何数
据,磁头在此区域启停,不存在损伤任何数据的问题。读取数据时,盘片高速旋转,由于
对磁头运动采取了精巧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此时磁头处于离盘面数据区0.2---0.5微米高
度的”飞行状态“。既不与盘面接触造成磨损,又能可靠的读取数据。

电机:硬盘内的电机都为无刷电机,在高速轴承支撑下机械磨损很小,可以长时间连续工
作。高速旋转的盘体产生了明显的陀螺效应,所以工作中的硬盘不宜运动,否则将加重轴
承的工作负荷。硬盘磁头的寻道饲服电机多采用音圈式旋转或者直线运动步进电机,在饲
服跟踪的调节下精确地跟踪盘片的磁道,所以在硬盘工作时不要有冲击碰撞,搬动时要小
心轻放。

原理说到这里,大家都明白了吧?

首先,磁头和数据区是不会有接触的,所以不存在磨损的问题。
其次,一开机硬盘就处于旋转状态,主轴电机的旋转可以达到4500或者7200转每分钟,这
和你是否使用FLASHGET或者ED都没有关系,只要一通电,它们就在转.它们的磨损也和软
件无关。
再次,寻道电机控制下的磁头的运动,是左右来回移动的,而且幅度很小,从盘片的最内
层(着陆区)启动,慢慢移动到最外层,再慢慢移动回来,一个磁道再到另一个磁道来寻
找数据。不会有什么大规模跳跃的(又不是青蛙)。所以它的磨损也是可以忽略不记的。

那么,热量是怎么来的呢?

首先是主轴电机和寻道饲服电机的旋转,硬盘的温度主要是因为这个。
其次,高速旋转的盘体和空气之间的摩擦。这个也是主要因素。

而硬盘的读写???
很遗憾,它的发热量可以忽略不记!!!!!!!!!!
硬盘的读操作,是盘片上磁场的变化影响到磁头的电阻值,这个过程中盘片不会发热,磁
头倒是因为电流发生变化,所以会有一点热量产生。写操作呢?正好反过来,通过磁头的
电流强度不断发生变化,影响到盘片上的磁场,这一过程因为用到电磁感应,所以磁头发
热量较大。但是盘片本身是不会发热的,因为盘片上的永磁体是冷性的,不会因为磁场变
化而发热。

但是总的来说,磁头的发热量和前面两个比起来,是小巫见大巫了。
热量是可以辐射传导的,那么高热量对盘片上的永磁体会不会有伤害呢?其实伤害是很小
的,永磁体消磁的温度,远远高于硬盘正常情况下产生的温度。当然,要是你的机箱散热
不好,那可就怪不了别人了。

我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某人的几个错误:

一。高温是影响到磁头的电阻感应灵敏度,所以才会产生读写错误,和永磁体没有关系。

二。所谓的热膨胀,不会拉近盘体和磁头的距离,因为磁头的飞行是空气动力学原理,在
正常情况下始终和盘片保持一定距离。当然要是你大力打击硬盘,那么这个震动......

三。所谓寻道是指硬盘从初使位置移动到指定磁道。所谓的复位动作,并不是经常发生的
。因为磁道的物理位置是存放在CMOS里面,硬盘并不需要移动回0磁道再重新出发。只要
磁头一启动,所谓的复位动作就完成了,除非你重新启动电脑,不然复位动作就不会再发
生。

四。IDE硬盘和SCSI硬盘的盘体结构是差不多的。只是SCSI硬盘的接口带宽比同时代的ID
E硬盘要大,而且往往SCSI卡往往都会有一个类似CPU的东西来减缓主CPU的占用率。仅此
而已,所以希捷才会把它的SCSI硬盘的技术用在IDE硬盘上。

五。硬盘的读写是以柱面的扇区为单位的。柱面也就是整个盘体中所有磁面的半径相同的
同心磁道,而把每个磁道划分为若干个区就是所谓的扇区了。硬盘的写操作,是先写满一
个扇区,再写同一柱面的下一个扇区的,在一个柱面完全写满前,磁头是不会移动到别的
磁道上的。所以文件在硬盘上的存储,并不是像一般人的认为,是连续存放在一起的(从
使用者来看是一起,但是从操作系统底层来看,其存放不是连续的)。所以FLASHGET或者
ED开了再多的线程,磁头的寻道一般都不会比你一边玩游戏一边听歌大。当然,这种情况
只是单纯的下载或者上传而已,但是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谁能保证自己不会启动其它需要
读写硬盘的软件?可能很多人都喜欢一边下载一边玩游戏或者听歌吧?更不用说WINDOWS
本身就需要频繁读写虚拟内存文件了。所以,用FG下载也好,ED也好,对硬盘的折磨和平
时相比不会太厉害的。

六。再说说FLASHGET为什么开太多线程会不好和ED为什么硬盘读写频繁。首先,线程一多
,cpu的占用率就高,换页动作也就频繁,从而虚拟内存读写频繁,至于为什么,学过操
作系统原理的应该都知道,我这里就不说了。ED呢?同时从几个人那里下载一个文件,还
有几个人同时在下载你的文件,这和FG开多线程是类似的。所以硬盘灯猛闪。但是,现在
的硬盘是有缓存的,数据不是马上就写到硬盘上,而是先存放在缓存里面,,然后到一定
量了再一次性写入硬盘。在FG里面再怎么设置都好,其实是先写到缓存里面的。但是这个
过程也是需要CPU干预的,所以设置时间太短,CPU占用率也高,所以硬盘灯也还是猛闪的
,因为虚拟文件在读写。

七。硬盘读写频繁,磁头臂在寻道伺服电机的驱动下移动频繁,但是对机械来说这点耗损
虽有,其实不大。除非你的硬盘本身就有机械故障比如力臂变形之类的(水货最常见的故
障)。真正耗损在于磁头,不断变化的电流会造成它的老化,但是和它的寿命相比.....
.应该也是在合理范围内的。除非因为震动,磁头撞击到了盘体。

八。受高温影响的最严重的是机械的电路,特别是硬盘外面的那块电路板,上面的集成块
在高温下会加速老化的。所以IBM的某款玻璃硬盘,虽然有坏道,但是一用某个软件,马
上就不见了。再严重点的,换块线路板,也就正常了。就是这个原因.

打了这么多字,实在是太累了。
总之,硬盘会因为环境不好和保养不当而影响寿命,但是这绝对不是软件的错。
FLASHGET也好,ED也好,FTP也好,它们虽然对硬盘的读写频繁,但是还不至于比你一般玩游
戏一般听歌对硬盘伤害大.说得更加明白的话,它们对硬盘的所谓耗损,其实可以忽略不记
.不要因为看见硬盘灯猛闪,就在那里瞎担心.不然那些提供WEB服务和FTP服务的服务器,
它们的硬盘读写之大,可绝非平常玩游戏,下软件的硬盘可比的。

硬盘有一个参数叫做连续无故障时间。它是指硬盘从开始运行到出现故障的最长时间,单
位是小时,英文简写是MTBF。一般硬盘的MTBF至少在30000或40000小时。具体情况可以看
硬盘厂商的参数说明。这个连续无故障时间,大家可以自己除一下,看看是多少年。然而
大家自己想想,自己的硬盘平时连续工作最久是多长时间。

目前我使用的机器,已经连续开机1年了,除了中途有几次关机十几分钟来清理灰尘外,
从来没有停过(使用金转6代40G)。另外还有三台使用SCSI硬盘的服务器,是连续两年没
有停过了,硬盘的发热量绝非平常IDE硬盘可比(1万转的硬盘啊)。
在这方面,我想我是有发言权的。

最后补充一下若干点:

一。硬盘最好不要买水货或者返修货。水货在运输过程中是非常不安全的,虽然从表面上
看来似乎无损伤,但是有可能在运输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而对机械体造成损伤。返修货就
更加不用说了。老实说,那些埋怨硬盘容易损坏的人,你们应该自己先看看,自己的硬盘
是否就是这些货色。

二。硬盘的工作环境是需要整洁的,特别是注意不要在频繁断电和灰尘很多的环境下使用
硬盘。机箱要每隔一两个月清理一下灰尘。

三。硬盘的机械最怕震动和高温。所以环境要好,特别是机箱要牢固,以免共震太大。电
脑桌也不要摇摇晃晃的。

四。要经常整理硬盘碎片。这里有一个大多数人的误解,一般人都以为硬盘碎片会加大硬
盘耗损,其实不是这样的。硬盘碎片的增多本身只是会让硬盘读写所花时间比碎片少的时
候多而已,对硬盘的耗损是可以忽略的(我在这里只说一个事实,目前网络上的服务器,
它们用得最多的操作系统是UNIX,但是在UNIX下面是没有磁盘碎片整理软件的。就连微软
的NT4,本身也是没有的)。不过,因为磁头频繁的移动,造成读写时间的加大,所以CPU
的换页动作也就频繁了,而造成虚拟文件(在这里其实准确的说法是换页文件)读写频繁
,从而加重硬盘磁头寻道的负荷。这才是硬盘碎片的坏处。

五。在硬盘读写时尽量避免忽然断电,冷启动和做其他加重CPU负荷的事情(比如在玩游
戏时听歌,或者在下载时玩大型3D游戏),这些对硬盘的伤害比一般人想象中还要大。原
因我就不说了,打字太累。

总之,只要平常注意使用硬盘,硬盘是不会那么快就和我们说BYEBYE的。当然,如果是硬
盘本身的质量就不行,那我就无话可说了
离线深水易寒

发帖
2098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0-02-27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8-03-28 09:00:28
十七:硬盘出现坏道后的解决办法

在计算机的配件中,最娇气也是用户最担心的恐怕就是硬盘了。的确如此,硬盘由于一开机就进入高速旋转状态,而且现在的软件越做越大,就致使对硬盘的读写也越来越频繁,由于用户的使用不当,所以很容易造成硬盘出现坏道。此时造成计算机不能启动等故障,给用户造成很大损失。  
  对于出现坏道的硬盘,一般的说法是,如果是逻辑坏道可以用WINDOWS的分区格式化工具进行修复,如果不能修复就由WINDOWS的分区格式化工具把坏道标出。而这些被标出的坏道一般就认为就是物理坏道了。按照现在广泛的说法,这种坏道最好把他们单独分成一区隐藏起来不去使用,防止坏道继续扩散。难道WINDOWS的分区格式化工具不能修复的坏道就一定是物理坏道?答案是否定的。  
  笔者在98年购买了一块富士通4.3GB的硬盘,在使用了一年后突然出现了少量坏道,造成系统无法启动,当时用WINDOWS的分区格式化工具把坏道标出后也没有太在意,重新安装系统后又正常使用一个多月,谁知没了一个月以后又渐渐重新出现了坏道,这样反复了几次以后坏道越来越多,而且令人费解的是每次重新分区以后就会发现出现许多新的坏道,可是如果是物理坏道的话,为什么会因为重新分区以后马上就出现更多新的坏道呢?  
  跑到办公室打开计算机开始上网寻找答案,令我失望是网上除了建议低级格式化或者是把坏道单独分成一个区以外没有任何线索,既然网上没有什么线索只好自己想一想。于是开始在抽屉中寻找可能有效的工具软件,在抽屉里寻找着各种工具软件的时候无意中看到几张软盘,对了就是这几张软盘,由于我对许多杀毒软件的加密非常感兴趣,于是找了许多解密工具,在进行解密的时候,在写入一些加密点数据时由于出现一些错误,而造成软盘无法读取或者出现许多的坏道,而这些坏道用格式化命令是无效的,根本无法进行格式化,系统总是提示软盘已经损坏,这时只有用“HDCOPY”等工具重新格式化后才可以使有,而重新格式化以后的软盘在进行磁盘扫描以后根本发现不了任何坏道,也就是说他们刚才的坏道其实是逻辑坏道。  
  我的硬盘也许也是逻辑坏道,最后我找来了DM这个工具软件,它有一个功能就是可以把整个硬盘清零。对!就用它试一试。
  在BIOS中设置好硬盘参数,大硬盘请选用LBA方式(很重要!如果选成NORMAL等,在使用DM清零以后会造成使用LBA时不能正确识别容量的故障,如果出现这种现象只要重新设好参数再清一遍零就可以了)。从软盘启动,插入软盘进入DM界面,选FILL ZERO选项执行就可以了,清零速度很快,只需一两分钟就可以了,清零以后就可以退出DM,重新启动计算机,分区格式化硬盘,如果硬盘真是逻辑坏道,此时你就会发现你的硬盘已经完好如初了,而且速度容量等均很正常。  
  经过一年多使用再也没有出现问题,看来我的硬盘可能是由于一些病毒的干扰或者是其它的一些原因如震动,过热等而造成的逻辑坏道,而这些坏道FDISK、formAT等命令均无法修复,看上去很像物理坏道。  
  所以说WINDOWS下面的格式化工具不能修复的坏道不一定就是物理坏道,希望有同样遭遇的网友可以试一试。另外说一下,清零只不过是在硬盘上重写数据,不会对硬盘造成任何损伤。 

十八:Windows系统中如何修复磁盘坏道

计算机中最娇气的部件应该是硬盘了。虽然随着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一些硬盘厂家如昆腾也发布了相关的新技术,比如昆腾七代开始使用的为减少硬盘受到的冲击力而开发的SPS震动防护系统,以此指望硬盘的身体“强健”起来。但硬盘易坏的缺点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对于喜欢追新的个人电脑用户来说,硬盘的更新频率一般没有CPU或显示卡那么快--即使要买新硬盘,老硬盘也要挂在机箱里发挥余热,所以人们特别不愿意看到硬盘出故障,尤其是硬盘中保存了珍贵的数据资料时。硬盘属逻辑损坏倒也罢了,大不了重装软件,但物理损坏呢?其实只要情况不是特别严重,用一些方法处理,一般也能解决问题。

  首先来看看硬盘有了物理损伤,也就是有了坏道后有哪些现象。
  1.读取某个文件或运行某个软件时经常出错,或者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操作成功,其间硬盘不断读盘并发出刺耳的杂音,这种现象意味着硬盘上载有数据的某些扇区已坏。
  2.开机时系统不能通过硬盘引导,软盘启动后可以转到硬盘盘符,但无法进入,用SYS命令传导系统也不能成功。这种情况比较严重,因为很有可能是硬盘的引导扇区出了问题。
  3.正常使用计算机时频繁无故出现蓝屏。
对于前面3种情况,我们一般都有办法作或多或少地补救。以下提供了几种方法来对硬盘的坏道作修复,要注意的是,应该优先考虑排在前面的方法。
  1.首先从最简单的方法入手。在Windows98的资源管理器中选择硬盘盘符,右击鼠标,在快捷菜单中选择“属性”,在“工具”项中对硬盘盘面作完全扫描处理,并且对可能出现的坏簇作自动修正。对于以上第2种情况即不能进入Windows98的现象,则可以用Windows98的启动盘引导机器,然后在“A:>”提示符后键入“scandiskX:”来扫描硬盘,其中“X”是具体的硬盘盘符。对于坏簇,程序会以黑底红字的“B”(bad)标出。
  2.实际上,第1种方法往往不能奏效,因为Windows98对“坏道”的自动修复很大程度上是对逻辑坏道而言,而不能自动修复物理坏道,所以有必要考虑对这些坏道作“冷处理”。所谓“冷处理”就是在这些坏道上作标记,不去使用,惹不起还躲得起。记住第1种方法中坏道的位置,然后把硬盘高级格式化,将有坏道的区域划成一个区,以后就不要在这个区上存取文件了。要说明的是,不要为节约硬盘空间而把这个区划得过分“经济”,而应留有适当的余地,因为读取坏道周围的“好道”是不明智的--坏道具有蔓延性,如果动用与坏道靠得过分近的“好道”,那么过不了多久,硬盘上新的坏道又将出现。
  3.用一些软件对硬盘作处理,其中最典型的是PartitionMagic了。这里以4.0版本为例:扫描硬盘可以直接用PartitionMagic4中的“check”命令来完成,但该命令无自动修复功能,所以最好在PartitionMagic4中调用Windows98的相关程序来完成这个任务。标记了坏簇后,可以尝试着对它进行重新测试,方法是在Operations菜单下选择“Advanced/badSectorRetest”;把坏簇分成一个(或多个)区后,可以考虑把该区隐藏,以免在Windows98中误操作,这个功能是通过HidePartition菜单项来实现的。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没有经过格式化而直接将有坏簇的分区隐藏的话,那么该分区的后续分区将由于盘符的变化而导致其中的一些与盘符有关的程序不能正确运行,比如一些软件在桌面上建立的快捷方式将找不到宿主程序,解决之道是利用Tools菜单下的DriveMapper菜单项,它会自动地收集快捷方式和注册表内的相关信息,并对它们作正确的修改。特别指出的是,在较新版的PartitionMagic5.0Pro中,DriveMapper也升级成了3.0版本,从而使该项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和简洁。另外,DiskManager这个软件也能做这个工作。隐藏了分区后,不要试图把坏道所在的分区的前后分区合并--那是徒劳无益的,因为这两个分区在物理上并不连续。
4.对于硬盘0扇区损坏的情况,看起来比较棘手,但也不是无药可救--只要把报废的0扇区屏蔽,而用1扇区取而代之就行了,完成这项工作的理想软件是Pctools9.0,具体地说,是Pctools9.0中的DE工具,要注意的是,修改扇区完成后,只有对硬盘作格式化后才会把分区表的信息写入1扇区(现在作为0扇区了)。
  5.不到万不得已,这一招最好不要用:即对硬盘作低格。因为对硬盘作低格至少有两点害处:一是磨损盘片,二是对有坏道的硬盘来说,低格还会加速坏道的扩散。
  6.最后还有一点,那就是主板BIOS的相关内容要设置得当,特别是对于一些TX芯片组级别以前的主板,由于没有自动识别硬盘规格的能力,往往会因设置不当而影响硬盘的使用,轻则硬盘不能物尽其用,重则损伤硬盘。    
  以上介绍的是硬盘有物理损伤时的解决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大多数是消极的,是以牺牲硬盘容量为代价的。硬盘有了坏道,如果不是因为老化问题,则说明平时在使用上有不妥之处,比如对硬盘过分频繁地整理碎片、内存太少以致应用软件对硬盘频频访问等。而忽略对硬盘的防尘处理也会导致硬盘磁头因为定位困难引发机械故障。另外,对CPU超频引起外频增高,迫使硬盘长时间在过高的电压下工作,也会引发故障,所以,平时对硬盘的使用还应以谨慎操作为上策。

十九:硬盘软故障的检查办法

由于计算机硬盘存储容量大,读写速度快,且安装在一个密闭腔体内,工作环境清洁、性能较稳定、使用方便,因此,在微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如果对硬盘使用不当或感染病毒后,容易引发故障。硬盘故障分为硬故障和软故障两大类,其中软故障出现较频繁。故障现象大都表现为硬盘不能自启动。当硬盘出现软故障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应急处理很重要,下面介绍的“三检”只是相对于最常见的故障情况而进行的检查、处理步骤。
  ●一、检查CMOS设置及处理方法:
  CMOS系统设置错误所引起的硬盘软故障,现象表现不一。有的开机后屏幕无显示,有的仅显示一个死光标,有的显示“Non-System Disk Error”(非系统盘或盘出错)等提示。特别是在从A盘转入C盘时,屏幕出现“Invaild Driver Specification”(无效驱动器),令用户误以为硬盘“0”磁道坏或硬盘系统破坏等,从而采用低级格式化、重建DOS分区、重新拷入DOS系统和高级格式化等方法。虽然对硬盘初始化可以排除软故障,但硬盘数据却被破坏。所以,由于CMOS设置错误引发的软故障不用重新设置CMOS的办法去解决,必然有所损失。而且因CMOS设置错误引起的软故障较普遍,我们在检查软故障时最好第一步从检查CMOS系统设置入手。
  检查和处理方法:
  首先检查后备电池是否失效,如失效则更换电池,再进入CMOS设置。对于高档微机,可以开机后按Del、Esc键或Ctrl-Backspace、Ctrl-Alt-Esc等组合键进入CMOS设置状态。对于低档机,只能从A驱动器引导SETUP软件进入CMOS设置状态。CMOS检查中,重点检查CMOS系统设置中硬盘参数是否正确,特别是检查硬盘类型号(TYPE)与硬盘驱动器厂家提供的参数是否相一致。如果发现错误,将参数更改为以前备份好的正确参数,保存后退出CMOS设置再重新用硬盘引导系统。万一找不到备份参数,对于有些高档机器,可以采用CMOS设置中的功能选项“HDD AUTO DETECTION”(硬盘自动检测)来找到正确的硬盘参数。如果CMOS设置中无此选项,可以打开机器,硬盘表面一般都有一个标签对硬盘参数进行介绍。即使没有介绍,至少标明此类硬盘的名称,再根据硬盘名称查阅各类硬盘参数资料,就可以查到正确配置参数。另外,借助于DM等应用软件也可以检测到硬盘的参数(条件是A驱必须能自举)。
●二、检查病毒及处理方法:
  硬盘出现软故障时,在启动后屏幕显示“Invaild Partition Table”(无效分区表),这时应该首先想到可能是病毒原因所造成,而且通常是致命性病毒将DOS分区或DOS引导记录破坏。
  病毒的目的就在于破坏系统,尤其是操作系统型病毒,它以病毒区取代正常操作系统的引导部分。在系统启动时,病毒进入内存,一旦这类病毒直接或间接得以运行,必将破坏硬盘系统。硬盘出现了软故障,必须查找这方面的原因。用清毒盘检测硬盘,发现病毒应及时清除。重新用C盘引导系统,如不成功,可重新向C盘传送系统。如还不能正常启动,将备份DOS分区表拷入硬盘,如再不行,只能采取硬盘初始化。有些病毒用手中的清毒盘未必能检查出来,我们可以借助于DEBUG、PCTOOLS等工具进行检测和清除。
  ●三、检查转盘情况及处理方法:
  1.A驱正常启动后转入C盘时失效,屏幕出现“Invaild Drive Specification”。
  从提示看,系统不承认硬盘的存在。这时如果CMOS设置是正确的,通常认为是硬盘“0”磁道坏使磁盘中“0”柱面“1”扇区中分区表损坏。
  处理方法:用A盘引导系统后,重建DOS分区,将引导分区改在1柱面,对磁盘进行高级格式化。
  2.C驱自举失败,A盘启动后转入C盘成功。
  笔者发现,有时CMOS中硬盘参数不正确,虽A盘启动可正常转入C盘,但C盘不能启动,读写不正常,有时只能列目录。如果CMOS参数正确,多数原因在于C盘DOS系统文件错误。故障现象为启动C盘后,屏幕会出现“Error Loading Operating System”(错误安装DOS)或“Missing Operating System”(DOS丢失,系统破坏)等提示。
  处理方法:用干净系统盘(DOS版本与C盘一致)从A驱启动,删除C盘上的DOS系统文件,利用SYS命令传送系统到C盘。
  通过“三检”之后如仍不能排除软故障,在确认无硬故障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采取对硬盘初始化的办法排除软故障。所谓硬盘初始化,指的是对硬盘低级格式化、分区、高级格式化。低级格式化可采取CMOS设置状态中的功能选项进行操作,也可以采用DM、DIAGS、SETUP等软件来完成;分区、高级格式化均可采取DOS命令完成(分区:A:\FDISK←;高级格式化:A:\formAT C:/S←)。
  对故障进行检查、处理固然重要,但防范措施也很重要。如定期检测磁盘,尽量不使用外来盘,即使要使用,运行前先用病毒清洗盘进行检测,以预防病毒;定期检查、更换后备电池,正确配置CMOS参数;备份CMOS参数、DOS分区表和DOS引导记录等。这些工作平时做好了,可以有效地预防硬盘软故障的发生。即使出现了故障,也能迅速加以排除,保护好硬盘数据。
离线深水易寒

发帖
2098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0-02-27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8-03-28 09:12:12
二十:十大硬盘故障解决办法

我们在使用硬盘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为了有效地保存硬盘中的数据,除了经常性地进行备份工作以外,还要学会在硬盘出现故障时如何救活硬盘,或者从坏的区域中提取出有用的数据,把损失降到最小程度。在这里我就收集了硬盘常出现的故障解决办法,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系统不认硬盘
  系统从硬盘无法启动,从A盘启动也无法进入C盘,使用CMOS中的自动监测功能也无法发现硬盘的存在。这种故障大都出现在连接电缆或IDE端口上,硬盘本身故障的可能性不大,可通过重新插接硬盘电缆或者改换IDE口及电缆等进行替换试验,就会很快发现故障的所在。如果新接上的硬盘也不被接受,一个常见的原因就是硬盘上的主从跳线,如果一条IDE硬盘线上接两个硬盘设备,就要分清楚主从关系。

  二、CMOS引起的故障
  CMOS中的硬盘类型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硬盘的正常使用。现在的机器都支持“IDE Auto Detect”的功能,可自动检测硬盘的类型。当硬盘类型错误时,有时干脆无法启动系统,有时能够启动,但会发生读写错误。比如CMOS中的硬盘类型小于实际的硬盘容量,则硬盘后面的扇区将无法读写,如果是多分区状态则个别分区将丢失。还有一个重要的故障原因,由于目前的IDE都支持逻辑参数类型,硬盘可采用“Normal,LBA,Large”等,如果在一般的模式下安装了数据,而又在CMOS中改为其它的模式,则会发生硬盘的读写错误故障,因为其映射关系已经改变,将无法读取原来的正确硬盘位置。

  三、主引导程序引起的启动故障
  主引导程序位于硬盘的主引导扇区,主要用于检测硬盘分区的正确性,并确定活动分区,负责把引导权移交给活动分区的DOS或其他操作系统。此段程序损坏将无法从硬盘引导,但从软驱或光驱启动之后可对硬盘进行读写。修复此故障的方法较为简单,使用高版本DOS的FDISK最为方便,当带参数/mbr运行时,将直接更换(重写)硬盘的主引导程序。实际上硬盘的主引导扇区正是此程序建立的,FDISK.EXE之中包含有完整的硬盘主引导程序。虽然DOS版本不断更新,但硬盘的主引导程序一直没有变化,从DOS 3.x到Windos 95的DOS,只要找到一种DOS引导盘启动系统并运行此程序即可修复。

  四、分区表错误引发的启动故障
  分区表错误是硬盘的严重错误,不同的错误程度会造成不同的损失。如果是没有活动分区标志,则计算机无法启动。但从软驱或光驱引导系统后可对硬盘读写,可通过FDISK重置活动分区进行修复。
  如果是某一分区类型错误,可造成某一分区的丢失。分区表的第四个字节为分区类型值,正常的可引导的大于32MB的基本DOS分区值为06,而扩展的DOS分区值是05。很多人利用此类型值实现单个分区的加密技术,恢复原来的正确类型值即可使该分区恢复正常。
  分区表中还有其它数据用于记录分区的起始或终止地址。这些数据的损坏将造成该分区的混乱或丢失,可用的方法是用备份的分区表数据重新写回,或者从其它的相同类型的并且分区状况相同的硬盘上获取分区表数据。
  恢复的工具可采用NU等工具软件,操作非常方便。当然也可采用DEBUG进行操作,但操作繁琐并且具有一定的风险。

  五、分区有效标志错误的故障
  在硬盘主引导扇区中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其最后的两个字节:“55aa”,此字节为扇区的有效标志。当从硬盘、软盘或光盘启动时,将检测这两个字节,如果存在则认为有硬盘存在,否则将不承认硬盘。此处可用于整个硬盘的加密技术,可采用DEBUG方法进行恢复处理。另外,当DOS引导扇区无引导标志时,系统启动将显示为:“Mmissing Operating System”。方便的方法是使用下面的DOS系统通用的修复方法。

六、DOS引导系统引起的启动故障
  DOS引导系统主要由DOS引导扇区和DOS系统文件组成。系统文件主要包括IO.SYS、MSDOS.SYS、COMMAND.COM,其中COMMAND.COM是DOS的外壳文件,可用其它的同类文件替换,但缺省状态下是DOS启动的必备文件。在Windows 95携带的DOS系统中,MSDOS.SYS是一个文本文件,是启动Windows必须的文件,但只启动DOS时可不用此文件。DOS引导出错时,可从软盘或光盘引导系统后使用SYS C:命令传送系统,即可修复故障,包括引导扇区及系统文件都可自动修复到正常状态。

  七、FAT表引起的读写故障
  FAT表记录着硬盘数据的存储地址,每一个文件都有一组FAT链指定其存放的簇地址。FAT表的损坏意味着文件内容的丢失。庆幸的是DOS系统本身提供了两个FAT表,如果目前使用的FAT表损坏,可用第二个进行覆盖修复。但由于不同规格的磁盘其FAT表的长度及第二个FAT表的地址也是不固定的,所以修复时必须正确查找其正确位置,一些工具软件如NU等本身具有这样的修复功能,使用也非常的方便。采用DEBUG也可实现这种操作,即采用其m命令把第二个FAT表移到第一个表处即可。如果第二个FAT表也损坏了,则也无法把硬盘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文件的数据仍然存放在硬盘的数据区中,可采用CHKDSK或SCANDISK命令进行修复,最终得到*.CHK文件,这便是丢失FAT链的扇区数据。如果是文本文件则可从中提取出完整的或部分的文件内容。

  八、目录表损坏引起的引导故障
  目录表记录着硬盘中文件的文件名等数据,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该文件的起始簇号。目录表由于没有自动备份功能,所以如果目录损坏将丢失大量的文件。一种减少损失的方法也是采用CHKDSK或SCANDISK程序恢复的方法,从硬盘中搜索出*.CHK文件,由于目录表损坏时仅是首簇号丢失,每一个*..CHK文件即是一个完整的文件,把其改为原来的名字即可恢复大多数文件。

  九、误删除分区时数据的恢复
  当用FDISK删除了硬盘分区之后,表面上是硬盘中的数据已经完全消失,在未格式化时进入硬盘会显示为无效驱动器。如果了解FDISK的工作原理,就会知道FDISK只是重新改写了硬盘的主引导扇区(0面0道1扇区)中的内容,具体说就是删除了硬盘分区表信息,而硬盘中的任何分区的数据均没有改变。可仿照上述的分区表错误的修复方法,即想办法恢复分区表数据即可恢复原来的分区及数据。如果已经对分区格式化,在先恢复分区后,可按下面的方法恢复分区数据。

十、误格式化硬盘数据的恢复
  在DOS高版本状态下,formAT格式化操作在缺省状态下都建立了用于恢复格式化的磁盘信息,实际上是把磁盘的DOS引导扇区、FAT分区表及目录表的所有内容复制到了磁盘的最后几个扇区中(因为后面的扇区很少使用),而数据区中的内容根本没有改变。这样通过运行UNformAT命令即可恢复。另外DOS还提供了一个MIROR命令用于记录当前磁盘的信息,供格式化或删除之后的恢复使用,此方法也比较有效。
离线深水易寒

发帖
2098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0-02-27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8-03-28 09:12:36
二十一:十分钟学会判断硬件故障问题

在电脑市场里最可怜的人要数那些将带有故障的电脑搬来搬去的人了。组装机与品牌机比起来虽然有她的长处,但没有良好的售后服务是她的致命短处。
大部分电脑故障是软件故障,因此在未确定是硬件故障前没必要将整台机器搬来搬去。即使是硬件故障,也没必要将整台机器搬去,只须将出故障的部件拿去即可。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硬件故障的诊断和测试方法,以后电脑出了故障不用将整台机器都搬去了(当然最好是不出故障!)。

  故障及对策
  如果想对电脑故障做全面的分析,那恐怕要写一本书,且那也并非易事。关于软件的故障在各类报刊上介绍过很多,因此这里只介绍硬件故障的症状,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一、电脑启动过程  
  Ⅰ、首先来了解一下电脑的启动过程
  1、贮存在ROM(只读存储器)中的Bootstrap Loader程序和自诊断程序移动到RAM(随机存储器)中。
  2、随着Bootstrap Loader的运行,储存在辅助记忆装置中的操作系统将系统文件送到RAM中。
  3、执行系统文件Io.sys和Msdos.sys。这时画面上出现"Starting Windowsn98……"的信息。
  4、若有Config.sys则执行它。
  5、执行系统文件的Command.com文件。
  6、若有Autoexec.bat则执行它。
  7、读取Windows的初始化文件"System.ini"和"Win.ini",再读取注册表文件。
  8、启动结束,出现初始画面,运行操作系统。 这个过程中,在主板的ROM BIOS中监测硬件是否异常,包括硬件故障,接线情况,各类卡的安装等。如果发生错误,画面上什么也不出现,启动停止。这种情况下很可能是硬件故障。

  Ⅱ、系统启动顺序
  1、PC电源的ON--显示器,键盘,机箱上的灯闪烁。
  2、检测显卡--画面上出现短暂的显卡信息。
  3、检测内存--随着嘟嘟的声音画面上出现内存的容量信息。
  4、执行BIOS--画面上出现简略的BIOS信息。
  5、检测其他设备--出现其他设备的信息(CPU,HDD,MEM...)。
  6、执行OS(操作系统)的初始化文件-Starting Windows 98等。  

  Ⅲ、在启动时主板中发出声音,通过这个声音可以判断是何种错误
  根据主板形式的不同,声音的表示也有所不同.
  AMI BIOS: 1短:内存刷新失败 2短:内存校验错误 3短:基本内存错误 4短:系统时钟错误 5短:CPU错误 6短:键盘错误 7短:实模式错误 8短:内存显示错误 9短:ROM BIOS校验错误 1长3短:内存错误
  WARD BIOS: 1短:启动正常 2短:非致命错误 1长1短:显示错误 1长2短:键盘错误其他BIOS可查阅相关资料,这里不再详细介绍。
二、易混淆的软件故障必须明确地区分硬件故障和软件故障,否则费了很大的力气将电脑搬到电脑市场,店主告诉你是软件故障时你会是什么心情呢。特别是启动故障也有可能是软件故障造成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由软件故障造成的启动异常。  
  Ⅰ、CMOS Setup的错误 如果在CMOS Setup中的硬盘设置不正确的话,因为电脑无法识别硬盘,因此导致不能用硬盘中的操作系统(Windows)启动。出现画面但无法启动时应该检查CMOS Setup的内容。若要正确识别硬盘,可以使用CMOS Setup中的"IDE HDD Auto Detection"选项。  
  Ⅱ、系统文件的错误 Windows启动时需要Command.com, Io.sys, Msdos.sys, Drvspace.bin 四个文件。如果这些文件遭破坏,即使识别了硬盘也不能启动。这时可以使用"Sys.com"文件恢复这些文件。用启动盘启动后,键入"Sys c:"即可。  
  Ⅲ、初始化文件的错误 Windows在启动时要读取"Autoexec.bat","Config.sys","System.ini","Win.ini","User.dat","System.dat"六个文件。但在读取时若其中有错误的信息将发生启动失败。而这些文件是很难恢复的,因此要使用Windows重新设置等方法。但这不是硬件故障,用不着把电脑抱到电脑市场去。  
  Ⅳ、Windows的错误Windows初始画面出现后的故障大部分是软件的故障。程序间的冲突或驱动程序的问题等等。这样的问题可以用翻阅书籍等方法自行解决。

  三、不是故障的硬件故障 虽然不是故障,但时常发生用户组装不正确或插口松脱等现象。这时可以自己打开电脑检查接线,插口等的错误。在新购硬盘,CD-ROM等EIDE设备时要注意将连接在中间的装置设置为"SlaveE",将连接在边上的装置设置为"Master",如果设置得不正确,有可能无法启动或使用相应装置时发生错误。
  测试方法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硬件故障的基本测试方法。显示器没有任何图像出现时可以使用下面的方法测试出故障的部件。  
  一、首先准备一个工作台。  
  二、将主板从机箱拔出,再把主板上的所有部件拔出,只留下CPU和RAM.然后把主板放到工作台上。
  三、将稳压电源连接在主板上。
  四、将显卡插入AGP插槽。当然如果是PCI显卡则插入PCI插槽中。插入时要注意将显卡镀金的部分完全地插入插槽中。
  五、连接显示器电源插口后将显卡与显示器连接起来。  
  六、打开显示器电源,再接通机箱电源开关。然后用金属棒接触主板的电源开关。主板的电源开关是与机箱电源开关连接的部分,一般标记为"PWR SW"或"POWER SE"。  
  七、如果画面上出现BIOS的版本信息,画面没有异常的话,说明CPU,主板,RAM,显卡,电源都正常.通常,经常易出现故障的部件是"显卡","主板","硬盘"这个顺序。  
  八、然后连接硬盘和软区进行检测。接着连接CD-ROM检测,然后是声卡。Modem等一个一个的连接进行检测。如果不出现画面就说明后连接的那个部件有故障或是有兼容性问题。只须处理那个出故障的部件即可。 
  九、机箱的问题 有时将主板安装到机箱时发生问题,导致启动失败。因此如果在上面的部件检查中没有任何问题的话,可以将主板安装到机箱上测试。如果在测试中没有任何的错误,则说明是CMOS Setup错误,驱动程序等的软件问题
离线深水易寒

发帖
2098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0-02-27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8-03-28 09:14:49
二十二:挑战故障 硬盘故障软件(补)

笔者最开始修理硬盘时,常常是什么软件都乱用一通,结果经常搞得硬盘连原厂的DM工具甚至BIOS都不认。现在我接到要修的硬盘一定会确认两件事,一是里面的数据重不重要,二是BIOS能不能认。如果数据比硬盘值钱,我会让该用户花钱找专业人员;如果BIOS都不认该硬盘那我就没办法啦。然后再上网,找找有关型号的资料(故障原因、处理办法、原厂工具)。最后才开始动手。
  我处理的流程是:
  第一,先用原厂的工具,例如DM等先对硬盘进行“清零”、“低格”等处理。
  这样做有以下好处:一是毕竟原厂的工具更安全,二是小问题DM都可能解决,三是有些硬盘修复软件会将硬盘搞得连原厂的工具都不认,到时才想起原厂的工具就太迟了。经上面处理过后再用其它软件,硬盘修复时间会大为缩短。因为有些软件、病毒或因不正常开关机而将硬盘的某些地方标上“坏”的标志,当这些坏簇连成一片时,直接用其它软件处理,其耗时可能超出你的想象。我曾遇到过一个硬盘,有10MB左右的坏簇是连在一起的,有上万个坏簇,而HDDREG、MHDD等一个小时才处理几百个,你算一算要花多长时间?用DM搞过后再用其它软件修复,这个区再也见不到坏簇,整个硬盘才几百个,修复起来快多了。
  第二,用修复软件。HDDREG、MHDD、FB都很好找,也很好用。
  HDDREG安装较烦,我用131版,是要安装在硬盘上。先从一些网站下载,安装时会让你再到官方网站下载一个新的安装程序,安装完后再制作一个软盘,然后就可以用它修复硬盘了。最好多复制几个软盘,因为软盘会经常读写,如果坏簇多、软盘读写次数会大大增加,很容易将软盘搞坏。该软件可以在Windows以及DOS下使用,你还可以决定从第几MB开始处理,不过不能决定在哪里结束。
MHDD、FB直接解压就可以用,但只可以在DOS下使用。你也可以将它俩COPY到软盘,总共才几百KB。在使用方面,FB、HDDREG都很容易使用,启动它们就会将电脑中的硬盘列出,你只要选定所要修的硬盘再回车它就自动完成。FB到结束时会自动将你的硬盘坏道隐藏,将好的进行分区,但最多挑出4块最大的给你用,询问你是否同意,你选“Y”,就相当于Fdisk一次,但重启电脑后还要格式化才可使用。(注意:当硬盘坏道较多较分散时你的硬盘容量会损失很大,我试过直接用它维修一个2.5GB和一个4.3GB的硬盘,结果一个只有1.8GB可用,一个只有800MB可用。)
  MHDD的使用有点烦,但功能最多。启动时它会先将一些参数命令列出,然后就等你输入命令。按F2键是硬盘设定,按F4键是参数设定界面,默认全是OFF,即只扫描不修理,速度较快。你还可以设定从哪里开始从哪里结束。参数一般将REMAP(坏道映射)以及LOOP THE TEST/REPAIR(循环/修复,即修完一次再来一次,直到你叫停!)设为ON就可以了,再按F4键开始工作。中途还可以按键盘的箭头快进或后退。它工作时会有一个类似MS的SCANDISK的示意图给你看,很直观,使你对该硬盘的质量可以心中有数。
  在使用这些软件前一定要先将BIOS的病毒功能、软硬盘写保护关闭。FB会损坏数据,MHDD与HDDREG则只会对坏区里的数据有损。它们之间还会“打架”,这个说OK,那个又说有错。上面几个软件很难说哪个最好。软件修复硬盘所费时间都很长,三两个小时是很平常的。如果硬盘不太重要且硬盘坏道较多时,我会在夜晚开机启动软件,然后关显示器,上床睡觉,明天早上醒来就差不多了。如果舍不得硬盘响几个钟头,可以每个把小时就退出(中途退出可以按“Ctrl+Break”组合键,但未完成的就退出,下次开机操作系统会报被修的硬盘有错,进行扫描,你大可不管按X键退出),并记住位置,关机,让它休息十来分钟再从停的地方继续修复,今天干不完还可以明天接着干(但FB好像没这功能)。如用FB分区觉得不满意可用DISKGENIUS或PQ等合并,但如果坏道多用DG会太烦,PQ也会报硬盘有错。如果容量损失不大,还是等FB自己弄好了。
  附:
  工作流程:
  普通硬盘:DM(清零,低格)→FB,如可用容量超过50%就完工,否则再来:DM→HDDREG→MHDD→FB。HDDREG、MHDD在睡前开动,醒来“收货”。
  重要硬盘:DM→HDDREG→MHDD→FB。用HDDREG、MHDD时最好每小时退出休息一下。
硬盘常见故障及其处理方法
1.电源引起的硬盘不能正常起动
  计算机电源输出的电压分别是+5V和+12V。硬盘启动需要+12V电压和4A的电流,硬盘工作时的电流为1.1A。软盘的启动仅需+10V左右的电压和1.3A电流,而工作电流为0.5A。计算机电源的输出电压不足+12V,则硬盘就不能启动和工作。处理这类故障,就要使电源输出恢复到+12V电压。
2.主板电池电压不足引起的硬盘无法启动
  这是主板上的充电电池失效引起主机参数紊乱而产生的故障。主板上的充电电池(一般是锂电池)是当主机关机时用来保存机器时钟、日期,软盘驱动器的个数、类型,硬盘个数、类型,显示器方式,内存容量,扩展容量等系统参数的。当开机上电自检时,BIOS自动检测CMOS中的参数表,如果不匹配,则出现死机。锂电池的工作电压为+3V~+6V。如果电池电压不足+3V或电池失效,则硬盘无法被识别。
3.硬盘参数错误导致的硬盘不能启动
  硬盘参数有硬盘容量大小、磁头数、磁道数、扇区数等多种。不同厂家生产的硬盘,其参数值各不相同。如果硬盘参数值设置错误,则硬盘就启动不了。这时需要重新设置硬盘的磁头数、磁道数、扇区数等值。方法是:首先开机后待自检开始,按下DEL键,即可进入CMOS SETUP设置状态。然后,对COMS中的参数进行设置:选择STANDARD CMOS SETUP栏目中的TYPE项,填入正确的TYPE值。一般的主板都有硬盘自检测功能。进入CMOS SETUP设置菜单中,选择“IDE HDD AUTO DETECTION”即可。
4.硬盘0磁道被破坏引起的故障
  DOS操作系统放在硬盘的0磁道上 如果硬盘的0磁道物理性损坏,硬盘便不工作。
  一般采用的修复方法是:首先尽量把硬盘有用的文件、数据备份出来。由于硬盘0磁道的损坏,硬盘中的资料、文件已不能按正常备份方法备份,需用BIOS中断方法按扇区逐一备份;然后对整个硬盘做格式化,再用FDISK对硬盘重新分区,最后用formAT对硬盘作逻辑格式化,装上DOS操作系统和有关文件、数据即可。
  若用上述方法修复无效,则先用KV300杀毒盘启动、杀毒,再用A:系统盘启动,运行SCANDISK扫描C盘,若在第一簇出现一个红色的“B”,表明零磁道损坏。然后用PCTOOLS 9.0中的DE(该软件能看到各个分区在硬盘的起始点),运行PCT90目录下的DE.EXE,报告现在运行在只读模式,选Op-tions菜单 →Configuration,按空格去掉Read Only前面的√,保存后退出。选主菜单Select→Drive;进入后在Drive type→Physical,按空格选定,再按TTab键切换到Druves项,选中harddisk,然后选OK回车。此后回到主菜单,打开Select菜单,这时会出现Partiton Table,选中之后出现硬盘分区表信息。该分区是从硬盘的0柱面开始的,那么,将分区的Beginning Cylinder的0改成1即可 保存后退出。重新启动,按Delete键进入CMOS设置,进行“IDE HDD AUTO DETECTIOND(也可以看到CYLS数变少)",保存后退出,此时再对硬盘重新分区,格式化,装上相应的软件即可。
离线深水易寒

发帖
2098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0-02-27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8-03-28 09:15:16
二十三:硬盘的DOS管理结构
1.磁道,扇区,柱面和磁头数
  硬盘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由坚硬金属材料制成的涂以磁性介质的盘片,不同容量硬盘的盘片数不等。每个盘片有两面,都可记录信息。盘片被分成许多扇形的区域,每个区域叫一个扇区,每个扇区可存储128×2的N次方(N=0.1.2.3)字节信息。在DOS中每扇区是128×2的2次方=512字节,盘片表面上以盘片中心为圆心,不同半径的同心圆称为磁道。硬盘中,不同盘片相同半径的磁道所组成的圆柱称为柱面。磁道与柱面都是表示不同半径的圆,在许多场合,磁道和柱面可以互换使用,我们知道,每个磁盘有两个面,每个面都有一个磁头,习惯用磁头号来区分。扇区,磁道(或柱面)和磁头数构成了硬盘结构的基本参数,帮这些参数可以得到硬盘的容量,基计算公式为:
存储容量=磁头数×磁道(柱面)数×每道扇区数×每扇区字节数
要点:(1)硬盘有数个盘片,每盘片两个面,每个面一个磁头
   (2)盘片被划分为多个扇形区域即扇区
   (3)同一盘片不同半径的同心圆为磁道
   (4)不同盘片相同半径构成的圆柱面即柱面
   (5)公式: 存储容量=磁头数×磁道(柱面)数×每道扇区数×每扇区字节数
   (6)信息记录可表示为:××磁道(柱面),××磁头,××扇区
 
2.簇簇是DOS进行分配的最小单位
  当创建一个很小的文件时,如是一个字节,则它在磁盘上并不是只占一个字节的空间,而是占有整个一簇。DOS视不同的存储介质(如软盘,硬盘),不同容量的硬盘,簇的大小也不一样。簇的大小可在称为磁盘
参数块(BPB)中获取。簇的概念仅适用于数据区。
本点:(1)簇是DOS进行分配的最小单位。
   (2)不同的存储介质,不同容量的硬盘,不同的DOS版本,簇的大小也不一样。
   (3)簇的概念仅适用于数据区。

3.扇区编号定义:绝对扇区与DOS扇区
  由前面介绍可知,我们可以用柱面/磁头/扇区来唯一定位磁盘上每一个区域,或是说柱面/磁头/扇区与磁盘上每一个扇区有一一对应关系,通常DOS将柱面/磁头/扇区这样表示法称为绝对扇区表示法。但DOS不能直接使用绝对扇区进行磁盘上的信息管理,而是用所谓相对扇区或DOS扇区。相对扇区只是一个数字,如柱面140,磁头3,扇区4对应的相对扇区号为2757。该数字与绝对扇区柱面/磁头/扇区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当使用相对扇区编号时,DOS是从柱面0,磁头1,扇区1开始(注:柱面0,磁头0,扇区1没有DOS扇区编号,DOS下不能访问,只能调用BIOS访问),第一个DOS扇区编号为0,该磁道上剩余的扇区编号为1到16(设每磁道17个扇区),然后是磁头号为2,柱面为0的17个扇区,形成的DOS扇区号从17到33。直到该柱面的所有磁头。然后再移到柱面1,磁头1,扇区1继续进行DOS扇区的编号,即按扇区号,磁头号,柱面号(磁道号)增长的顺序连续地分配DOS扇区号。

公式:记DH--第一个DOS扇区的磁头号
    DC--第一个DOS扇区的柱面号
    DS--第一个DOS扇区的扇区号
    NS--每磁道扇区数
    NH--磁盘总的磁头数
   则某扇区(柱面C,磁头H,扇区S)的相对扇区号RS为:
RS=NH×NS×(C-DC)+NS×(H-DH)+(S-DS)
   若已知RS,DC,DH,DS,NS和NH则
S=(RS MOD NS)+DS
H=((RS DIV NS)MOD NH)+DH
C=((RS DIV NS)DIV NH)+DC
要点:(1)以柱面/磁头/扇区表示的为绝对扇区又称物理磁盘地址
   (2)单一数字表示的为相对扇区或DOS扇区,又称逻辑扇区号
   (3)相对扇区与绝对扇区的转换公式

4.DOS磁盘区域的划分
  格式化好的硬盘,整个磁盘按所记录数据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主引导记录(MBR:Main Boot Record),Dos引导记录(DBRos Boot Record),文件分配表(FAT:File Assign Table),根目录(BD:Boot Directory)和数据区。前5个重要信息在磁盘的外磁道上,原因是外圈周长总大于内圈周长,也即外圈存储密度要小些,可伤心性高些。

要点:(1)整个硬盘可分为MBR,DBR,FAT,BD和数据区。
   (2)MBR,DBR,FAT,和BD位于磁盘外道。

5.MBR
  MBR位于硬盘第一个物理扇区(绝对扇区)柱面0,磁头0,扇区1处。由于DOS是由柱面0,磁头1,扇区1开始,故MBR不属于DOS扇区,DOS不能直接访问。MBR中包含硬盘的主引导程序和硬盘分区表。分区表有4个分区记录区。记录区就是记录有关分区信息的一张表。它从主引导记录偏移地址01BEH处连续存放,每个分区记录区占16个字节。
分区表的格式

分区表项的偏移 意义  占用字节数
   00 引导指示符 1B
   01 分区引导记录的磁头号 1B
   02 分区引导记录的扇区和柱面号 2B
   04 系统指示符 1B
   05 分区结束磁头号 1B
   06 分区结束扇区和柱面号 2B
   08 分区前面的扇区数 4B
   0C 分区中总的扇区数 4B
4个分区中只能有1个活跃分区,即C盘。标志符是80H在分区表的第一个字节处。若是00H则表示非活跃分区。例如:
80 01 01 00 0B FE 3F 81 3F 00 00 00 C3 DD 1F 00
00 00 01 82 05 FE BF 0C 02 DE 1F 00 0E 90 61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要点:(1)MBR位于硬盘第一个物理扇区柱面0,磁头0,扇区1处。不属于DOS扇区,
   (2)主引导记录分为硬盘的主引导程序和硬盘分区表。

6.DBR
  DBR位于柱面0,磁头1,扇区1,即逻辑扇区0。DBR分为两部分:DOS引导程序和BPB(BIOS参数块)。其中DOS引导程序完成DOS系统文件(IO.SYS,MSDOS.SYS)的定位与装载,而BPB用来描述本DOS分区的磁盘信息,BPB位于DBR偏移0BH处,共13字节。

  它包含逻辑格式化时使用的参数,可供DOS计算磁盘上的文件分配表,目录区和数据区的起始地址,BPB之后三个字提供物理格式化(低格)时采用的一些参数。引导程序或设备驱动程序根据这些信息将磁盘逻辑地址(DOS扇区号)转换成物理地址(绝对扇区号)。BPB格式
序号 偏移地址 意义
1 03H-0AH OEM号
2 0BH-0CH 每扇区字节数
3 0DH 每簇扇区数
4 0EH-0FH 保留扇区数
5 10H FAT备份数
6 11H-12H 根目录项数
7 13H-14H 磁盘总扇区数
8 15H 描述介质
9 16H-17H 每FAT扇区数
10 18H-19H 每磁道扇区数
11 1AH-1BH 磁头数
12 1CH-1FH 特殊隐含扇区数
13 20H-23H 总扇区数
14 24H-25H 物理驱动器数
15 26H 扩展引导签证
16 27H-2AH 卷系列号
17 2BH-35H 卷标号
18 36H-3DH 文件系统号
DOS引导记录公式:
文件分配表≡保留扇区数
根目录≡保留扇区数+FAT的个数×每个FAT的扇区数
数据区≡根目录逻辑扇区号+(32×根目录中目录项数+(每扇区字节数-1))DIV每扇区字节数
绝对扇区号≡逻辑扇区号+隐含扇区数
扇区号≡(绝对扇区号MOD每磁道扇区数)+1
磁头号≡(绝对扇区号DIV每磁道扇区数)MOD磁头数
磁道号≡(绝对扇区号DIV每磁道扇区数)DIV磁头数
要点:(1)DBR位于柱面0,磁头1,扇区1,其逻辑扇区号为0
   (2)DBR包含DOS引导程序和BPB。
   (3)BPB十分重要,由此可算出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
 
7.文件分配表
  文件分配表是DOS文件组织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DOS进行分配的最基本单位是簇。文件分配表是反映硬盘上所有簇的使用情况,通过查文件分配表可以得知任一簇的使用情况。DOS在给一个文件分配空间时总先扫描FAT,找到第一个可用簇,将该空间分配给文件,并将该簇的簇号填到目录的相应段内。即形成了簇号链。FAT就是记录文件簇号的一张表。

  FAT的头两个域为保留域,对FAT12来说是3个字节,FAT来说是4个字节。其中头一个字节是用来描述介质的,其余字节为FFH。介质格式与BPB相同。
第一个字节的8位意义:
7 6 5 4 3 2 1 0
└─────-┘ │ │ │┌0非双面
置1 │ │ └┤
│ │ └1双面
│ │┌0不是8扇区
│ └┤
│ └1是8扇区
│┌0不是可换的
└┤
└1是可换的
FAT结构含义
FAT12 FAT16 意义
000H 0000H 可用
FF0H-FF6H FFF0H-FFF6H 保留
FF7H FFF7H 坏
FF8H-FFFH FFF8H-FFFFH 文件最后一个簇
×××H ××××H 文件下一个簇
对于FAT16,簇号×2作偏移地址,从FAT中取出一字即为FAT中的域。
逻辑扇区号=数据区起始逻辑扇区号+(簇号-2)×每簇扇区数
簇号=(逻辑扇区号-数据区起始逻辑扇区号)DIV每簇扇区数+2
要点:(1)FAT反映硬盘上所有簇的使用情况,它记录了文件在硬盘中具体位置(簇)。
   (2)文件第一个簇号(在目录表中)和FAT的该文件的簇号串起来形成文件的簇号链,恢复被破坏的文件就是根
据这条链。
   (3)由簇号可算逻辑扇区号,反之,由逻辑扇区号也可以算出簇号,公式如上。
   (4)FAT位于DBR之后,其DOS扇区号从1开始。

8.文件目录
  文件目录是DOS文件组织结构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文件目录分为两类:根目录,子目录。根目录有一个,子目录可以有多个。子目录下还可以有子目录,从而形成树状的文件目录结构。子目录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文件,DOS为目录项分配32字节。目录项分为三类:文件,子目录(其内容是许多目录项),卷标(只能在根目录,只有一个。目录项中有文件(或子目录,或卷标)的名字,扩展名,属性,生成或最后修改日期,时间,开始簇号,及文件大小。

目录项的格式

字节偏移 意义 占字节数
00H 文件名 8B
08H 扩展名 3B
0BH 文件属性 1B
0CH 保留 10B
16H 时间 2B
18H 日期 2B
1AH 开始簇号 2B
1CH 文件长度 4B
目录项文件名区域中第一个字节还有特殊的意义:00H代表未使用
05H代表实际名为E5H
EBH代表此文件已被删除
目录项属性区域的这个字节各个位的意义如下: 7 6 5 4 3 2 1 0
                      未 修 修 子 卷 系 隐 只
                      用 改 改 目 标 统 藏 读
                        标 标 录   属 属 属
                        志 志     性 性 性
注意:WINDOWS的长文件名使用了上表中所说的保留这片区域。
要点:(1)文件目录是记录所有文件,子目录名,扩展名属性,建立或删除最后修改日期。文件开始簇号及文件长度的一张
      登记表.
   (2)DOS中DIR列出的内容训是根据文件目录表得到的。
   (3)文件起始簇号填在文件目录中,其余簇都填在FAT中上一簇的位置上。
离线深水易寒

发帖
2098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0-02-27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8-03-28 09:15:38
二难道在硬盘数据由于各种原因被破坏后,我们就只能自怨自艾?
  这篇实例全解,就是希望在不幸的情况发生的时候,读者能够快速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不至于让自己辛勤劳动成果白费。
  当然,我们最大的期望还是——你永远不要用到下面的方法!因为再完备的事后解决方案,也不能保证所有数据的完好无缺。而要真正做到 万无一失,更重要的工作还在于防患于未然。

  文件误删除

  一、症状
  这可能是最简单同时也是最常见的数据损坏,直接的表述就是一般删除文件后清空了回收站,或按住Shift键删除,要不然就是在"回收站" 的"属性"中勾选了"删除时不将文件移入回收站,而是彻底删除"。

  二、解决方案
  既然是最常见的数据损坏,当然也就是最容易恢复的,下面就根据不同的操作系统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Win9x/Me下的解决方案
  也就是FAT16/32分区下的文件误删除恢复,这应该是大部分恢复类软件的基本功能;而我们拿来作例子的软件Recover4all,所提供的功能 仅为在Win9x/Me下恢复被误删除的文件--其实很多东西并不是一味求大求全就好,够用已足够,简单就是美。

  废话少说,立即下载Recover4all,这是一个自解压文件,你可以把其中的文件解压到软盘或硬盘的一 个目录下(默认就是解压到软盘)。运行其中的rec4all.exe,会看见一个注册窗口,点击其中"To star the progam click"的按钮就能够进行 试用(未注册版本只能恢复10KB以内的文件)。程序的主窗口下图所示,这是一个类似于"资源管理器"的窗口;你可以通过点击主菜单下方的 盘符按钮来扫描相应分区下的被删除文件,然后在右边的窗口中选择需要恢复的文件,再点击主菜单下方的"Recover"按钮,并在新弹出的窗口 中选择恢复文件的存放位置即可--Win9x/Me下的误删除文件恢复就这么简单。

 2.WinNT/2000下的解决方案
  换种说法,也就是如何恢复在NTFS分区下被误删除的文件。对于这种相对简单的需求,File Scavenger(立即下载“File Scavenger”)完全就可以胜任。当然,File Scavenger是很 具有针对性的--它只能在WinNT/2000系统下使用(同时必须以Administrator用户登录系统),而且只对NTFS格式的分区有效。不过它支持压缩 过的NTFS分区或文件夹中文件的恢复,并对格式化过的NTFS分区中的文件也有效(注意:File Scavenger只可以对格式化过的分区中的文件进行 恢复,并不能恢复整个被格式化过的分区)。

  File Scavenger目前有两种版本:硬盘安装版和软盘版。硬盘版的安装和 一般软件类似,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使用File Scavenger恢复文件的最安全方法就是在文件已经被删除之后安装File Scavenger(当然你不要 将软件安装在删除文件所在的分区)。因为File Scavenger的功能比较单一,其执行文件加上所需的库文件一张1.44MB的软盘也可以装下,所 以软盘版也许是大家使用得比较多的(你要把软盘版直接放在硬盘的一个目录下也照常可以使用)。下面的实例,我们就用软盘版来说明。

  一个非重要的文件Veryimportant.txt被误删除且清空了回收站;还好,你看过本篇"实例分析"而且也在软盘或硬盘上准备好了File Scavenger。OK,现在你运行其中的filescav.exe,你将会看见如下图的窗口。注意:其中的"搜索条件"可有多种格式(例如,*.doc、*、 data*.txt等),根据你自己的需要填写最方便查找的;Exhaustive Sear复选框选择后会让你指定搜寻分区的簇大小以及搜索簇的范围,而指 定之后File Scavenger会搜寻并显示所有存在的文件名称,不管是被删除的还是没有,因此没有特殊需要还是不用为好;在搜索结果窗口中可 以通过点击"Filename"、"Size"、"Modified"等来为搜索结果排序,以方便寻找。
  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Veryimportant.txt,选择它并点击"Recover"按钮,如果文件能够被恢复,你就可以在先前指定的恢复文件存储路径中 找到它(如果你是第一次使用File Scavenger,之前还会有一个窗口提醒你注册,如果不注册,你将只能恢复4KB以内的文件)。现在,还有什 么可担心的?
  不可恢复的情况
  如果文件在删除之后,其存储的磁盘空间进行过写操作,那在通常情况下恢复的几率为0。因此,误删除文件可以恢复的重要前提就是不要 在删除文件所在的分区进行写操作

  三、工具软件
  这个软件包含在Norton Utility系列工具中,功能十分强大,可以恢复分区记录、FAT表,需要注意的是它对硬盘的操作不是只读的,因此 你需要每一步都做好Undo文件,这样即使误操作也可以恢复,Norton Disk Doctor配合DiskEdit在分区表不能恢复时也可以恢复部分文件,可 惜Norton Disk Doctor不支持NTFS分区,这不能不说是它的一大遗憾之处……
  最专业的数据恢复公司出的软件,当然很有专业风范,EasyRecovery支持的文件系统格式很多FAT、NTFS都支持,并且有专门的For Novell 版本。EasyRecovery对于分区破坏和硬盘意外被格式化都可安全的恢复,你所要做的就是将数据损坏硬盘挂到另外一台电脑上,尽情恢复就是 了,不过EasyRecovery对于中文的文件名和目录名效果不是很好(一些乱码,但文章内容绝对是正确的)。
  由出品PartitionMagic的PowerQuest公司所出的,硬盘资料复原工具。它是一套恢复硬盘因病毒感染,意外格式化等因素所导致的资料损失 工具软件,能将已删除的文件资料找出并恢复,也能找出已重新格式化的硬盘、被破坏的FAT分配表、启动扇区等等,几乎能找出及发现任何在 硬盘上的资料(支持FAT16和FAT32及长文件名)。恢复回来的资料能选择在原来所在位置恢复或保存到其它可写入资料的硬盘,也提供了自动 备份目录、文件和系统配置文件的功能,能在任何时间恢复)。要注意的一点是,尽量用一个很大的硬盘来装恢复的数据(最好挂双硬盘), 如果目标盘的容量小于源盘的容量,下场会很惨!不过Lost&Found却是基于DOS的一种软件,这在"瘟到死"横行的今天,市场只有越来越小 !

  四、实战操作
  我的硬盘为IBM 9.44GB硬盘,分区情况如下:

  一天被朋友用Win2000自带的磁盘管理工具将所有分区完全删除,并且删除之后没有进行任何操作。恢复工具的选择上,因为四个分区三个 是FAT16,一个是NTFS,我决定首先用Norton Disk Doctor恢复三个FAT16分区,不过由于Norton Disk Doctor不支持NTFS,故采用支持NTFS的 EasyRecovery。

  1.FAT分区的恢复
  打开Norton Utility中的Norton Disk Doctor,NDD会自动为你检测硬盘分区情况,当检测到测盘2的分区表有问题时,跳出一个提示窗口, 询问是否在访问磁盘2的过程中遇到麻烦,按下"Yes"按钮。
  接下来的弹出窗口中提示Norton Disk Doctor没有在磁盘2上发现任何DOS分区,是否要Norton Disk Doctor搜索并重建DOS分区,当然选 择"Yes"(是)。
  很快又一个"Partition Search"(分区搜索窗口)弹出,提示找到一个2039MB的DOS分区,是不是要恢复,当然是"Yes"。
  在接下来的询问是否搜索更多的DOS分区窗口中选择"Yes",又发现一个DOS分区,一直回答"Yes"直到Norton Disk Doctor找到3个DOS分区, 由于NTFS分区Norton Disk Doctor不支持,所以在找到3个分区后,如果磁盘搜索程序询问你是否搜索更多的DOS分区时,选择"No",重新启动 计算机,发现丢失的三个FAT分区完全恢复,并且WinMe仍可正常启动。

  2.NTFS的恢复
  NTFS分区的恢复我们是使用EasyRecovery来实现的,打开EasyRecovery,按下"Next"(下一步)进入磁盘选择窗口,选中我的IBM-DTTA- 351010下的"Unknown File System Type(4.43GB)",按下"Next"。
  在接下来的窗口中你可以设置该分区的起始扇区号(Start Sector)和中止扇区号(End Sector),不用管它,按下"Next"继续。

  现在到了选择分区文件格式窗口,在"File system Type"的下拉式菜单中选择"NTFS"(我这里的分区格式是NTFS,你应该选择和你的条件相 符的,如果实在不知道分区格式也可以选择"RAW"进行全盘搜索),搜索方式选择"Typical Scan"(特定搜索)就可以了,按下"Next"/"Next" 。
  硬盘一阵轰隆隆的狂响之后,搜索结果终于出现在我们面前,将你需要恢复的文件前面打上钩,然后在下边的Destination中输入你恢复文 件的目的路径,按下"Next"恢复吧……

  3.分区格式化的恢复
  分区格式化之后,只要其中没有写入任何文件,理论上我们仍然可以恢复。工具吗?当然还是EasyRecovery了,不过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由 于格式化程序将根目录完全破坏所以用EasyRecovery恢复以后,你会看到一些DIR0、DIR1等目录(不过目录中的文件名还是完整的)!
  启动故障
  我等电脑用家,如果某一天硬盘不能启动,轻则使你陷入手忙脚乱之中,重则丢失重要资料,我们这里从硬盘启动的整个历程来为你详解每 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解决你的手足无措之苦……
  一、出错信息:"Non System disk or disk error, Replace and strike any key when ready",用软盘启动后,在A:>后键入C:,屏幕 显示:"Invalid drive specification",系统不认硬盘。
  故障分析:造成该故障的原因一般是CMOS中的硬盘设置参数丢失或硬盘类型设置错误造成的。
  解决方案:进入CMOS,检查硬盘设置参数是否丢失或硬盘类型设置是否错误,如果确是该种故障,只需将硬盘设置参数恢复或修改过来即可 。具体修改方式:进入CMOS设置,选择"HDD AUTO DETECTION"(硬盘自动检测)选项,即可自动检测出硬盘类型参数(由不同的BIOS而定,有的 BIOS中可能是"IDE AUTO DETECTION",只需针对自己的选项修改就是了)。若无此项,并且也没有备份的CMOS,你就只好打开机箱,查看硬盘 表面标签上的硬盘参数,然后依样修改了。
二、出错信息:开机后,屏幕上显示:"Invalid partition table",硬盘不能启动,若从软盘启动则认C盘。
  故障分析:造成该故障的原因一般是硬盘主引导记录中的分区表有错误,当指定了多个活动分区(只能有一个活动分区)或病毒占用了分区表 时,将有上述提示。
  主引导扇区位于0磁头0柱面1扇区,由Fdisk.exe对硬盘分区时生成。主引导扇区包括主引导程序(MBR)、分区表(DPT)和结束标志55AA三 部分,共占一个扇区。主引导程序中含有检查硬盘分区表的程序代码和出错信息、出错处理等内容。当硬盘启动时,主引导程序将检查分区表 中的活动标志。若某个分区为可活动分区(Active),则有分区标志80H,否则为00H,并且对于DOS等操作系统只能有一个分区为活动分区,若分 区表中含有多个活动标志时,主引导程序会给出"Invalid partition table"的错误提示。
  解决方案:解决方法很多:最简单的就是使用NDD来修复(由于不能进入Windows,我们当然使用的是DOS版本的NDD),它将自动为你检查分区 表错误,并加以修复。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分区表破坏有很多种方式,因此我们需要在对分区表改动之前首先备份主引导扇区,这样即使恢复 错误,我们也能返回错误之前的位置重新再来。 
  三、出错信息:系统自检正常,可自检之后只显示一行"Operation system not found"出错信息就不再引导,但是用软盘启动计算机后,可 以看到硬盘上的任何内容。
  故障分析:这种问题一般是由于MBR在检查活动分区的时候出现的,和我们上一问题的出错比较类似,所不同的是一个是分区表中活动分区标 志过多,而本例中是没有活动分区造成的。
  解决方案:用软盘启动计算机,然后执行分区程序Fdisk.exe,按下"2"来选择活动分区(Set active partition)。
  在接下来的选择活动分区窗口中,选择你自己想要启动的分区,我这里选择的是"1"--Primary DOS(主DOS分区),对应于我的DOS/Windows 下的C:盘。
  四、出错信息:主机加点自检,自检完毕,硬盘指示灯闪亮,屏幕出现:"Operting system not found"错误信息,硬盘启动失败。用软盘启 动成功,试图进故硬盘时,出现:"Invalid drive Specification"错误信息。
  故障分析:用Norton DiskEdit看磁盘的物理0扇区,发现分区结束标志55AA被破坏。
  解决方案:这种问题我们也利用NDD来加以修复,如果你没有NDD,也可以采用相应的磁盘编辑工具,直接将物理0扇区的最后两个字符改为16 进制的55AA就可以了。
  五、出错信息:开机屏幕显示"Operting system not found",用Win98启动以后有三条出错信息,在DOS下不能看到任何分区,用DiskEdit查 看主引导扇区,发现已经被完全破坏。
  故障分析:这种问题应该是分区表被严重破坏的表现,可能是病毒或者人为的误操作(比如使用Ghost恢复分区时选择了错误的选项)。
  解决方案:参照前面我们介绍的"分区表破坏"来进行恢复。
  六、出错信息:开机后屏幕上出现"Error loading operating system"或"Missing operating system"或者是"Disk I/O Error Replace the disk then press any key"的提示信息。
  故障分析:造成该故障的原因一般是DOS引导记录出现错误。DOS引导记录位于逻辑0扇区,是由高级格式化命令Format生成的。主引导程序在 检查分区表正确之后,根据分区表中指出的活动分区的起始地址,读DOS引导记录,若连续读五次都失败,则给出"Error loading opearting system"的错误提示,若能正确读出DOS引导记录,主引导程序则会将DOS引导记录送入内存0:7C00h处,然后检查DOS引导记录的最后两个字节是 否为55AAH,若不是这两个字节,则给出"Missing operation system"的提示。
  解决方案:对于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使用NDD来解决,不过根据不同的出错提示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1.出错提示为"Invalid system disk,Replace the disk, and then press anykey"。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系统引导文件IO.sys被删除或 者损坏,可以用"sys A: C:"将系统引导文件传送到C:盘。
  2."Error loading system"错误提示。这种提示说明分区表中标明的活动分区的起始位置错误或者DOS引导记录出错,只能用NDD修复。
  3."Missing operating system"出错提示。用DiskEdit编辑相应活动分区的引导区,并将最后分区结束标志改成55AA。
  对于以上几种出错信息,如果你的数据不是很重要,也可以考虑用Format来解决问题,不过我们强烈建议你采用NDD来修复,这样如果你改 错了,还有后悔的余地(Undo),这也是我们前面告诫大家用NDD一定要做Undo的原因之所在。
  七、出错提示:机器加电自检以后可以出现"Starting MS DOS…"的提示符,但是最后却出现了"Bad or missing command interpret"这样的 出错提示。
  故障分析:出现这种问题应该在DOS引导的后期,IO.SYS处理完MS.SYS后,要装入命令解释器Command.com却找不到。
  解决方案:很简单,软盘启动以后,将软盘上的Command.com拷贝到C:盘的根目录下。十四:硬盘数据恢复实例全解
离线深水易寒

发帖
2098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0-02-27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8-03-28 09:16:04
二十五:硬盘软故障完全修复方法
★ 修复硬盘主引导记录 ★
  由于病毒的破坏或操作上的失误,使硬盘主引导记录和分区表损坏,硬盘将 无法启动。
  ① KV3000
  作为一款著名的杀毒软件,KV3000同样具有非常强大的主引导记录和分区修 复的功能。我们可以先用软盘启动后,执行KV3000,按下F6键,就可查看已经不 能引导的硬盘隐含扇区,即查看硬盘0面0柱1扇区主引导信息是否正常,如果在 硬盘的0面0柱1扇区,没有找到关键代码,即硬盘分区表关键代码“80”“55 AA ”,那么硬盘本身将不能引导,即使软盘引导后也不能进入硬盘。这时,可按动 翻页键PgDn或PgUp键,在硬盘的隐含扇区内查找,如有,会在表中出现闪动的红 色“80”和“55AA”,并响一声来提示你,下行会出现一行提示,“F9 = Save To Side 0 Cylinder 0 Sector 1 !!!”。这时,按一下“F9”键,就可将刚找 到的、即在表中显示出的原硬盘主引信息, 覆盖到硬盘0面0柱1扇区中,然后, 机器会重新引导硬盘,恢复硬盘的起动性能。
  ② FDISK
  用FDISK/MBR覆盖主引导记录的代码区,但不重建主分区表。适用于主引导 记录被引导区型病毒破坏或主引导记录代码丢失,但主分区表并未损坏的情况下 。注意:FDISK/MBR并不适用于清除所有引导型病毒,因此要慎用。
  ③ FIXMBR
  FIXMBR是专门用于重新构造主引导扇区的小工具,使用方法也简单。直接运 行FIXMBR的情况下它将检查MBR结构,如果发现系统不正常则会出现是否进行修 复的提示。如果回答“YES”,它将搜索分区。当搜索到相应的分区以后,系统 会提示是否修改MBR,回答“YES”则开始自动修复,如果搜索的结果不对,可使 用/Z开关符,重新启动系统将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如果想详细了解FIXMBR的使用 方法,可以用/H开关来查看。
  ★ 修复硬盘分区表 ★
  ① KV3000
  在KV3000的主菜单上,按下F10键,就可对系统的有关参数和硬盘分区表快 速测试, 如果硬盘分区表不正常,KV3000会先将坏分区表保存到软盘上以防不 测,再自动重建硬盘分区表,使硬盘起死回生。
  但如果硬盘只有一个分区,而且文件分配表(FAT表)、文件目录表(ROOT表) 严重损坏,数据已经都没有了。那么,用这个功能即使恢复了C盘分区表,也不 能使C盘引导,数据也不能恢复。这时需要配合其它的硬盘修复工具来恢复数据 。如果硬盘还有D、E、...等几个分区,一般情况下,KV3000能找回后面没有被 破坏掉的分区,重建一个新的硬盘分区表,然后,再用DOS系统软盘引导机器后 ,就可进入硬盘后面几个分区,将数据备出后,再将硬盘重新分区、格式化。
  KV3000修复硬盘的详细使用方法,大家可以查看KV3000杀毒软件的使用说明 文件,也可以到江民网站去查看。
  ② FDISK
  用FDISK还可以新建立分区、重建主分区表,但这种方法不覆盖主引导记录 的代码区。如果要保证硬盘内数不受破坏,分区时必需与原来的分区相一致,否 则数据不保。具体的使用方法我就不哆嗦了,建议大家使用FDISK的汉化版,很 容易上手。
  ③ DiskMan
  DiskMan过人之处就在于它的硬盘分区表恢复功能,并采用图形界面,以图 表方式表示分区表的详细结构。使用方法详见《宝刀不老的小工具——DiskMan 》
  ★ 挽救硬盘FAT(文件分配表)和DIR(根目录表) ★
  如果FAT表损坏,就可能丢失所有文件,即便对DOS很精通的人,要修复FAT表 损坏的磁盘文件也不是件轻松的事情。
  ① NDD(Norton Utilities 8.0)
  启动NU工具包中的磁盘修复程序NDD,在其菜单中选择Options/General确认 NDD将进行包括主引导区和CMOS在内的全面检查,然后在主菜单中选择Diagnose Disk对硬盘进行诊断,NDD在发现错误时将会自动报告,并提示错误描述( Description)和推荐意见(Recommendation),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修复与否。 修复时注意保存UNDO磁盘,以便恢复操作之用。在修复过程中,尤其是在表面测 试(Surface Test)过程中如果提示读写错误,则说明硬盘存在物理损坏,数据 可能会丢失。
  在诊断、修复结束后重新启动计算机,若能对C盘进行访问则大功告成,可 以通过备份数据、重装操作系统简单地恢复硬盘功能。否则只能进行恢复操作( UNDO),尝试手工或通过其他方法恢复。 但NDD(Norton Utilities 8.0)只能在DOS下运行,且不支持FAT32格式。
  ② SCANDISK
  微软操作系统自带的类似NDD的硬盘检测工具,大家对它应该都不会陌生, 因为我们在WIN 9X非法关机后重启时它就会自动运行扫描硬盘,用法有点类似 NDD。
  ③ CHKDSK
  同样也是微软操作系统自带的DOS下专门用于检查硬盘的工具,CHKDSK/F命 令格式专门用来捡回硬盘的丢失簇并释放丢失的硬盘空间,有时我们可以在它运 行以后生成的*.CHK文件里找到一些重要的数据。
  硬盘的FAT表与根目录随着用户写入和删除文件而不断变化,如果能经常备 份FAT表和根目录,当FAT表损坏时用回写FAT表、根目录的方法,可以使硬盘恢 复到上一次保存的状态。当硬盘的FAT表或根目录损坏,需要将保存的FAT表、根 目录数据回写时,必须保证FAT表和根目录的起始逻辑扇区号和长度(扇区个数 )正确。
  ★ 恢复误删除的分区 ★
  ① FDISK & formAT
  如果在误删除分区后没有执行过其他分区操作,按照下面的方法一般都能够 恢复原来的数据:执行FIDSK分区程序,重建删除的分区,但是注意要保持分区 与原来分区在大小、位置上一致;重新启动系统到MS—DOS模式,执行“format X:/u/q”(X为误删的扩展分区盘符)。这时系统首先会警告说:“这是一个大 硬盘,如果格式化,数据将全部丢失”,这时选择“YES”;而后系统会告诉你 该分区无法进行快速格式化并问你是否进行“完整格式化”,回答“NO”。该步 骤的关键是加入参数/q(快速格式化),这样进行一次“假格式化”后,如果没 有什么意外的话,应该可以访问该分区的数据了。
  另外,该方法恢复的分区有可能在再次重启系统后无法访问,虽然仍可以按 上面的方法恢复数据,但我们建议恢复分区后备份该分区所有数据,而后执行完 整的格式化过程。
  ★ 硬盘零磁道损坏的抢救 ★
  ① DE (PCTOOLS 9.0)
  如果运行ScanDisk扫描C盘在第一簇出现一个红色的“B”,即说明C盘零磁 道损坏!在DOS下运行DE,先进入Options菜单,选项Configuration,按空格去 掉Read Only(只读模式)前面的“√”号(按Tab键切换),保存退出。接着选 主菜单Select中的Drive;进去后在Drive type项选Physical,按空格选定,再 按Tab键切换到Drive项,选中hard disk,然后选OK回车。之后回到主菜单,打 开Select菜单,这时会出现Partition Table,选中并进入,之后就可以看见硬 盘的分区表信息。例如:该硬盘有两个分区,那么在硬盘的分区表信息中我们可 以看到1分区就是C盘,该分区是从硬盘的0柱面开始的,那么将1分区的Beginnig Cylinder的0改成1就可以了。保存后退出。重新启动进入BIOS,运行自动侦测硬 盘可以看到CYLS的个位数减少了一位(例如:782→781),保存退出,重新分区 格式化,大功告成。
  但DE不支持FAT32格式且只在DOS下运行,而且PCTOOLS 9.0现在已经不太好 找了,想当年它与Norton Utilities 8.0在工具软件之中是两朵奇葩……
  ② PQMAGICT
  大名鼎鼎的分区魔术师(Partition Magician)可能是大家最常用的硬盘分 区工具。PQMAGICT是它的DOS版的工具,用它来修复损坏的硬盘零磁道可谓易如 反掌。
  假设一块硬盘有两个分区(C、D),用ScanDisk检查D盘时显示D盘零磁道损 坏,因此不能用formAT不能进行格式化,如果用FDISK重新调整逻辑D盘的大小, 使D盘的逻辑0磁道向前或向后移动,跨越这个坏磁道,但这样一来,就会破坏C 盘上的所有数据。因此这时我们必须借助PQMAGICT的威力。首先在DOS下启动 PQMAGICT(必须先把PQ COPY到C盘),选择查看D盘,此时屏幕会显示D盘的分区 和容量信息,然后选择Option菜单中的Reszie Selected Partition,用鼠标拖 动左边的容量标尺,让D区减少一点,或者直接手动输入分配D区的容量大小,目 的是空出坏的区域,确定后PQMAGICT便开始对D区进行转换,完成以后退出 PQMAGICT。这样对C盘上的文件秋毫无犯,且D盘又重见天日了。
  ② SPecialFDisk
  SPecialFDisk在建立主分区时可由使用者自定启始柱面,故可跳过损坏的柱 面区域。此招是SPecialFDisk的一个必杀技,使用方法请详见《宝刀不老的小工 具——SPecialFDisk》
  ★ 抢救被“逻辑锁”锁定的硬盘 ★
  ① DM
  中了“逻辑锁”的硬盘不能用软盘、光驱、双硬盘正常启动,但我们可以利 用软件DM为硬盘解锁。因为DM是不依赖于主板BIOS识别硬盘的硬盘工具,就算在 主板BIOS中将硬盘设为“NONE”,DM也可识别硬盘并进行分区和格式化等操作。 首先你要把DM拷到一张系统盘上,接上被锁硬盘后开机,按DEL键进入BIOS设置 ,将IDE硬盘设为“NONE”(这是关键所在!)。保存设置后退出,系统即可“ 带锁”启动。启动后运行DM,你会发现DM可以识别出硬盘。选中该硬盘进行分区 格式化就可以了。但是,这种方法的弱点是硬盘上的数据将全部丢失。
  硬盘软故障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病毒、误操作,甚至一次意外掉电都可能 使硬盘崩溃。因此平时一定要养成备份硬盘重要数据的习惯,在关键时刻才能顺 利地解决问题。
离线goneby007
发帖
*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1970-01-01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8-03-28 09:16:15
真够强悍啊帖子
离线深水易寒

发帖
2098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0-02-27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8-03-28 09:16:33
二十六:硬盘故障修复数据技巧
谁都知道硬盘的重要性,没有硬盘,计算机就成了废物。前段时间我的硬盘不知为什么坏了。就听声音嘎吱嘎吱响。当时那个哭啊!眼泪就跟下雨一样。要知道我这块硬盘可是我的宝贝啊,里面收藏了很多重要的资料,尤其是赖以生存的稿件!因为有重要资料不能直接拿去修(保修期内),所以我只能自己先动手抢救数据。

  笔者首先决定看看在BIOS中能否找到硬盘(在开机自检时检测不到硬盘),按Del键顺利进入BIOS,在IDE设备中未发现硬盘编号显示。遂不甘心,于是在四个IDE设备中(已取下光驱连接,因出现过光驱和IDE连接故障导致硬盘无法读取的案例)按Enter进行查找。经过漫长的等待,终找到硬盘。在退出BIOS前,将启动顺序改为首先从光盘启动,软驱次之,保存退出。关机,连接好光驱(硬盘和光驱在同一根数据线,并设置好主盘从盘),再取下硬盘置于手中细细查看。

  发现硬盘的数据针部位有些许灰尘,便用餐巾纸轻柔擦拭(灰尘也可能导致硬盘数据针脚和数据线接触不良,从而导致找不到硬盘)。并取出吹气球和毛笔刷对硬盘PCB板和芯片进行了除尘维护,断绝由灰尘引发故障的源头。这一切完成后,接硬盘为主盘,开机。仍然有嘎吱嘎吱响,自检未发现硬盘,系统开始由光盘引导至光盘菜单界面(笔者光盘是自己烧录的工具盘,集成了各种DOS版本下的工具软件)。笔者决定启动Diskman尝试一下可否找到硬盘(若是分区表错误,Diskman可自动修复并保留数据),Diskman显示硬盘未安装,于是再使用Partitiom Magic 6.0(分区魔术师),出现这样的提示:硬盘错误,无法继续。接下来使用Ghost结果出现Error提示,而当用Easyrecover(硬盘数据恢复工具)时在搜寻了半天之后操作界面只显示找到软驱,似乎真的无法找到硬盘。此过程中,嘎吱嘎吱响声继续,笔者吓得直冒虚汗。

  当这些软件都一一败阵后,摆在面前可供笔者选择的只有二条路:1.低格(如果可以找到硬盘的话,此法数据必挂);2.用热拔插法进入Windows,然后用Windows版的Partitiom Magic 6.0(分区魔术师)进行重新分区、格式化(此法可保留数据,但若开机就挂第二个硬盘则可能因其中一硬盘通不过自检而无法引导系统至Windows)。思量再三后,权衡了硬盘数据和硬盘自身的价值,笔者选择了后者(几万字的稿子可换个SCSI硬盘了)。下面,进行操作。先借来一块好的硬盘进行系统引导,在自检过后,马上把电源插孔插上笔者的IBM坏硬盘,这时,笔者心中很紧张,害怕当机或是进不去系统。然而,虽然进去了,可没有发现我的坏硬盘。右击我的电脑,选择属性,在设备管理器的硬盘控制器中发现了黄色的“!”符号,那是不是我的硬盘?再进入控制面板,在添加新硬件处搜索了半天,没有找到我的硬盘,无果,只好关机。

  怎么办?笔者只好借了“本本”上网查询资料求助,在一位“大虾”指点下,把问题定位在驱动芯片上……经这一提醒,再一摸自己的硬盘,果然发现驱动芯片发热量异常(一定要断电后触摸,带电触摸会造成短路烧坏硬盘)。良久,笔者懊恼地打开一灌啤酒解愁,酒一下肚,昏昏地记起初中物理老师讲过酒精可以散热。

  再开机,笔者已把一团棉花沾好酒精紧贴在硬盘的驱动芯片上(PCB板上右边最小的那块,编号为cl4590G2018),随着系统的启动不断地往上滴酒精(操作要很细微)。自检居然在缓了一下之后,通过了,然后显示出:The disk is error,Replace any key to continue。这可以理解为,分区表错误或c盘数据崩溃了吧。由于害怕硬盘芯片发热量导致当机,所以决定先关机给硬盘安装最好的散热装备。先把空调调到最低温度,并准备落地扇;然后找了块显卡的散热片(带风扇)贴在硬盘驱动芯片上;最后用准备好的落地扇对着硬盘吹。

  先接好双硬盘,然后再开机,由于加了散热片和风扇,就不用滴酒精了。就这样,终于进了系统。马上双击我的电脑,等了半天,进去了。可是原来硬盘的C区不见了(估计是物理分区崩溃了),幸好我的资料保存在D区,于是赶紧将其复制到朋友的好硬盘中。

  经过这番折腾,终于把宝贵的资料取出来了。资料拿出来就好办了,硬盘可以用其他途径来维修了。

  编后语:硬盘是电脑配件中耐用的配件,但是往往出了问题就是最严重的,所以有重要的资料最好还是备份到光盘上。上面提到的修复办法,是需要一定的DIY技巧和物理知识,如果你的技术不是很纯熟,请尽量找别人帮忙,切勿模仿!
二十七:硬盘长寿的奥秘 使用维护十五招
硬盘是电脑中保存信息资源的重要外部设备,尽管现在生产商硬盘技术先进和精密,硬盘的故障率通常低于其他存储设备,但只有正确的维护和使用才能保证硬盘发挥最佳的性能,才可以保证数据安全和硬盘的寿命。

1、保持电脑工作环境清洁
  硬盘以带有超精过滤纸的呼吸孔与外界相通,它可以在普通无净化装置的室内环境中使用,若在灰尘严重的环境下,会被吸附到PCBA的表面、主轴电机的内部以及堵塞呼吸过滤器,因此必须防尘。
  还有环境潮湿、电压不稳定都可能导致硬盘损坏。

  2、养成正确关机的习惯
  硬盘在工作时突然关闭电源,可能会导致磁头与盘片猛烈磨擦而损坏硬盘,还会使磁头不能正确复位而造成硬盘的划伤。关机时一定要注意面板上的硬盘指示灯是否还在闪烁,只有当硬盘指示灯停止闪烁、硬盘结束读写后方可关机。

3、正确移动硬盘,注意防震
  移动硬盘时最好等待关机十几秒硬盘完全停转后再进行。在开机时硬盘高速转动,轻轻的震动都可能碟片与读写头相互磨擦而产生磁片坏轨或读写头毁损。所以在开机的状态下,千万不要移动硬盘或机箱,最好等待关机十几秒硬盘完全停转后再移动主机或重新启动电源,可避免电源因瞬间突波对硬盘造成伤害。在硬盘的安装、拆卸过程中应多加小心,硬盘移动、运输时严禁磕碰,最好用泡沫或海绵包装保护一下,尽量减少震动。
  注意:硬盘厂商所谓的“抗撞能力”或“防震系统”等,指在硬盘在未启动状态下的防震、抗撞能力,而非开机状态。

  4、用户不能自行拆开硬盘盖
  此外硬盘的制造和装配过程是在绝对无尘的环境下进行,切记:一般计算机用户不能自行拆开硬盘盖,否则空气中的灰尘进入硬盘内,高速低飞的磁头组件旋转带动的灰尘或污物都可能使磁头或盘片损坏,导致数据丢失,即使仍可继续使用,硬盘寿命也会大大缩短,甚至会使整块硬盘报废。

  5、注意防高温、防潮、防电磁干扰
  硬盘的工作状况与使用寿命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硬盘使用中温度以20~25℃为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晶体振荡器的时钟主频发生改变,还会造成硬盘电路元件失灵,磁介质也会因热胀效应而造成记录错误;温度过低,空气中的水分会被凝结在集成电路元件上,造成短路。

  也可用软件监控硬盘温度
  DTemp是一款监控硬盘温度的软件,它能够实时地向用户报告硬盘的工作温度,并允许用户定制一个温度的上限值,防止硬盘因温度过高而出现工作不稳定的状况。可以在天极下载频道下载到这个大小仅为93.5KB的软件,解压后软件后你会发现在屏幕下方的任务栏中出现了一个驱动器状的小图标,图标上方伴随有一个不断变化的温度显示,这个温度就是硬盘当前的工作温度。双击该图标会出现一个设置界面,其中,“Check temperature every(1)minutes”一项为检测硬盘温度的周期,建议大家选择默认设置(一分钟一次)。“HDD critical temperature(40)℃”一项为设定硬盘的温度上限值。在这里需要根据用户使用硬盘的转速而定,如果是5400转的硬盘,建议设定为40℃,7200转的则可以设为50℃。带有颜色选择的“Normal temperature color”和“Critical temperature color”两项为硬盘在正常温度和超出上限值时的不同状态显示,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只要醒目即可。可选项“Warning about critical temperature”是让用户选择当硬盘超出上限值时是否发出警告?毫无疑问,我们应该选择“是”。“Warning about SMART failure”一项是让用户选择当硬盘的“SMART”技术发现硬盘存在问题时是否发出警告,这一点对硬盘的安全性很重要,建议选择“是”。

  湿度过高时,电子元件表面可能会吸附一层水膜,氧化、腐蚀电子线路,以致接触不良,甚至短路,还会使磁介质的磁力发生变化,造成数据的读写错误。湿度过低,容易积累大量的因机器转动而产生的静电荷,这些静电会烧坏CMOS电路,吸附灰尘而损坏磁头、划伤磁盘片。机房内的湿度以45~65%为宜。

  另外,尽量不要使硬盘靠近强磁场,如音箱、喇叭等,以免硬盘所记录的数据因磁化而损坏。

  6、要定期整理硬盘
  定期整理硬盘可以提高速度,如果碎片积累过多不但访问效率下降,还可能损坏磁道。但不要经常整理硬盘,这样也会有损硬盘寿命。

  7、注意预防病毒和特洛依木马程序
  硬盘是计算机病毒攻击的重点目标,应注意利用最新的杀毒软件对病毒进行防范。要定期对硬盘进行杀毒,并注意对重要的数据进行保护和经常性的备份。建议平时不要随便运行来历不明的应用程序和打开邮件附件,运行前一定要先查病毒和木马。

  8、正确拿硬盘的方法
  在电脑维护应以手抓住硬盘两侧,并避免与其背面的电路板直接接触,要轻拿轻放,不要磕碰或者与其他坚硬物体相撞;不能用手随便地触摸硬盘背面的电路板,因为手上可能会有静电,静电会伤害到硬盘上的电子元件,导致无法正常运行。还有切勿带电插拔。

  9、让硬盘智能休息
  让硬盘智能地进入“关闭”状态,对硬盘的工作温度和使用寿命给予很大的帮助,首先进入“我的电脑”,用鼠标左键双击“控制面板”,然后选择“电源管理”,将其中“关闭硬盘”一项的时间设置为15分钟,应用后退出即可。

  10、轻易不要低格
  不要轻易进行硬盘的低级格式化操作,避免对盘片性能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11、避免频繁的高级格式化操作
  它同样对盘片性能带来影响,在不重新分区的情况下,可采用加参数“Q”的快速格式化命令。

  12、硬盘出现坏道时
  硬盘中如出现坏道,即使是一个簇都可能具有扩散的破坏性,在保修期内应尽快找商家和厂家更换或维修,已过保修期则尽可能减少格式化硬盘,减少坏簇的扩散。

  13、善用磁盘工具
  善用各类磁碟工具,如Norton Utilities、Norton CleanSweep等,定时清理自己的硬盘,可提高系统整体效能。

  14.建立RESCUE DISK
  使用Norton Utilities工具软件将硬盘分区表、引导记录以及CMOS信息保存到软盘上,以防万一。

  15、尽量不要使用硬盘压缩技术
  当压缩卷文件逐渐增大时,硬盘的读写数据大大地减慢了。如果磁盘的容量够用,没有必要在使用硬盘压缩技术
离线深水易寒

发帖
2098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0-02-27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8-03-28 09:16:54
二十移动硬盘是一个非标准的usb设备,使用中远不如鼠标这样可靠,问题多多,这里就很多常见情况总结一下:

  1、如果你的硬盘盒子是50元以下的,尤其是标着IBM字样的,请赶快换掉这个盒子。(我可没有其它的意思.这是很多案例证明的结果)这种盒子早期还可以,自从03年起生产的质量就不可忍受了,很多的故障都发生在这种盒子上,如果您还爱惜你的硬盘,请换掉它。

  2、移动硬盘分区不要超过2个。这个相信大家都知道是为什么了吧!

  3、使用200元以下盒子的移动硬盘最好都不要插在机器上长期工作,移动硬盘是用来临时交换数据的,不是一个本地硬盘。
相比于笔记本内置的,移动硬盘里面的笔记本硬盘时刻都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下,应该尽量缩短工作时间。
正确的使用方法是使用本地硬盘下载资料等,然后copy到移动硬盘上,而不是挂在机器上整夜下载。
这个说法等于给在usb1.1接口copy海量数据宣判死刑,如果要大量copy数据赶紧加个usb2.0卡吧。

  4、不要给移动硬盘整理磁盘碎片,整理的方法就是把整个分区里面的数据都copy出来,再copy回去。

  5、移动硬盘认不出或者copy会断线如何解决?
  (1)不使用usb加长线,这种线的质量一般不太好,会使usb数据同步出错,使移动硬盘不能正常工作。不使用机箱上的前置usb接口,原因同前。尽量把移动硬盘插在原本的usb口上。
  (2)淘汰你的劣质usb硬盘盒,更换劣质的数据线为带屏蔽层的优质usb线(就是比较好的盒子带的线)。
  (3) usb接口兼容性不佳,非intel芯片组的主板有时候有usb兼容性差的问题,但是现在正在销售的主流芯片组里几乎只有nforce2了,传说新的 bios和usb驱动改善了nforce2的usb兼容性,但是实践证明改善很有限。彻底解决这问题的方法只有购买一个pci的usb2.0卡,其他参见 6。

  6、如何解决供电不足的问题?(供电不足是5的一大原因)
  (1)购买比较好的usb移动硬盘盒。
  (2)购买4200转的笔记本硬盘做移动硬盘。不要买5400转的。不要相信硬盘上面标的电流值,那没有参考价值。实践证明 hitachi 的4200转诸型号比如 4k80 4k40 80GN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一般不买富士通或者东芝的,因为在大陆没有正式的渠道商。一般也不买st的,因为ST的硬盘一般都是5400的,尽管电流值标的是0.47A。
  (3)购买笔记本电脑时,考虑一下一下usb口的供电能力。已经证明usb接口供电能力太弱的是:三星Q20/ dell 300m/X300 ; sony V505 ; IBM R40之前的几乎所有R;toshiba P2000/2010 ....usb供电能力差,多见于日韩系轻薄机。我最赞赏的就是IBM X31的usb口,不管移动硬盘(哪怕是5400转的);外置combo一律通吃,其供电能力不亚于一般台机。 如果购买pci的usb2.0卡,要挑有4针辅助供电口的;如果购买笔记本用的pc卡usb2.0转接卡,要挑带一个变压器辅助供电的,好歹也要有带一个 ps2辅助供电线的。
  (4)移动硬盘盒子自身也有辅助供电线的,好盒子直接给一个变压器,差的盒子也有ps2或者usb的供电线,供电不足时当然要插上,即使usb口足够带动硬盘,如果不是短时间工作,建议也插上,usb接口的供电总是很勉强的。

  7、千万不要混用供电线!!
  某个盒子的线就只给某个盒子用,某张pc卡的供电线只能给那个型号的卡用。供电线的接口电压定义各有不同,乱插轻则烧盒子,重则烧硬盘。

  8、如何让移动硬盘跑得更快?
  copy大的文件肯定比细碎的小文件有效率,下面的的数据都是针对大文件copy的。
  (1)usb1.1 必须升级为usb2.0。 台机有pci的usb2.0卡, 笔记本有pc卡的usb2.0卡。买卡时不能贪便宜,100元以下的笔记本卡,50元以下的台机卡都不要买。
  (2)硬盘的型号要新一点,一般02年起生产的盘都有跑到15M/s+的能力。
  (3)usb接口:首先供电要足。控制芯片以NEC或者INTEL ICH4/5南桥带的为佳,其次ALI,最次VIA。不过这些芯片其实都有15M/S的能力,还要看pcb板的设计和做工。
  (4) 盒子要好。芯片的选择 ISD300 > ALI 5621> meson?(忘了型号)> GL811 =ALI (猥琐版,型号忘了,很小),NEC的桥接芯片很少用在硬盘盒子上,一般都是在光驱盒子里使用,NEC的也很不错,可以和ISD300相比。实际上GL811也有跑到18M/s的水平,和转接卡一个道理,速度更看pcb的设计与做工。卡和盒子,拣贵的买肯定没错的。
  (5)本地硬盘也要足够快。
  (6) usb1.1的速度是1M/s ,usb2.0的及格水平是10M/s, 如果不足10M/s, 那么在 笔记本硬盘, 盒子, 接口,本地硬盘之中至少有一个瓶颈。 我用ASUS intel 845PE主板,元古双接口盒子(ISD300),hitachi 80GN的硬盘,本地硬盘ST7200.7, 速度可以达到 22M/s, 同样平台用罄城GL811的盒子也达到了18M/s。 22M/s已经几乎是硬盘传输速度的极限了,似乎这个时候usb2.0的带宽还没有喂饱。 劣质usb卡甚至只能跑到4M/s足见差距。
  (7)太多细碎的小文件也可以用winrar打包后再copy。

  9、1394移动硬盘的专述:
  (1)供电:机器自带的6针1394口额定电流为1A,已经足够带动所有移动移动硬盘,甚至台机硬盘。 4针口不供电,必须给移动硬盘另外供电。 pc卡接出来的1394也不能供电,必须给pc卡或者移动硬盘工供电。
  (2)1394接口: 以TI双芯片为最佳;ricoh的也很不错,不过很少出现在零售的卡里, IBM X系列板载的常常是ricoh的,ALI的还可以, VIA的最差(一般台机主板板载都是这个),不过还是那句话,做工比芯片重要。
  (3)盒子:一般的移动硬盘的1394都是用oxford911 桥接的,没看到缩水的芯片。oxford922是一个更加优秀的IC,单芯片搞定usb2.0/1394双接口,现在已经有一些高档3.5寸硬盘盒使用, 2.5寸的盒子还没有看到。 PL-3507是台湾一家ic设计公司的产品,同样是单芯片双接口,性能待测,我刚看到产品。
  (4)实测:我的平台用了一个TI双芯片的PCI1394卡, 元古双接口盒子(oxfd911),80GN,速度也是22M/S。曾经测试过的顶峰速度也有24M/s。 而同样的盒子和硬盘在compaq X1000(板载VIA1394IC),速度是17-18M/s 。
  (5)1394的最大优点是CPU占有率低。

  10、妥善保护你的移动硬盘。
  切忌摔打,轻拿轻放; 注意温度,太热就停; 干燥防水,先删再拔。

关于里面疑问的回答:
  问:为什么不能给移动硬盘整理碎片呢?是整理碎片对硬盘不好吗?那笔记本是不是也要尽量少整理碎片呢?
  答:外置硬盘通过一个usb接口和主机连接,如果同时数据上行和下行,速度会很低,而整理磁盘碎片的过程就是就是数据的频繁上行下行,由于速度慢,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 还不如copy出来再copy 回去。1394也是一个道理。

  问:供电充足时分区数量和使用效果无关。
  答:分区的数量多了在接通时,卷标的弹出会很慢,与供电的问题倒是确实无关。

  问:对于现在常见的金属移动硬盘盒,它的工作温度比内置的可爽多了。内置硬盘出问题更麻烦,所以我都是直接下载到移动硬盘的分区中,然后在分类备份。
  答:移动硬盘里面的硬盘工作环境恶劣不仅仅指温度,还有恶劣的供电状况, 简陋电路接出来的ide接口。八:使用移动硬盘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二十九:让硬盘永远工作在最佳状态的小技巧
下面就分两大方面来介绍一下硬盘的优化设置技巧:

  一、BIOS的相关项优化
  BIOS对硬盘的效能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由于主板BIOS的问题导致无法识别超大容量的硬盘、Ultra ATA/66/100硬盘,那不是大大的浪费吗?

  1.Standard CMOS Setup
  这里主要是对硬盘的工作模式和类型进行优化,我们一般会看到下列几种常见的工作模式:NORMAL、LBA、LARGE以及AUTO。在这里,建议各位优先选择“AUTO”,既方便也安全。另外,在“TYPE”项中,最好能设置成“User”,这样可以节省系统检测硬盘参数的时间,加快启动速度。
  2.BIOS Features Setup
  建议“Boot Sequence”项设置为“C Only”,这样可以跳过对软驱的检测而直接从硬盘引导系统,既节约检测时间也可以避免软盘上的病毒侵入系统。
  “IDE HDD Block Mode”项是用来设置IDE设备块模式的扇区数,请设置为“Enabled”,这样可以使用块模式传递数据,提高访问硬盘的速度。

  二、硬盘的接口模式优化
  虽然硬盘的技术发展不像CPU频率提高那样迅速,但现在的主流硬盘已全部采用Ultra ATA/66/100接口技术,因此要想充分发挥硬盘的性能,打开Ultra ATA/66/100模式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媒体对在Windows 9x/Me下打开Ultra ATA66/100模式已介绍过很多,因此这里仅针对Windows 2000/XP作一些介绍:

1.Intel系列主板
  安装Intel芯片组驱动程序后,虽然系统能正确识别出硬盘控制器和硬盘型号,但此时硬盘的接口模式却会降一级使用,也即 Ultra ATA/100/66会降到Ultra ATA/66/33,必须再另行安装Intel Ultra ATA Storgae驱动程序,从 “Companion”窗口中可以看到更多的信息,Default Transfer Mode表示默认状态下的传输模式, Current Transfer Mode表示当前状态使用的传输模式。
  2.VIA系列主板
  令人奇怪的是,虽然Windows 2000/XP可以正确识别硬盘的型号,但安装了VIA四合一驱动程序包后,虽然系统能正确识别出硬盘控制器 “VIA BUS Master PCI IDE Controller”,但“Primmary IDE Controller (dual fifo)”和Secondary IDE Controller(dual fifo)”却仍使用着微软默认的驱动程序,而且此时 VIADMATool并不像在Windows 9x/Me下那样接管UDMA设备,因此如果硬盘是Ultra ATA/100/66的,就会降一级到 Ultra ATA/66/33,朋友们可以?*** WINFO32查看。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朋友们可以从驱动之家下载威盛发布的IDE Miniport Driver,安装后可以在“VIA Bus Master PCI IDE Utility”中清楚地看到硬盘当前所处的接口模式,而且还可以手动切换。

硬盘的正确使用与坏道修复
  盘使用久了,便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硬盘“坏道”是这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如果在保换保修期内,你可将硬盘拿到销售商出处更换,而过了三保期又该怎么办呢?下面是笔者维修维护硬盘的一些方法,希望能对你维修硬盘有所帮助。

  一、硬盘出现坏道的先兆
  硬盘坏道分为逻辑坏道和物理坏道两种,前者为软坏道,通常为软件操作或使用不当造成的,可用软件修复;后者为真正的物理性坏道,它表明你的硬盘磁道上产生了物理损伤,只能通过更改硬盘分区或扇区的使用情况来解决。出现下列情况也许你的硬盘有坏道了:
  首先,你在打开、运行或拷贝某个文件时硬盘出现操作速度变慢,且有可能长时间操作还不成功或表现为长时间死“啃”某一区域或同时出现硬盘读盘异响,或干脆Windows系统提示“无法读取或写入该文件”,这些都可表明你的硬盘某部分出现了坏道。
  其次,每次开机时,Scandisk磁盘程序自动运行,肯定表明你的硬盘上有需要修复的重要错误,比如坏道。你在运行该程序时如不能顺利通过,表明硬盘肯定有坏道。当然,扫描虽然也可通过,但出现红色的“B”标记,表明其也有坏道。
  第三,电脑启动时硬盘无法引导,用软盘或光盘启动后可看见硬盘盘符但无法对该区进行操作或操作有误或干脆就看不见盘符,都表明硬盘上可能出现了坏道。具体表现如开机自检过程中,屏幕提示“Hard disk drive failure” “Hard drive controller failure”或类似信息,则可以判断为硬盘驱动器或硬盘控制器硬件故障;读写硬盘时提示 “Sector not found”或“General error in reading drive C”等类似错误信息,则表明硬盘磁道出现了物理损伤。
  最后,电脑在正常运行中出现死机或“该文件损坏”等问题,也可能和硬盘坏道有关。

  二、硬盘坏道的维修
  Scandisk磁盘扫描程序是解决硬盘逻辑坏道最常用的工具,而我们常见的format命令不能对任何硬盘坏道起到修补作用,这点大家需明白。如果硬盘出现了坏道,我们可在Windows系统环境下,在“我的电脑”中选中要处理的硬盘盘符,选择其“属性”,在出现的“工具”按钮中选择“查错状态”,点击“开始检查”,再在“扫描类型”中选“全面检查”,并将“自动修复错误”打上“勾”,然后“开始”既可,它将对硬盘盘面做完全扫描处理,并且对可能出现的坏簇做自动修正。其次,在DOS状态下,硬盘有坏道,计算机在启动时一般会自动运行Scandisk进行扫描,并将坏簇以黑底红字的“B”(bad)标出。当然,如果系统在启动时不进行磁盘扫描或已不能进入Windows系统,我们也可用软盘或光盘启动盘启动电脑后,在相应的盘符下,如“A:”下运行 Scandisk *:(注:*为要扫描的硬盘盘符),回车后来对相应需要扫描修复的硬盘分区进行修理。
  其它的如诺顿工具箱中的NDD“磁盘医生”及Pctools等相关工具对硬盘进行扫描也是修复硬盘坏道的最常用的方法,其用法很简单,许多报刊上也有介绍,大家可找来试用一下。
  如果硬盘上出现了无法修复的坏簇或物理坏道,大家可用一些磁盘软件将这些坏道单独分为一个区并隐藏起来,这样可令你的硬盘延长使用寿命。
  方法一:如一块4.3G硬盘在2G处有严重的物理坏道,用format格式化进行不下去,Scandisk或NDD检测也通不过,但能正常分区。找来一款分区格式化软件Smart Fdisk,用启动盘启动电脑后,进入盘符A:,运行该软件的执行文件SFdisk.EXE;然后删掉(DEL)原有分区,算出坏道在硬盘上的所在位置。如本例中,先建立1990M的基本分区,快速格式化后并激活它,然后再把坏道处分出约50M的逻辑分区,再将所剩的硬盘空间作为一个逻辑区后用快速格式化功能将其快速格式化;最后再将那个约50M的坏道所在的区删除(DEL)掉就是了。然后重启,一个有严重物理坏道的硬盘就很快被修好了,以后磁头再也不会去读那些被删除了的坏道区了。
 方法二:用Windows系统自带的Fdisk分区。例如一块1G的硬盘,在格式化到10%时不能顺利通过,这时按Ctrl+Break强行终止,运行Fdisk建立一个90M的DOS分区为C盘,然后再建立一个20M逻辑盘D,再将余下的800余M建立一个逻辑盘E。退出Fdisk再运行 format E:,如果格到10%时又遇到阻碍,这时用Fdisk再建立一个88M的E盘、10M的F盘,余下的790M作为G盘。继续重复上面的操作,直到完成。然后,运行Fdisk将10M的D、F盘删除,这时余下的就是没有坏道的好盘了。
  方法三:同理,用PartitionMagic、DiskManager等磁盘软件也可完成这样的工作。如PartitionMagic分区软件,先用PartitionMagic4中的“check”命令或Windows中的磁盘扫描程序来扫描磁盘,算出坏簇在硬盘上的位置,然后在 Operations菜单下选择“Advanced/bad Sector Retest”;把坏簇所在硬盘分成多个区后,再把坏簇所在的分区隐藏,以免在Windows中误操作,这个功能是通过Hide Partition菜单项来实现的。这样也能保证有严重坏道的硬盘的正常使用,并免除系统频繁地去读写坏道从而扩展坏道的面积。
  系统显示“TRACK 0 BAD,DISK UNUSABLE”,意思为“零磁道损坏,硬盘无法使用”或用磁盘扫描程序扫描其它硬盘时其0扇区出现红色“B”。硬盘0扇区损坏,是大家比较头痛的故障,一般人往往将出现这样故障的硬盘作报废处理。其实合理运用一些磁盘软件,把报废的0扇区屏蔽掉,而用 1扇区取而代之就能起到起死回生的效果,这样的软件如Pctools9.0和NU8等。
  方法一:我们就先以Pctools9.0为例来作说明。一块2.1G硬盘出现上述故障,用盘启动电脑后,运行Pctools9.0目录下的 DE.EXE文件。接着选主菜单Select中的Drive,进去后在Drive type项选Physical,按空格选定,再按Tab键切换到 Drives项,选中hard disk,然后OK回车后回到主菜单。打开Select菜单,这时会出现Partition Table,选中进入后出现硬盘分区表信息。该硬盘有两个分区,找到C区,该分区是从硬盘的0柱面开始的,那么,将1分区的Beginning Cylinder的0改成1就可以了,保存后退出。重新启动电脑后按Del键进入COMS设置,运行“IDE AUTO DETECT”,可以看到CYLS由782变成781。保存退出后重新分区格式化该硬盘,使其起死回生。
  方法二:诺顿NU8.0也较好用。例如一块1.28G硬盘出现0磁道损坏故障,进入NU8工具包目录,运行其主程序NORTON.EXE,然后可先选 “补救盘”RESCUE选项对该硬盘的引导区、分区表等信息进行备份。接着选择“磁盘编辑器DISKEDIT”,成功运行后选“对象OBJECT”,选 “分区表”后可见本硬盘的参数如下:面SIDE为0-63,簇CYLINDER为0-255,扇区SECTOR为1-63,其主引导记录和分区表信息就应该在0面0柱1扇区。我们要做的事就是把其C盘的起始扇区从0面0柱1扇区改为0面1柱1扇区,移动光标手工修改即可。另外需要说的就是,改动数值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最后存盘后退出重启电脑,用format命令格式化硬盘即可正常使用了。需要特别留意的是,修好后的硬盘一定不要再用DOS下的Fdisk 等分区工具对其进行重新分区操作,以免其又改变硬盘的起始柱面。
  如果以上各招都不见效,那么就得使用主板自带的硬盘低格程序或硬盘厂家随盘赠送的低格程序如DM、Lformat等对硬盘全盘进行低级格式化处理了,它可对硬盘的一些坏道进行重新整理排除。
离线深水易寒

发帖
2098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0-02-27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8-03-28 09:18:11
三、如何正确使用才能减少坏道的发生

  上面说了那么多,都有点亡羊补牢之嫌,而正确使用好硬盘才是减少硬盘坏道发生、提高硬盘使用寿命的最好方法。
  1.硬盘在工作时不能突然关机
  当硬盘开始工作时,一般都处于高速旋转之中,如果我们中途突然关闭电源,可能会导致磁头与盘片猛烈磨擦而损坏硬盘,因此要避免突然关机。关机时一定要注意面板上的硬盘指示灯是否还在闪烁,只有在其指示灯停止闪烁、硬盘读写结束后方可关闭计算机的电源开关。

  2.防止灰尘进入
  灰尘对硬盘的损害是非常大的,这是因为在灰尘严重的环境下,硬盘很容易吸引空气中的灰尘颗粒,使其长期积累在硬盘的内部电路元器件上,会影响电子元器件的热量散发,使得电路元器件的温度上升,产生漏电或烧坏元件。另外灰尘也可能吸收水分,腐蚀硬盘内部的电子线路,造成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所以灰尘体积虽小,但对硬盘的危害不可低估。因此必须保持环境卫生,减少空气中的潮湿度和含尘量。切记:一般计算机用户不能自行拆开硬盘盖,否则空气中的灰尘进入硬盘内,在磁头进行读、写操作时划伤盘片或磁头。

  3.要防止温度过高
  温度对硬盘的寿命也是有影响的。硬盘工作时会产生一定热量,使用中存在散热问题。温度以20~25℃为宜,过高或过低都会使晶体振荡器的时钟主频发生改变。温度还会造成硬盘电路元器件失灵,磁介质也会因热胀效应而造成记录错误。温度过低,空气中的水分会被凝结在集成电路元器件上,造成短路;

  湿度过高时,电子元器件表面可能会吸附一层水膜,氧化、腐蚀电子线路,以致接触不良,甚至短路,还会使磁介质的磁力发生变化,造成数据的读写错误;湿度过低,容易积累大量的因机器转动而产生的静电荷,从而烧坏CMOS电路,吸附灰尘而损坏磁头、划伤磁盘片。机房内的湿度以45~65%为宜。注意使空气保持干燥或经常给系统加电,靠自身发热将机内水汽蒸发掉。另外,尽量不要使硬盘靠近强磁场,如音箱、喇叭、电机、电台、手机等,以免硬盘所记录的数据因磁化而损坏。

  4.要定期整理硬盘上的信息
  在硬盘中,频繁地建立、删除文件会产生许多碎片,碎片积累多了,日后在访问某个文件时,硬盘可能会花费很长的时间,不但访问效率下降,而且还有可能损坏磁道。为此,我们应该经常使用Windows 9x系统中的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对硬盘进行整理,整理完后最好再使用硬盘修复程序来修补那些有问题的磁道。

  5.要定期对硬盘进行杀毒
  现在的病毒攻击范围越来越广泛,而硬盘作为计算机的信息存储基地,通常是其攻击的首选目标。每年的4月26日令每位电脑使用者都心有余悸,笔者单位上的几只硬盘就惨遭过CIH的攻击。所以,为了保证硬盘的安全,我们应该注意利用最新的杀毒软件对病毒进行查杀,同时要注意对重要数据进行保护和经常性的备份。

  6.用手拿硬盘时要小心
  在日常的电脑维护工作中,用手拿硬盘是再频繁不过的事了。也许这最常见的事情,最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其实,用手拿硬盘还是有学问的,稍有不慎也会使硬盘“报废”的,因此我们在用手拿硬盘时一定要做到以下两点:
  ①要轻拿轻放,不要磕碰或者与其他坚硬物体相撞;
  ②不能用手随便地触摸硬盘背面的电路板。这是因为在气候干燥时,人体通常带有静电,在这种情况下用手触摸硬盘背面的电路板,则人体静电就可能伤害到硬盘上的电子元器件,导致硬盘无法正常运行。
  因此,我们在用手拿硬盘时应该抓住硬盘两侧,并避免与其背面的电路板直接接触。有些类型的硬盘会在其外部包上一层护膜,它除具备防震功能外,更把电路板保护其中,这样我们就可以不用担心什么静电了。

  7.尽量不要使用硬盘压缩技术
  我们以前在硬盘空间不大时,总是想方设法节省硬盘空间,例如常见的措施是通过Doublespace、Drvspace命令来压缩硬盘空间。但当压缩卷文件逐渐增大时,这种方法就有一个很明显的缺点,那就是硬盘的读写数据大大减慢了。随着硬盘技术的飞速发展,磁盘的容量也是节节攀高,目前市场上流行的硬盘空间都在20G左右,现在很难再出现以前那种硬盘空间不够用的情况了,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再使用硬盘压缩技术了。

  8.在工作中不能移动硬盘
  硬盘是一种高精设备,工作时磁头在盘片表面的浮动高度只有几微米。当硬盘处于读写状态时,一旦发生较大的震动,就可能造成磁头与盘片的撞击,导致损坏。所以不要搬动运行中的微机。在硬盘的安装、拆卸过程中应多加小心,硬盘移动、运输时严禁磕碰,最好用泡沫或海绵包装保护一下,尽量减少震动。

  9.使用塑料或橡皮来消除硬盘噪音
  在硬盘转速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如果硬盘被固定在金属托架上或者放置不当时,一旦接通电源,硬盘就有可能出现比较强烈的震动,时间一长,就有可能损坏硬盘的磁头或者划伤硬盘的磁道。为了消除噪音,我们可以利用硬盘上靠近四个角的安装螺钉孔,用弹力大、质地好的橡皮筋将硬盘悬吊在机箱内;如果硬盘是水平放置的,我们也可以利用弹性和尺寸适当的橡皮垫或橡皮柱垫在硬盘下面,以便达到减震的目的。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选用橡皮筋悬吊时,应选取质量好、弹力大且有丝线包裹的那种,最好选用服装上使用的有编织物包裹的橡皮筋,以免橡皮筋失效后发生意外。适度拉紧橡皮筋,并注意安装过程中不要使橡皮筋受伤。
离线深水易寒

发帖
2098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0-02-27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8-03-28 09:18:56
三十:详谈SCSI硬盘
SCSI概述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单纯的从英文直译过来叫做小型电脑系统接口,这是一种专门为小型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存储单元接口模式,它是在1979年由美国的施加特(Shugart)公司(希捷的前身)研发并制订,并于1986年获得ANSI(美国标准协会)承认。SCSI从发明到现在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历史,它的强大性能表现使得许多对性能要求非常严格的计算机系统采用。SCSI是一种特殊的总线结构,可以对计算机中的多个设备进行动态分工操作,对于系统同时要求的多个任务可以灵活机动的适当分配,动态完成。这个功能是IDE设备所望尘莫及的。也正是由于SCSI拥有这些出众的优点,使得SCSI能够在专业应用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在这么多年中,SCSI并没有停足不前,面对IDE设备的强大挑战,SCSI也在不停的向前发展。

  SCSI的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初,SCSI接口发展为SCSI-2,也就是我们常说的Fast SCSI,Fast SCSI是通过提高同步传输时的频率使数据传输速率从原有的5MB/s提高为10MB/s,在Fast SCSI之后又出现了可以支持16位并行数据传输的Wide SCSI(原来的SCSI和Fast SCSI标准均为8位并行数据传输),将数据传输率再提高为20MB/s。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原有的只支持8位并行数据传输的SCSI被称为Narrow SCSI。
  到了1995年,硬盘技术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面对日益强大的IDE设备,更为高速的SCSI接口SCSI-3诞生了。SCSI-3俗称Ultra SCSI(数据传输率20MB/s),当使用16位传输的Wide模式时,数据传输率更高达40MB/s。也就是这个时期,“高端、高速、高性能惟有SCSI”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式,大家渐渐的清楚认识到了SCSI的威力所在。
  时间转到了1997年,为了对抗IDE设备的强大新生力量Ultra ATA标准,不甘示弱的SCSI阵营也于1997年中推出了新的Ultra2 SCSI规格(Fast-40),目前已有多种SCSI硬盘支持Ultra 2 SCSI。不过,采用LVD(Low Voltage Differential,低压差动)传输的Ultra2 SCSI难以与原有的低速设备兼容,因此现阶段个人用户主要接触到的还是Ultra(Wide)SCSI接口的设备。另外,在1998年9月,数据传输率高达160MB/s的Ultra160 SCSI(Wide模式下的Fast-80)规格已正式公布。可是最近,更为高速的Ultra320 SCSI(Wide模式下的Fast-160)出现了,新一代SCSI硬盘将对应这一最新的硬盘接口。

  SCSI的接口类型
  接口类型是指该SCSI硬盘与电脑主机之间的连接方式或类型。与IDE硬盘相比,SCSI硬盘接口标准更高、读写速度更快、数据缓存更大、电机转速更高、寻道时间更短、CPU占用率更低并且拥有自己独立的I/O Proccessor;所有这些特性都注定SCSI硬盘是硬盘中的速度之王。
  SCSI规范发展到今天,已经是第六代技术了,从刚创建时候的SCSI(8bit)、Wide SCSI(8bit)、Ultra Wide SCSI(8bit/16bit)、Ultra Wide SCSI 2(16bit)、Ultra 160 SCSI(16bit)到今天的Ultra 320 SCSI,速度从1.2MB/s到现在的320MB/s有了质的飞跃。目前的主流SCSI硬盘都采用了Ultra 320 SCSI接口,能提供320MB/s的接口传输速度。
  光纤通道作为SCSI的一种替代的连接标准的解决方案目前正在被开发和使用。毋庸置疑,光纤通道是三种接口中传输速度最高的,它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进行传输,其信号失真率小。由于其带宽大,在光纤的每个结点都可以达到100Mb/s,而且可以叠加到1Gb/S,之间不受任何干扰,传输速度高。同时,光纤通道提供了多种增强的连接技术,服务器系统可以通过光缆远程连接,最大可跨越10公里,每个光纤仲裁环路最多可连接126个设备。由于光纤不需要终结器,同时它支持网络设备的连接,所以它比SCSI电缆连接更容易,但其连接技术较难实现。同时由于光纤设备的代价较高,所以目前还没有光纤通道的硬盘,FC(光纤通道)RAID适合磁盘阵列柜连接,在阵列柜上将光纤通道和SCSI转换,而阵列柜中只需要用SCSI硬盘进行连接即可,从而可降低成本。

  SCSI VS IDE
  1、性能表现
  SCSI:性能表现出众,由于SCSI控制器上有一个相当于CPU功能的控制芯片,能够处理大部分工作(能够部分降低系统CPU占用率)。
  IDE: 整体性能表现一般,CPU占用率较SCSI明显高。
  由于市场定位问题,SCSI产品档次普遍较IDE产品为高,例如转速、缓存、数据传输率等。
 2、价格因素
  由于SCSI主要针对商业用户专业应用,外围设置比较复杂,所以SCSI一向是高价格的代名词。IDE产品价格比较低廉,主要针对桌面型电脑应用。
 3、易用性
  SCSI:由于产品的构造原因,SCSI硬盘的使用比较复杂,而且因为SCSI ID和总线终结器设置错误容易引起各种问题,问题的原因比较专业,一般用户难以解决。
  IDE:IDE设备仅有主、副设备之分,在同一数据线上只有两个设备,只要正确设置就不会出现问题,技术含量相对于SCSI低,一般用户可以自行解决故障问题。
  4、产品扩展功能
  SCSI:扩展能力极强, 一条通道上最多可以连接15个设备(控制卡本身占用一个设备空间,也就是剩下14个空间可以接SCSI设备),双通道就是30个。
在实际的应用中选择SCSI还是IDE,关键在于你的需求,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的电脑用户,你完全不用考虑SCSI设备。但是换句话说,如果你使用计算机来做视频捕捉、影像编辑、数据处理等要求大量磁盘数据输入/输出的工作,相信SCSI绝对是你的上上之选,采用SCSI设备意味着稳定、高速,在这种需求的情况下选用廉价却又相对低性能的IDE硬盘是得不偿失的。
 
 SCSI硬盘到底好在哪里:
  在接口速度方面: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小型机上的高速数据传输技术,现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PC服务器上,SCSI接口正在成为PC服务器的标准接口。
  而IDE接口则是普通PC的标准接口。早期IDE接口的数据传输率非常低,从PIO 0模式到UDMA33、UDMA66、UDMA100,直至最新的ATA/133标准,理论上的数据传输率只达到133MB/s。采用Ultra WIDE、Ultra 2 WIDE、Ultra 160/m标准的SCSI接口速度分别可以达到40MB/s、80MB/s、160MB/s,现在Ultra 320标准已经确定,数据传输率已经达到了320MB/s。

 在转速方面:
  硬盘转速是决定传输性能的一个关键因素。当主流IDE硬盘的转速在5400rpm时,SCSI硬盘的转速就已经达到7200rpm,而现在IDE硬盘转速提高到7200rpm时,SCSI硬盘的转速早已高达15000rpm了。高转速意味着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短,能够迅速找到需要的磁道和扇区,所以在转速上IDE硬盘已经同SCSI硬盘无法相提并论了。

  在缓存容量方面:
  缓存容量也是影响硬盘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SCSI硬盘一般都配置了容量相对较大(8MB甚至更多)的缓存,用来解决硬盘与内存之间的传输速度瓶颈问题。同时,SCSI硬盘采用了巨型磁阻磁头(GMR)技术,其读、写分别由不同的磁头来完成,大大提高了硬盘的速度。
  而IDE硬盘的缓存容量则比较小,一般为2MB,虽然现在也出现了8MB缓存的IDE硬盘,提高了一些IDE硬盘的性能,但是由于IDE硬盘的先天不足,所以其性能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

  在CPU占用率方面:
  比较SCSI硬盘和IDE硬盘的CPU占用率,可以发现SCSI硬盘具有相当的优势。SCSI硬盘可通过独立的、高速的SCSI卡来控制数据的读写操作,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能。
  而IDE硬盘没有专用的数据处理芯片来担当数据处理重任,所以对CPU的占用比较多,比如当保存一个比较大的Word文件时,您就会发现计算机停顿一下,这是因为CPU处理数据的结果。

  在多任务方面:
SCSI支持多任务,表现在它允许对一个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同时,另一设备对其进行数据查找,这在如网络服务器系统中非常重要得,因为它们经常需要同时处理许多并行请求,此时如果存储系统不支持多任务性,那存储系统都不知道该去响应谁的请求了。

  在扩展性方面:
  SCSI的扩展性要比IDE好得多。一般每个IDE系统可有两个IDE通道,总共连4个IDE设备,使用比较特殊技术的主板也只能最大支持8个设备。而SCSI接口可连接7~15个设备,比IDE要多很多。现在IDE只有硬盘和光驱两类设备,SCSI则多得多,比如扫描仪、打印机等。

  IDE的电缆长度大约为45cm,SCSI则可以达到1.5~12m,甚至更长,安装的自由度高了很多。由于SCSI设备的中断共享,即只由SCSI卡占用一个中断,连接在其上的设备由SCSI卡提供ID地址。因此使中断得到了扩展,解决了出现中断冲突的问题。

  在热插拔特性方面:
  SCSI硬盘支持热插拔的硬盘安装方式,可以在服务器不停机的情况下拔出或插入硬盘,操作系统可自动识别硬盘的改动。这种技术对于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服务器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SCSI硬盘都支持热插拔,只有符合热插拔标准的SCSI硬盘才可以实现热插拔。

  而没有这种特性的IDE硬盘则不同了,在不停机的情况下,谁敢把IDE硬盘拔出来再插进去?
  通过以上介绍,您现在知道服务器为什么要用SCSI硬盘了吧?不过,需要说明的是:SCSI硬盘的价格较贵,同样容量的SCSI硬盘价格会比IDE硬盘贵80%以上,所以SCSI硬盘主要应用于中、高端服务器和高档工作站。

SCSI参数表:
规格
通道宽度 传输速率 接口类型(外置)
scsi-1 8位 4mb/s 50针,分两排排列
scsi-2 8位 10~20mb/s 50针,分两排排列
wide scsi 16位或32位 10~20mb/s 68针,分两排排列
fast scsi 8位 10mb/s 68针,分两排排列
ultra scsi 8位 20mb/s 80针,分两排排列
scsi-3(ultra wide scsi) 16位 40mb/s 68针,分两排排列
ultra 2 scsi 8位 40mb/s 80针,分两排排列
wide ultra 2 scsi 16位 80mb/s 68针,分两排排列
ultra 160 scsi 16位 160mb/s 50针(ultra scsi)或者68针(lvd scsi)
ultra 320 scsi - 320mb/s -
离线深水易寒

发帖
2098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0-02-27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8-03-28 09:19:18
三十一:主流服务器硬盘技术介绍


不可否认,这两年硬盘技术发展非常快,硬盘的性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从让整机的系统性能得到一定改善。硬盘低下的性能还是拉低了整体性能,瓶颈还是没有得到突破,要提升硬盘的性能,只能从如下的一些方面着手。
  1.采用先进的制造工艺,提高磁头的信噪比,提高单碟容量,增加硬盘整体容量。
  2.采用新技术,提高主轴电机转速,从而减小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加快硬盘数据传输速度。
  3.采用更先进的硬盘附加技术,以使硬盘的工作稳定性及数据完整性与安全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延长硬盘使用寿命。
  这里面读写磁头的作用最大,无论增加硬盘容量还是提升数据传输速率,都离不开磁头技术的发展,数据的读写都是通过磁头来完成的。早期的磁头属于磁电感应式,读写都是同一个磁头,读写合一的磁头设计上比较简单,成本较低。但是由于读、写操作的不同,这种二合一磁头就必须要同时兼顾到读/写两种特性,对磁盘的信号读取或者写入的时候有较大的偏差,而且盘片上磁道很密集的时候,它就没有办法进行操作,导致单碟容量上不去。根据这个原因,后面的磁头技术发展开始将读写磁头进行分离,这样就有两个磁头,一个负责读取,一个负责写入。MR(磁阻磁头技术)磁头就是采用这种分离式的磁头结构:写入磁头仍采用磁感应磁头,而MR磁头则作为读取磁头磁阻,这样便可以得到更好的读/写性能,而且对磁道的磁信号感应很敏锐,磁道间距离可以很小,增加磁道数量,这样单碟容量上得到突破。不过随着单碟容量的不断增加,终于到了MR磁头的读取极限,于是GMR(巨磁阻磁头技术)磁头诞生了,近两年的硬盘磁头几乎全部采用GMR,GMR磁头技术是在MR的基础上开发的,它比MR具有更高的灵敏性。今后的发展只能说GMR随着纳米技术的开放,它的应用会更上一层楼,目前在研究的纳米磁记录材料粒径为16nm的超微铁粉的矫顽力(HC)比块状铁的HC高1000倍,如果用(2~3)nm尺寸的γ Fe2O3作存储器,将比现有的磁介质的存储器密度提高1万倍,而且可以获得更高的HC,更高的信噪比(后面测试中会有介绍)。而纳米巨磁阻(GMR)材料它与高温超导类似,利用GMR可使计算机磁盘存储能力提高30倍,即可使每平方英寸计算机磁盘信息存储能力增加到100亿位,GMR技术前途是光明的。

目前主流的硬盘技术
1、RAID(Redunde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磁盘阵列技术
  RAID实际上可以理解成一种使用磁盘驱动器的方法,它将一组磁盘驱动器用某种逻辑方式联系起来,作为逻辑上的一个磁盘驱动器来使用。这种技术的优点是成本低、功耗小、传输速率高,可以提供容错功能、安全性更高,以及比起传统的大直径磁盘驱动器来,在同样的容量下,价格要低许多。
2、PRML(Partial Response Maximum Likelyhood,部分响应完全匹配)读取通道技术
  PRML技术简单的讲就是将硬盘数据读取电路分成两段“操作流水线”,流水线第一段将磁头读取的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只选取部分“标准”信号移交第二段继续处理,第二段将所接收的信号与PRML芯片预置信号模型进行对比,然后选取差异最小的信号进行组合后输出以完成数据的读取过程。PRML技术可以降低硬盘读取数据的错误率,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磁盘数据密集度。PRML技术的普通采用,使硬盘的容量、速度、可靠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S.M.A.R.T.(Self-Monitoring,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技术
  由于硬盘的容量越来越大,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硬盘厂商都在努力寻求一种硬盘安全监测机制,S.M.A.R.T.技术便应运而生。S.M.A.R.T.即“自我监测、分析及报告技术”。它可以监控磁头、磁盘、电机、电路等部件,由硬盘的监测电路和主机上的监测软件对被监对象的运行情况与历史记录和预设的安全值进行分析、比较,一旦出现安全值范围以外的情况,它就会自动向用户发出警告。而更先进的技术还可以自动降低硬盘的运行速度,把重要数据文件转存到其它安全扇区,通过S.M.A.R.T.技术可以对硬盘潜在故障进行有效预测,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4、ATA/100技术
  对于IDE市场,世纪末可以说是Ultra ATA/66的天下,它支持最大的硬盘外部数据传输率为66.7MB/s。到了2000年昆腾公司联合英特尔等芯片组巨头共同推出了ATA/100标准,在理论上它支持的最大硬盘外部数据传输率为100MB/s,同时在处理器厂商、芯片组厂商、主板厂商及硬盘厂商的努力下,ATA/100成了硬盘新技术的主角。但是硬盘的内部传输率就是影响硬盘性能大幅提高的瓶颈所在,尽管硬盘的内部传输率也正在不断的提高,可目前最高也只能达到45MB/S,这就影响了硬盘整体速度的发挥。
  需要指出的是,ATA/100虽然需要相应主板的支持,还使用了单独的80芯接口线缆,但是它可以完全向下兼容,能在ATA/33、ATA/66等不同模式下使用。而且接口同样包含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正)特性,这能增加传输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同时它能检测到数据传送中的错误。
5、数据保护与震动保护技术
  硬盘非常怕震动,不管电源是否已经启动,只要硬盘受到了撞击或震动,或多或少总有数据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如果处于运转状态的硬盘受到震动或撞击,所造成的伤害会更大。在这方面,原昆腾公司(已被迈拓公司并购)的DPS(Data Protection System,数据保护系统)与SPS(Shock Protection System)技术、西部数据公司的Data SafeGuard(数据卫士)技术、IBM公司的DFT(Disk Fitness Test)、迈拓公司的MaxSafe与ShockBlock以及希捷公司的SeaShield技术使得硬盘可以承受较高g数的冲击,这种技术可以把硬盘因冲击而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的程度,能够对硬盘中的数据有一个很好的保障,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完整性与可靠性。
6、厂商独特技术
  为了增强自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很多厂商在自己的硬盘中增加了独特的技术来提升硬盘的质量:
  (1)西部数据公司的数据卫士(Data Lifeguard)技术
  西部数据的硬盘里多了一个“Data Lifeguard”技术,它实际上运用了S.M.A.R.T.技术。简单地说,Disk Lifeguard在硬盘持续开机八小时后,硬盘本身就自动地扫描侦测硬盘内部,如果遇到可能快要产生坏磁区的部分时,就赶快把些磁区上的数据转移到状况良好的磁区上面,并且做好数据在硬盘上所需的连接。独特之处在于Data Lifeguard的所有工作都是硬盘本身就可以启动和执行的,不需要主板或其它工具程序配合,所以用户不需要安装额外的工具软件,只要硬盘的电源开着,每隔八个小时Data Lifeguard就会做一次扫描、分析与修复的动作。并且Data Lifeguard会在硬盘处于Idle(硬盘15秒钟没有任何动作)状态下才会工作,一旦Data Lifeguard准备开始扫描、分析与修复的动作时,如果硬盘还有其他的工作需要完成时,Data Lifeguard就会往后延长15分钟再开始工作,所以外面不必担心这个功能会影响到硬盘的工作效率。
  (2)原昆腾公司的DPS技术
  DPS(Data Protection Sydtem)是原昆腾公司提出的另一项新技术,它可以让用户确定自己的硬盘是否真正发生了问题。如果你觉得硬盘有些奇怪的表现,比如不正常的声音、速度突然变慢的时候,就可以用软盘开机并运行DPS程序,让它帮你测试一下硬盘有没有问题。这时它会检查硬盘的S.M.A.R.T.数据缓冲区,以及其它基本的随机检查测试,而最重要的是所有的测试绝对不影响到硬盘里面所储存的数据。有了这个工具,我们就可以判定硬盘是否真的需要送去修理了。
  (3)迈拓公司的MaxSafe和ShockBlock技术
  MaxSafe是迈拓公司的独特技术之一,该技术提供了ECC错误修正码(Error Correction Code)功能。所谓的ECC是指以一种复杂的编码算法,当传输一个数据时,额外采用几个位元来当成错误修正的判别码,一旦数据在传输的过程当中出现了错误,就可以通过一个错误修正码来修复不正确的数据,确保数据的正确性。
  ShockBlock是迈拓新一代硬盘所采用的另一项新技术,它强化了连接读写磁头的钢板的刚性,并且读写磁头比原来的读写磁头轻40%,这两种新设计的目的就是在于尽量降低读写磁头弹离碟片的可能性,如果读写磁头没有弹离碟片,就不会有碟片被读写磁头敲击而产生屑片的情况发生,从而延长了硬盘的使用寿命。
(4)IBM公司的Predictive Failure Analysis (PFA)
最后谈谈我们自己的预测故障分析技术Predictive Failure Analysis (PFA),PFV技术对于保护用户的数据具有独到的优势和帮助。可靠性预测技术的产生起因于人们普遍意识到保护硬盘上存储的关键性信息的重要性。由于对系统存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多磁盘阵列系统也开始出现,因此该行业的领导者们意识到建立一个早期预警系统至关重要,这样才能保证在故障即将发生之前,有足够的时间备份数据。IBM公司的预测故障分析(PFA)技术,对包括磁头飞行高度在内的几个属性进行测量,以此来预测故障,一旦硬盘探测到某一属性如飞行高度已退化,就会向主机发出一条有可能发生故障的通知。收到通知后,用户就可采取措施保护数据。

[ 本帖最后由 深水易寒 于 2008-3-28 09:20 编辑 ]
离线深水易寒

发帖
2098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0-02-27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8-03-28 09:19:47
三十二:高性能服务器硬盘选购技巧
了满足网络应用不断增长的性能需要,我们通常增加新服务器个数,分担业务,提高系统工作性能,即横向扩展。其实也可以通过提高现有服务器的配置来提高服务器的整体性能,即纵向扩展——因为服务器部件的选配对服务器的性能至关重要。而直接存储数据的硬盘更是影响服务器服务性能的重要一环。

  提高服务器性能的方法就是寻找制约服务器性能的瓶颈在哪。不同应用可能存在的瓶颈是不同的,有的要重点考虑处理器、内存,有的要重点考虑硬盘或网络的I/O吞吐能力;那么,在哪些应用环境下需要重点考虑服务器硬盘瓶颈呢?

  通讯服务器(messaging/E-mail/VOD):快速的I/O是这类应用的关键,硬盘的I/O吞吐能力是主要瓶颈;

  数据仓库(联机事务处理/数据挖掘):大型商业数据存储、编目、索引、数据分析,高速商业计算等,需要具有良好的网络和硬盘I/O吞吐能力;

  数据库(ERP/OLTP等):服务器运行数据库,需要具有强大的CPU处理能力,大的内存容量来缓存数据,同时需要有很好的I/O吞吐性能;

  其他应用:应用集中在数据查询和网络交流中,需要频繁读写硬盘,这时硬盘的性能将直接影响服务器整体的性能。

  影响硬盘的因素

  谈到硬盘的指标参数,首先就应提到硬盘的接口标准。当今主流硬盘的接口界面有两种:EIDE和SCSI,当然此外还有IEEE 1394接口、USB接口和FC-AL(FibreChannel-Arbitrated Loop)光纤通道接口的产品,但是很少见。现在几乎所有的微机普遍采用基于Ultra DMA/33/66/100标准的IDE接口的硬盘,它的优势在于能提供较低价格,普及率很高。

  同时,也有部分低端服务器采用了IDE硬盘,目前,几乎所有服务器主板都集成了IDE控制器,但在中高端服务器中还只是普遍用来连接低速外设IDE光驱,而硬盘一般采用SCSI接口标准,如浪潮英信服务器就普遍采用了Ultra160 SCSI硬盘,提供更高的硬盘吞吐能力。SCSI接口硬盘有着极低的CPU占用率、支持更多的设备和在多任务下工作的优势明显等优点,更适合于服务器应用的需求,当然SCSI硬盘价格要高得多。

  然而,硬盘的数据传输系统之瓶颈不在于PCI总线或是接口速率上,而在硬盘本身,这是由硬盘机械部分与结构设计等诸多因素造成的。

  衡量硬盘的指标
  衡量硬盘性能的指标主要包括:

  主轴转速

  主轴转速是一个在硬盘的所有指标中除了容量之外,最应该引人注目的性能参数,也是决定硬盘内部传输速度和持续传输速度的第一决定因素。如今硬盘的转速多为5400rpm、7200rpm、10000rpm和15000rpm。从目前的情况来看,10000rpm的SCSI硬盘具有性价比高的优势,是目前硬盘的主流,而7200rpm及其以下级别的硬盘在逐步淡出硬盘市场。

  内部传输率

  内部传输率的高低才是评价一个硬盘整体性能的决定性因素。硬盘数据传输率分为内外部传输率;通常称外部传输率也为突发数据传输率(Burstdata Transfer Rate)或接口传输率,指从硬盘的缓存中向外输出数据的速度,目前采用Ultra 160 SCSI技术的外部传输率已经达到了160MB/s;内部传输率也称最大或最小持续传输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是指硬盘在盘片上读写数据的速度,现在的主流硬盘大多在30MB/s到60MB/s之间。由于硬盘的内部传输率要小于外部传输率,所以只有内部传输率才可以作为衡量硬盘性能的真正标准。

  单碟容量

  除了对于容量增长的贡献之外,单碟容量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提升硬盘的数据传输速度。单碟容量的提高得益于磁道数的增加和磁道内线性磁密度的增加。磁道数的增加对于减少磁头的寻道时间大有好处,因为磁片的半径是固定的,磁道数的增加意味着磁道间距离的缩短,而磁头从一个磁道转移到另一个磁道所需的就位时间就会缩短。这将有助于随机数据传输速度的提高。而磁道内线性磁密度的增长则和硬盘的持续数据传输速度有着直接的联系。磁道内线性密度的增加使得每个磁道内可以存储更多的数据,从而在碟片的每个圆周运动中有更多的数据被从磁头读至硬盘的缓冲区里。

  平均寻道时间

  平均寻道时间是指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磁道需要的时间,这是衡量硬盘机械性能的重要指标,一般在3ms~13ms之间,建议平均寻道时间大于8ms的SCSI硬盘不要考虑。平均寻道时间和平均潜伏时间(完全由转速决定)一起决定了硬盘磁头找到数据所在的簇的时间。该时间直接影响着硬盘的随机数据传输速度。

  缓存

  提高硬盘高速缓存的容量也是一条提高硬盘整体性能的捷径。因为硬盘的内部数据传输速度和外部传输速度不同。因此需要缓存来做一个速度适配器。缓存的大小对于硬盘的持续数据传输速度有着极大的影响。它的容量有512KB、2MB、4MB,甚至8MB或16MB,对于视频捕捉、影像编辑等要求大量磁盘输入/输出的工作,大的硬盘缓存是非常理想的选择。

  选好服务器硬盘

  知道了服务器硬盘的性能指标,下一步自然要依此选择出适合具体应用的服务器硬盘,以提高系统的工作性能。

  选用高性能硬盘

  由于SCSI具有CPU占用率低,多任务并发操作效率高,连接设备多,连接距离长等优点,对于大多数的服务器应用,建议采用SCSI硬盘,并采用最新的Ultra160 SCSI控制器;对于低端的小型服务器应用,可以采用最新的IDE硬盘和控制器。确定了硬盘的接口和类型后,就要重点考察上面提到的影响硬盘性能的技术指标,根据转速、单碟容量、平均寻道时间、缓存等因素,并结合资金预算,选定性价比最合适的硬盘方案。

  RAID技术

  冗余磁盘阵列RAID系统提供了比通常的磁盘存储更高的性能指标、数据完整性和数据可用性,尤其是在当今面临的硬盘I/O总是滞后于CPU性能的瓶颈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RAID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地弥补这个缺口。

  依据磁盘阵列数据不同的校验方式, RAID技术分为不同的等级(RAID Levels),各有不同的技术特点,读者可以参考有关手册进行选用。

  为了更好地提高硬盘的I/O性能,推荐采用RAID技术,根据应用的特点,把被频繁访问读写的硬盘做成RAID0或RAID1、RAID5;目前,在低端服务器可采用IDE RAID,如浪潮英信NP200;而在中高端服务器,建议采用SCSI RAID控制器,并注意RAID控制器有关技术指标,如CPU类型、通道类型和数目、缓存数量、有无电池后备等;需要注意的是:主板集成的RAID控制器由于本身没有硬盘控制器,而占用了主板上的SCSI硬盘控制器,需要耗费更多的主处理器时间,会使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受到影响。

  热拔插技术

  除了从性能指标上评价硬盘,还要考虑到硬盘的故障率、平均无故障运行情况和易维护性。在具体的应用中,首先应选用寿命长、故障率低的硬盘,可降低故障出现的几率和次数,这牵扯到硬盘的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和数据保护技术,MTBF值越大越好,如浪潮英信服务器采用的硬盘的MTBF值一般超过120万小时,而硬盘所共有的S.M.A.R.T.(自监测、分析、报告技术)以及类似技术,如seagate和IBM的DST(驱动器自我检测)和DFT(驱动器健康检测),对于保存在硬盘中数据的安全性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一旦硬盘损坏,应考虑如何保证数据不丢失,并且减少服务器的宕机时间。 RAID技术可以用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通过硬盘的热拔插技术可以保证在更换或维修硬盘的同时,服务器仍然能正常运行可用。目前热拔插技术在中高档服务器中非常普遍,一直也被作为服务器档次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在服务器中采用的热拔插技术的部件有硬盘、电源、风扇、PCI插槽等,而SCSI硬盘也有专门支持热拔插技术的SCA2接口(80-pin),与SCSI背板配合使用,就可以轻松实现硬盘的热拔插。
离线深水易寒

发帖
2098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0-02-27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8-03-28 09:20:40
中高端服务器普遍采用的就是SCSI硬盘了,SCSI硬盘最直观的优点就是快速、稳定,与PATA和SATA相比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不过既然是企业级产品,那么价格自然也便宜不了,从而把相当一部分用户拒之门外。

虽然随着技术的进步,高端市场上开始出现更高转速的SATA硬盘,不过从百万小时无故障运行性能方面讲,SCSI还是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对企业级应用来说,SCSI硬盘仍然是最合适的选择。

  什么是SCSI硬盘?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是一种专门为小型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存储单元接口模式,可以对计算机中的多个设备进行动态分工操作,对于系统同时要求的多个任务可以灵活机动的适当分配,动态完成。

  SCSI规范发展到今天,已经是第六代技术了,从刚创建时候的SCSI(8bit)、Wide SCSI(8bit)、Ultra Wide SCSI(8bit/16bit)、Ultra Wide SCSI 2(16bit)、Ultra 160 SCSI(16bit)到今天的Ultra 320 SCSI,速度从1.2MB/s到现在的320MB/s有了质的飞跃。目前的主流SCSI硬盘都采用了Ultra 320 SCSI接口,能提供320MB/s的接口传输速度。

  SCSI硬盘的优点:

  1.SCSI可支持多个设备,如ultra 320的单通道可以接15个硬盘,双通道可接30个SCSI设备。也就是说,所有的设备只需占用一个irq(中断请求)。

  2.SCSI还允许在对一个设备传输数据的同时,另一个设备对其进行数据查找,这就可以在多任务操作系统如linux、Windows NT中获得更高的性能。

  3.SCSI设备的CPU占用率极低,确实在多任务系统中占有着明显的优势。由于SCSI卡本身带有处理器,可处理一切SCSI设备的 数据,在工作时主机CPU只要向SCSI卡发出工作指令,SCSI卡就会自己进行工作,工作结束后返回工作结果给CPU。

  4.SCSI设备还具有智能化,SCSI卡自己可对CPU指令进行排队,这样就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多任务时硬盘会在当前磁头位置,将邻近的任务先完成,再逐一进行处理。

  SCSI硬盘接口方式:

  目前SCSI主流的接口方式有两种,68针和80针(早期还有50针接口)。两者之间主要是市场定位不同,68针针对一般用户,80针则支持热插拔功能,面向更高级的磁盘应用。两者在单盘性能上没有区别。支持热拔插技术的 叫SCA2接口(80-pin),与SCSI背板配合使用,就可以轻松实现硬盘的热拔插,目前在工作组和部门级服务器中,热插拔功能几乎是必备的。

  另外,在高端的服务器/工作站硬盘中,还会采用光纤通道作为SCSI硬盘接口。光纤通道是高性能的连接标准,用于服务器、海量存储子网络、外设间通过集线器、交换机和点对点连接进行双向、串行数据通讯。对于需要有效地在服务器和存储介质之间传输大量资料而言,光纤通道提供远程连接和高速带宽。它是适于存储局域网、集群计算机和其它资料密集计算设施的理想技术。其接口传输速度分为1GB和2GB等等。

  现在服务器上主流的SCSI硬盘有73GB和146GB两种,都是万转产品,更高端的还有1万5千转的SCSI硬盘,性能更高,不过价格也更贵。

三十七:SCSI RAID与IDE RAID性能对比说明
IDE RAID 如今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 这主要归功于它的整体价格要比SCSI配置低的多。有一点我们不可否认,在当今的技术中, IDE RAID阵列对许多商业应用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但是它的价格却要比远远低于SCSI。

  SCSI RAID在性能上有绝对突出的优势,当然售价也高。因此到底使用那种磁盘阵列技术,主要由以下三个因素来决定:可靠性,性能以及费用。

  通常而言, 如果你减少RAID的投资,那么这也潜在的降低了RAID的可靠性和性能。如果费用对于你来说是 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那么IDE RAID应该是你最佳的解决方案。一旦你决定使用RAID阵列解决方案,那么在购买设备之前,你必须经过慎重的考虑。

  目前大部分的PC机使用IDE磁盘驱动器,因为IDE售价便宜,而且 能够在PC机上很好的工作。然而对于RAID磁盘阵列来说,它主要用于对提供的信息进行保护, 并且能够告诉对磁盘进行数据读写,因此它常常使用在工作站或者服务器上,PC机上很少使用 RAID阵列技术。

  所以到底 采用那种RAID阵列设备,你必须对使用的环境和应用需求进行认真仔细的考虑。以下的例子应该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如果所有的交通工具都可以把你从A地带到B地,其中一些交通工具提供更快的速度,而另一些更 可靠的安全性。如果AB两地相距100公里,那么你决不会因为自行车售价便宜,而每天花费十 几小时穿梭于两地之间;同样,如果AB两地只有不到1公里,你也绝对不会因为富有,而使用喷气飞机,每天花费大量的起飞,降落的时间。

  IDE RAID和SCSI RAID就是上述两种不同的交通工具,IDE比SCSI便宜,而SCSI比IDE能够更好的保护数据,你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可靠性

  众所周知,每一个磁盘驱动器都可以 连续工作1百万个小时而不出错。其中连续工作的1百万小时就是我们说得MTBF(平均错误时间 ),它是用来衡量磁盘性能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对于相同类型的磁盘驱动器(例如都是IDE或者 都SCSI),我们可以完全用MTBF来衡量它们之间的性能优劣。

  但是IDE和SCSI并不是同一规格的磁盘驱动器,MTBF的可比 性就不一定可靠。通常我们也可以使用平均工作时间和访问比率来衡量磁盘驱动器的性能。对 于IDE磁盘,一般每天平均工作11小时,平均每天有132分钟的读写时间;而SCSI磁盘可以连续 24小时工作,并且平均每天有432分钟的读写时间。

  上述的数据清楚的告诉我们SCSI的可靠性要比IDE高的多。对于 RAID磁盘阵列来说,SCSI的可靠性也要高于IDE。
SCSIIDE
MTBF1,000,000小时800,000小时
每月工作时间732小时(24小时/天)333小时(11小时/天)
访问比率30%20%

  性能

  对于大型工作站和服务器应用而言,性能是除了安全性之外另一 个重要的考虑因素。磁盘性能好坏的评定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物理接口/协议和机械制动原理。

  物理接口/协议:

  嵌入智能:IDE和SCSI都有内 建的控制芯片。但是IDE内建的控制芯片只包括一些基本的操作功能,因为IDE驱动器主要针对 桌面PC,而桌面PC最大的特点就是通常只有单块CPU和单一品牌的内存,通常处于单用户环境 ,因此IDE 控制芯片可以加入部分处理指令,方便应用程序对磁盘的控制,但是大部分的磁盘 操作都需CPU配合处理。

  而 SCSI控制芯片除了一些基本的指令外,还包括一些复杂的指令集。因为用于工作站和服务器的 SCSI,通常是处于一个多用户环境,处理器也有多个,因此SCSI大部分的操作都独立于CPU。

  SCSI驱动器独立于CPU的控制 ,可以对大量数据提供高速传输速率,并且不占用CPU的处理时间。这就意味着,如果是SCSI RAID磁盘阵列的话,对数据的接受,分卷和组装完全由SCSI磁盘控制器来完成,几乎无需CPU 处理;而IDE RAID的解决方案中,数据的接受,分卷和组装都有CPU来处理。 < /SPAN>

  命令队列:随着处理器时钟频率的提 高,CPU的处理能力要大大高于磁盘的处理能力。如果每个单位时间内,CPU都向磁盘发出一条 读写命令,那么有大量的命令不能及时处理。SCSI磁盘使用了“Tag 命令队列”技术,对于不 能及时处理的命令,都会进入“Tag命令队列”,等到磁盘空闲时再依次处理。队列最多可以容 纳256条指令;对于IDE磁盘而言,目前刚刚开始使用不成熟的“Tag命令队列”,每个队列最 大只能容纳32条指令。

  断 开/重接: SCSI 和 IDE磁盘驱动器都使用“并行“的系统总线,因此在系统中,每一个时刻, 只能有一个磁盘进行总线通讯。如果某个磁盘需要使用总线,那么就必须对总线发出请求;当 某个磁盘获得使用总线的权利后,那么其他磁盘就不能对总行进行访问直到原先的磁盘放弃对 总线的使用。为了提高SCSI磁盘的利用率,SCSI磁盘使用断开/重接技术,它的思想是由SCSI 控制器来对磁盘进行合理的控制。如果你想读取SCSI磁盘的某个数据区,那么当SCSI控制器收 到请求后,就会做出如下应答,一旦SCSI磁盘数据准备完毕,就会通知数据的请求者。

  缓存大小:一般IDE磁盘只有2MB 缓存,而SCSI磁盘至少有4MB或者8MB的缓存,这也是SCSI售价高于IDE的主要原因。

  总线带宽:SCSI拥有32位的通路 宽度,峰值传输速率为320MB/s;而IDE只有16位的通路宽度,100MB/s的峰值带宽。


IDESCSI
控制器板载集成控制器SCSI总线适配器
总线通路宽度16位8位,16位,32位
总线带宽3-100MB/s5-320MB/s
总线带宽发展趋势
2000年100 MB/s160 MB/s
2001年150 MB/s320 MB/s
2004年300 MB/s640 MB/s
2007年600 MB/s?
最大连接设备2个15个
同时处理命令数量32条256条

  机械制动原理

  为什么SCSI的转速通常要比IDE的磁盘快呢?因为无论是SCSI, 还是IDE,磁盘的最大转速主要受限于它的机械制造结构。制造结构主要决定了磁盘的Spindle RPM和磁头的寻道时间,Spindle RPM的速度越高,那么数据能够越快的在磁盘上进行读写操作 。最新的IDE转速为7200RPM,而SCSI的10K RPM和15K PRM已经出现了有一段时间。如果把这 些转速转换成数据传输速率的话,那么7200RPM的IDE磁盘的最大传输速率为444Mbits/s,而 SCSI却达到700Mbits/s,几乎是IDE的两倍速率。

  下图是不同磁盘之间的比较:
磁盘RPM容量平均读写时间传输速率缓存大小
IDEIBM 75GXP720075GB8.5ms444Mbit/s2MB
SCSIIBM 73LXZ1000073GB7.9ms690Mbit/s4MB
SCSISeagate 36LP

1500036GB3.6ms700Mbit/s8MB

  结论

如果你仔细读完本文的话,你应该了解了IDE和SCSI这两种技术 的主要差别。尽管在本文中,我们没有对价格进行过多的讨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因素 往往成为解决方案的主要评判依据。

尽管IDE的制造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但是无论在性能上还是 可靠性上,它和SCSI都有一定的差距。业界报道,最近生产出支持IDE热插拔的的PCB主板,但 是扪心自问,有多少用户敢冒着数据丢失的危险,而进行热插拔呢?

归根结底,IDE和SCSI本身就是定位在不同层次上的磁盘驱动器 。IDE主要针对桌面用户,而SCSI却是针对企业级的应用。随着技术的提升,IDE驱动器似乎想 通过价格和方便的RAID技术,来想跨过这个门槛的限制。但是从目前看来,有点勉为其难。虽 然价格要比SCSI RAID低30%,但是根据统计,没有多少大型企业愿意节约这30%的费用而使 用IDE RAID解决方案的。

对于IDE磁盘驱动器来说,IDE RAID技术本身并没有错,这也是IDE技 术成熟的表现,但是企业用户愿意这笔额外的费用获得更高的可靠性和性能。毕竟,所有的数据和信息才是是企业的生命的支柱。
离线深水易寒

发帖
2098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0-02-27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8-03-28 09:21:12
三十八:串口(SATA)硬盘如何使用GHOST
SATA硬盘的是否可以使用GHOST,在使用GHOST给系统做备份时,可能都碰到过这样的情况,用软盘或光盘启动进入系统后,当使用GHOST.EXE命令后系统黑屏,死机了。是GHOST不支持SATA设备吗?难道使用SATA硬盘后,我们就不能为系统做一个备份吗?答案是否,SATA硬盘同样可以用来克隆,但在操作上需要一点小技巧了。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何在一般情况下系统会死机。一般来讲支持SATA硬盘主板采用的都是I865PE(北桥)+ICH5R(南桥)的芯片组,但由于ICH5R南桥芯片本身的限制,在WIN9X,WINNT,DOS系统使用下,其中一组IDE通道会无法使用,这就是为何我们启动GHOST后,系统会停止响应,因为此时GHOST无法判断系统中到底那组IDE可用。知道原因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了。一般865的主板的BIOS里都提供了一个屏蔽一组IDE通道的选项,让系统还是只认到二组IDE通道,下面我按ASUS P4P800主板为例来详细说明一下操作方法:(以下方法均为光盘启动模式)

1、 一个SATA硬盘挂在SATA1接口,一个CDROM挂在PRIMARY IDE接口(设为主盘):
   a) 开机进入BIOS设定,在MAIN菜单中选中IDE Configuration
   b) 将Onboard IDE Operate Mode改为Compatible Mode
   c) 在[Enhanced Mode Support On]中选择[Primary P-ATA+S-ATA]
   d) 重启进入BIOS后,你会发现在MAIN菜单中只有4个IDE设备了,[Primary IDE MASTER]为[CDROM],[Primary IDE Slave]为[NONE],[Secondary IDE Master]为[IDE DISK](你的硬盘的型号),[[Secondary IDE Slave]为[NONE]
   e] 用光盘启动进入DOS后,运行GHOST就可以了

2、 一个SATA硬盘挂在SATA1接口,一个CDROM挂在SECONDARY IDE接口:
只要将上面第三步中的[Primary P-ATA+S-ATA]改为[Secondary P-ATA+S-ATA],就可以了,此时系统会将SATA1和SATA2设备当作[Primary IDE Master]和[Primary IDE Slave]。

3、 如果你使用了支持SATA的主板,但没有使用SATA设备时,有些主板BIOS还是默认打开了SATA通道的,此时要使用GHOST来备份系统也会导致黑屏,所以我们也需要在BIOS里面设置一下,来屏蔽掉SATA通道,还是在第一种情况下的第三步中,将[Primary P-ATA+S-ATA]改为[P-ATA Ports Only],此时系统将屏蔽掉SATA设备,你可以将它做为普通的没有SATA设备的主板使用了。
离线深水易寒

发帖
2098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0-02-27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8-03-28 09:21:40
三十九:并行与串行的争斗 网络磁盘存储技术
磁盘接口是磁盘与主机系统间的连接部件,不同的磁盘接口决定着连接速度,接口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程序运行快慢和系统性能好坏。磁盘接口技术主要有两种,即并行和串行,按照目前的情况分析,“串行”大有取代“并行”之势。
  我们接触到的磁盘接口技术有很多,在串行技术出现之前,从整体的角度上硬盘接口分为ATA、SCSI和光纤通道三种,ATA磁盘多用于个人产品中,也部分应用于服务器,SCSI硬盘则主要应用于服务器,而光纤通道只应用在高端服务器上,价格昂贵。

  ATA和SCSI分别定位于低端、高端应用领域,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并行,因为它们都按照并行的方式来传输数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并行技术的不足逐渐显现:尽管ATA和SCSI均是并行总线接口,但是它们之间却不兼容;ATA现有的传输速率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SCSI磁盘价格昂贵;传输数据和信号的总线是复用的,如果要提高传输的速率,那么传输的数据和信号往往会产生干扰,从而导致错误。
  于是串行技术应运而生,与并行技术不同,串行按照串行方式传输数据,它是一种完全崭新的总线架构。去年SATA(Serial ATA)磁盘开始大规模应用,为串行磁盘技术的革命运动拉开了序幕。同ATA和SCSI相对应的是SATA和SAS(Serial Attached SCSI)两种技术,它们克服了原先并行接口技术中的不足。串行技术提高了性能、降低了价格,还采用兼容的架构,在低端(SATA)和高端(SAS)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SATA磁盘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SAS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其标准虽在几年前就已确定,但是产品却迟迟没有面世。3月31日,迈拓公司推出SAS磁盘,串行技术正式吹响了向高端进军的号角。记者预言,在不久的将来,磁盘世界将是串行一统天下。
  现在,网络存储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NAS和SAN、FC和IP之争都是细节问题,关键是大家都明白将磁盘阵列等存储设备直接连到网络上可以提高利用率和效能。不过,对于磁盘阵列内部的状况,了解和关心的人就没有那么多了,但实际上,那些通常被我们当作“黑匣子”看待的钢筋铁骨,其“五脏六腑”的构造也直接影响着容量的利用率和性能的发挥。

  拓扑:从总线到星形

  近二十年来,与ATA相比,SCSI一直以高端的形象自居。然而,随着2003年Serial ATA(以下简称SATA)Ⅱ工作组先后公布属于SATA Ⅱ第二阶段的Port Multiplier(端口倍增器)和Port Selector(端口选择器)规范,并行SCSI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请注意,SCSI和并行SCSI不是一个概念,两者之间不应划等号,如果非要划一个标志的话,也应该是大于号。广义的SCSI是一大堆标准的集合,像并行SCSI接口(SCSI Parallel Interface,SPI)、光纤通道协议(Fibre Channel Protocal,FCP)和iSCSI(Internet SCSI)都包括在SCSI标准架构之中。由于最初的SCSI标准(SCSI-1和SCSI-2)确实只有并行这一种实现方式,所以不加前缀的提起SCSI通常是指并行SCSI、SATA与SAS接口。
  在串行接口大行其道的今天,并行接口的不是之处简直随便挑,譬如需要的信号线太多导致高频时信号同步困难,从而限制带宽和连接距离,换言之,就是发展空间有限。
  同样是受制于信号线过多,并行SCSI只能选择共享传输介质(线缆)的总线型拓扑结构。虽然宽(Wide,16位)SCSI理论上能够连接多达15个设备,但如果真这样做的话每个设备所能分配到的带宽将非常有限,而且总线的仲裁(避免低优先级的设备“饿死”)问题也会十分棘手。因此,实际应用中上一个16位SCSI通道(一条总线)连接的硬盘数量通常不超过4个,从而在性能和连接能力之间取得平衡。
  抛开连接器和软件协议都不兼容的表象,在功能上并行ATA可说是并行SCSI的子集——后者有的毛病前者都有,后者没有的缺点前者也有(精简所以不够完善)。线缆长度不超过半米、同一通道只能连接2个设备(且为独占式访问)、接口带宽达到133MBps就已十分勉强等都是并行ATA明显不及并行SCSI之处。
  正是由于并行ATA(Parallel ATA,以下简称PATA)更早地碰到了瓶颈,ATA率先开始了彻底放弃并行、转投串行怀抱的革命。2000年春季IDF上Intel公布了串行SATA接口的开发计划,并在2001年秋季IDF上联合APT、Dell、IBM、Seagate及Maxtor,正式发布了SATA 1.0规范。
  与连接器针脚多达40根的PATA相比,SATA仅有2对数据线(一对发送,一对接收,250mV LVD信号),加上3根地线也不过才7个接脚,连接器十分小巧,线缆也柔软易于弯曲,实现了每个设备独享全部带宽、没有总线仲裁/冲突开销的点对点连接。串行接口必备的LVDS(低电压差分信号)技术将连接距离提高了一倍,1米的长度完全能够满足PC机内存储的要求;每个端口可连接的设备数目虽然从2个减少为1个,但同样面积所能容纳的端口数量却成倍增加,何况PATA在实用中每端口连接的硬盘通常也只有1个;点对点连接构成相对先进的星形拓扑,可以显著改善并发操作能力。此外,SATA的带宽从150MBps(1.5Gbps,8b/10b编码)起步,后续将会提高到300MBps和600MBps。
  不过,SATA 1.0的先进架构只是全面超越了PATA,在并行SCSI面前却未必能占尽上风。就以连接大量设备的能力来说,一个并行SCSI端口上挂接4块硬盘很稀松平常,SATA达到同样的水准却要耗费4个主机端口。
  SATA的缔造者们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们在SATA Ⅱ中引入了Port Multiplier的概念。Port Multiplier的作用是把一个活动主机连接多路复用至多个设备连接,它采用4位(bit)宽度的PM端口字段,其中控制端口占用一个地址,因此最多能输出15个设备连接——与并行SCSI相当。Port Multiplier的上行端口只有1个,在带宽为150MBps的时候容易成为瓶颈,但如果上行端口支持300MBps的带宽,就与Ultra320 SCSI十分接近了。
  上述规划都很不错,可是第二端口怎么实现呢?通过将原本分离的SATA端口和电源插头相连,并将SAS第二端口设置在连接处的背侧(插座则是对侧,见图),就得到了SAS连接器。第二端口比这块跨接区域略宽,但也只有SATA端口(也即SAS第一端口)的2/3,因此其7个接脚及间距均明显变窄。与SAS插头的“铁板一块”相对应,SAS插座也“全线贯通”(SATA插座在SAS第二端口的位置有一突起),这样既可以保证SATA设备插入SAS插座,又能避免误将SAS设备插入SATA插座。



  换句话说,Port Multiplier本身就是星形拓扑架构的体现,对网络略知一二的朋友都明白它比总线拓扑架构更为优秀。遗憾的是,由于ATA的定位是“廉”(价)字当头,其软件(包括指令集)功能有限,Port Multiplier仅处于星形拓扑的初级阶段,只相当于一个SATA的Hub,而且还不是一个好的Hub——不允许级联。

  兼容:师夷长技以制夷

  看到SATA Ⅱ不断地扩充功能,不免让人感叹,2001年冬季Compaq、IBM、LSI Logic、Maxtor和Seagate未雨绸缪,宣布开发Serial Attached SCSI(串行连接SCSI,简称SAS)的确是明智之举。

  SAS吸纳了SATA的物理层(包括连接器、线缆)设计,增加了第二端口,同时还具备FC的某些特征。与SATA相比,SAS在物理架构上的增强主要包括:
  双端口 SAS的数据帧基于FCP(FC Protocol),并在外围设备端添加了第二端口支持,形成符合高可用性要求的双端口(dual port)——这一点也类似于FC。
  全双工 并行ATA和SCSI都是发送和接收共用一组数据线,因此发送和接收不能同时进行,即所谓的半双工。SATA数据线由两条传送方向相反的差分信号对(LVDS,共4根)组成,发送(Tx)和接收(Rx)各走一路,为全双工提供了物理上的可能。不过,由于ATA协议是半双工的,因此SATA在一对信号线上传送数据的同时只是用另一对信号线返回流控信息,仍然是半双工;SCSI协议则是支持全双工的,SAS通过将一路数据所需的流控信息与反向传送的数据混合在一起,从而能在同样的数据线上实现全双工。
  宽链接 物理链接是SAS中的一个基础概念,一条物理链接包括两对差分信号线(Tx和Rx,即一条SATA线缆),传输方向相反。两个SAS端口之间可以建立起由多个物理链接构成的wide link(宽链接),相应的端口也被称作wide port(宽端口),可以表示为N-wide link和N-wide port,N取值在1~4之间,代表物理链接的数量。SAS支持宽链接的主要出发点是获得成倍的带宽,而设备端双端口的设计则是为了提供冗余链路,增强可用性。
  带宽 或许是考虑到第一批SAS产品问世时SATA很可能已推出3.0Gbps的第二代规格,SAS 1.0/1.1采取了直接支持3.0Gbps并向下兼容1.5Gbps的策略。虽然某些初期原型产品的确运行在1.5Gbps,但都是在FPGA和现货供应PHY(物理层)芯片基础上开发的,目前采用完全集成3Gbps PHY芯片和ASIC设计的设备已经出现,并逐渐被业内接受。
  连接距离 为了提高连接距离,SAS发送和接收信号的电压范围都比SATA大为提高。在具体的连接距离指标上,最初宣称是10米,新的资料则是大于6米(外部线缆),似乎与信号速率从1.5Gbps提高到3.0Gbps有关。需要指出的是SAS规范里面并没有严格限定线缆长度,而是靠发送水平和接收敏感度来考察,制造商通过检测线缆特性来判定其所能达到的距离——高质量线缆可以连接得更远,当然成本也更高。
现在SAS线缆连接距离的要求已经提高到8米,通过3个扩展器(Expander)之后,SAS的连接距离能够超过32米,与Ultra160/320 SCSI的12米(15个设备)或25米(点对点)相比虽没有明显提高,但也足以应付机内存储设备连接和近距离DAS的要求了。


  上述规划都很不错,可是第二端口怎么实现呢?通过将原本分离的SATA端口和电源插头相连,并将SAS第二端口设置在连接处的背侧(插座则是对侧,见图),就得到了SAS连接器。第二端口比这块跨接区域略宽,但也只有SATA端口(也即SAS第一端口)的2/3,因此其7个接脚及间距均明显变窄。与SAS插头的“铁板一块”相对应,SAS插座也“全线贯通”(SATA插座在SAS第二端口的位置有一突起),这样既可以保证SATA设备插入SAS插座,又能避免误将SAS设备插入SATA插座。

  升华:交换和路由

  与SATA一样,SAS也可以让主机端口与设备端口点对点直接相连,但不同的是,后者从设计之初就引入了类似于Port Multiplier的中间设备,以达成大量设备连接能力并实现更为复杂的拓扑结构。

  这个中间设备叫做扩展器(Expander),不过与并行SCSI中的同名设备不是一个概念。如果把SATA的Port Multiplier比做Hub,那么SAS的扩展器就是交换机(Edge Expander,边沿扩展器)和路由器(Fanout Expander,扇出扩展器)。

  扩展器利用可多达128个的PHY(发送器和接收器各一、能够接受1个物理链接的最小单元,譬如1个4宽度端口即由4个PHY组成)连接主机/设备或其他扩展器,组成星形拓扑架构。SAS还引入了“域”的概念,扇出扩展器是SAS域的核心,一个SAS域只能有一个扇出扩展器,它可以随意连接边沿扩展器;一个边沿扩展器只能连接到一个扇出扩展器上,而在没有扇出扩展器的情况下最多仅允许两个边沿扩展器互连;在不超过数目上限的前提下,扩展器可以随意连接发起者/目标设备。也就是说,在一个SAS域中,任意两点(主机或设备)之间最多可以有3个扩展器。

  SAS制订初期的目标是每个扩展器可连接64个设备,一个SAS域最多4096个(64×64)设备;后来规范制订者们意识到没有必要把扩展器的端口数目限制在64个,于是便改为每个扩展器能够寻址128个PHY,整个SAS域形成一个物理连接数目可达16K(128×128=16384)的点对点交换式拓扑架构。

  扩展器强大的连接能力不仅是为设备数量服务的,它还可以用多达4个的物理链接组成宽链接来获得成倍的带宽。以4宽度内部串行附属连接器为例,SATA只能通过4根相互间没有逻辑联系的线缆获得4个独立的SATA链接,SAS却可以得到一个4宽度链接(在一个扩展器上)、两个2宽度链接(在两个扩展器上)、四个1宽度链接(在四个独立的扩展器或设备上),甚至还能够是一个3宽度链接和一个1宽度链接……性能与灵活度都远胜于SATA。

  不过,扩展器引入的复杂度也不尽是优点,譬如它将原本直接相连的两个设备分隔开就隐藏着潜在的风险。为此,SAS在链路层引入了速率匹配(rate matching)的概念,即在高速连接一侧(视需要)降低实际数据速率,维持扩展器吞吐量的平衡。这一功能对SAS主机控制器(3.0Gbps)通过扩展器连接SATA外围设备(1.5Gbps)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说到SAS主机控制器连接SATA外围设备,我们还得颇费些口舌。SAS支持3种协议,分别是串行SCSI协议(Serial SCSI Protocol,SSP),全双工,让SCSI运行在增强的SATA物理层上;串行ATA隧道协议(Serial ATA Tunneled Protocol,STP),为SATA增加多目标寻址和多发起者访问,以适应SAS环境的需要;串行管理协议(Serial Management Protocol,SMP),用于发现和管理扩展器。’

  扩展器把SATA的点对点连接扩展至SAS的多发起者/多目标,然而SATA协议仅支持单发起者/单目标,STP的任务就是让发起者能够通过扩展器访问SATA目标。STP在发起者与最远的、也就是连接SATA设备的扩展器端口(STP目标端口)之间建立起一条通路(隧道),传输标准的SATA 1.0帧,因此在SATA设备看来,自己连接的就是SATA主机适配器。如果发起者端口识别出与其直接相连的是一台SATA设备,则只使用SATA协议通信。

  那么SAS主机控制器端口怎么知道自己连接的是SATA设备还是SAS设备呢?这就要借助于带外(Out of band,OOB)信号来识别了。在连接初始化时,主机控制器端口送出OOB慢速脉冲信号,检测目标对COMSAS脉冲的响应情况——如果目标也返回COMSAS脉冲,就是SAS设备,反之即为SATA设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在SAS协议中发起者和目标是对等的,外围设备也可以主动送出COMSAS脉冲,向主机适配器表明自己的身份。以硬盘为例,能否生成COMSAS脉冲即是辨别SAS与SATA的依据。

  STP发起者端口经过OOB协商确认与自己相连的是SATA设备后即进入SATA模式,严格遵循SATA主机适配器的行为规范。STP并不关心SATA FIS(Frame Information Structure,帧信息结构)的内容,SATA命令排队可以在FIS中传输——前提当然是STP发起者端口和SATA设备必须支持命令排队功能。

  传输完成后由SAS主机适配器或扩展器决定是否用STP断开与SATA设备的连接,以后需要时再重新连接。整个过程中该SATA设备始终以为自己通过正常的流控机制直接连在某个SATA主机适配器上,实际情况却是SAS主机适配器进行了SATA“翻译”工作。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这个SAS主机适配器将与使用Miniport驱动程序的SATA主机适配器一样被归类为SCSI控制器。

  结语:融合促进分层存储

  由于单端口的带宽(3.0Gbps,甚至1.5Gbps)已经能够满足硬盘的要求,SAS硬盘增加第二端口并不是为了支持宽链接(2-wide),而是通过给它们赋予不同的SAS地址(World Wide Name,WWN),让双端口分属两个(冗余的)域以防系统出现单点故障,从而提高可用性。

  在SAS环境中,SATA设备同样有高可用性需求,即允许两个主机适配器连接到一台SATA硬盘上,避免主机适配器成为单点故障源。与SAS的双端口不同,在任何时刻都只能由一个主机适配器独享此SATA硬盘的控制权(由系统软件检测哪个主机适配器处于“活动”状态,即不是active-active的)。这种通路切换机制由两端口到单端口的适配器(也称Port Selector——端口选择器)实现,目前Port Selector 1.0规范已经公布。

在任何时刻只有一个端口处于活动状态,在切换端口之前硬盘的所有行为都必须停止(队列中无请求)。端口选择器的设计取决于子系统厂商,可以两边分别是SAS(双端口)和SATA连接器,也有可能把端口选择器放在背板上,或者干脆将其集成到硬盘上配合统一的背板连接器使用。此外,端口选择器还可以用于静态负载均衡。不过,这样一来也对该SATA硬盘的工作周期(7×24)和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SAS的整个架构,比同样以串行方式运行SCSI协议的FC-AL更为完善,有望引起高端硬盘接口一场革命。这里我们要着重指出的是SAS兼容SATA的重大意义。长期以来,高端的FC和并行SCSI接口与低端的PATA接口互不兼容,而随着近几年ILM(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概念的提出,企业级存储系统对参考数据应用的需求不断增长,PATA及其继承者SATA开始打入企业级存储市场,系统制造商希望能够通过混用高端磁盘和低端磁盘在单个存储设备内部实现分层存储,为应用提供更高的灵活性。这种混用最初是在磁盘柜级别的,即磁盘柜内部全都是一种接口的硬盘,外部统一为FC接口(如EMC CLARiiON),后来FATA(Fibre Attached Technology Adapted)的出现将混用级别推进到了单个磁盘,灵活度大为提高。
  然而,作为一种高端接口(FC)与低端盘体相结合的产物,FATA磁盘专为高低端磁盘混用而生,市场空间相对有限,成本和灵活性不会很理想。反观SAS与SATA的兼容,可谓自然而然,SATA在取代PATA之后一统低端市场,SATA硬盘随手可得,与SAS配合起来,相得益彰。
  
编看编想:谁的寿命更长?

  随着SAS磁盘的推出,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样,用户也就更关心哪种磁盘技术的寿命长的问题。当我们对各种磁盘技术进行比较时,用户首先关心的是它们的故障率,于是有观点认为,谁的故障率最低谁的寿命最长。然而,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由于SAS产品刚刚推出,其各种影响力还没有展现,但是,从SATA磁盘的应用来看,其获得成功的关键并不是更低的故障率,相反,其故障率甚至高于SCSI和光纤通道磁盘。记者认为,用户拥有RAID技术,拥有热插拔技术,它们的结合很大程度上补偿了磁盘肯定会发生的故障。另外,有些公司的特定技术(RAID 6以及类似技术)还做到了同时有两块磁盘发生故障而不丢失数据。
  就目前情况来看,还没有一种技术可以完全替代其他所以类型磁盘,但是在用户进行分层次存储选择磁盘时,用户的有些选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勿庸置疑,串行技术的优势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并且会发扬光大。
  IT经理应当了解所有这些问题,然后考虑价格、厂商因素以及其他许多问题。选择SATA或者SAS磁盘会更便宜吗?这取决于用户的需要。在大多数问题得到充分了解后,企业IT经理可以根据IT的经济性而不仅仅是技术,做出决定。
四十:大容量硬盘应用实战串串烧
硬盘越来越便宜了,尤其是大容量的硬盘,其性价比越来越突出,据笔者观察,目前250GB的硬盘单GB容量已经不足3元。面对比白菜还要便宜的硬盘,你是否心动了呢。没错,现在很多用户都在装机时选择了160GB以上的大容量硬盘,很多老用户也纷纷购买了大容量的硬盘来升级电脑存储系统。在升级大容量的硬盘当中,很多用户出现了诸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有些束手无策,那么接下来笔者就将电脑硬盘升级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向大家详细的做一下介绍。
离线深水易寒

发帖
2098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0-02-27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8-03-28 09:22:01
一、老生常谈—解决老主板上大容量问题
  关于老主板如何上大容量硬盘这个问题也许是很多老用户经常会提到的问题,由于受到主板芯片组的困绕,导致他们不敢轻意的去购买更大容量的硬盘来升级。主要问题是主板的芯片组能不能够正确识别大容量的硬盘。
  任何一个技术人员都不可能估计今后一段时间技术的发展状况,技术发展的迅速是人们所不能预料的。就是硬盘一样,在经历了2.1GB、3.2GB、8.4GB和32GB的容量限制以后,如今的LBA逻辑块寻址模式又让我们迎来了137GB容量限制。很多用户所购买的160GB的硬盘只能显示137GB的容量,其它剩余的容量根本无法显示,主板的BIOS成为硬盘容量扩充的又一次的阻碍物,给大容量硬盘用户带来了诸多的尴尬,因此用户在升级时要格外注意了。
 要想使用137GB以上的大容量硬盘,首先我们电脑的主板必须满足三个基本的硬件条件:一是主板的南桥芯片组(磁盘控制芯片)支持LBA 48位的寻址模式,二是主板的BIOS必须地。这二个条件是必须的,几乎没有任何的回旋余地,如果不能满足则就说明无法使用137GB的大容量硬盘。第三是操作系统的支持,这一点比较简单,在windows 2000和windows XP操作系统下均提供对大容量硬盘的支持。
  支持LBA 48位寻址模式的芯片组,我们这里主要介绍最底层,也就是能够支持的最低芯片组标准,这上芯片组以上的所以主板南桥芯片全部支持。英特尔芯片组的主板从ICH南桥芯片开始,都提供了LBA 48位寻址的支持,都可以通过刷新主板的BIOS来实现对137GB以上大容量硬盘的支持。VIA从VT8233A南桥、SIS从961开始、NVIDIA的NF系列芯片组都能够很好的支持137GB以上的大容量硬盘。假如你的主板芯片组采用了以上所讲到的,且在实际使用中不能提供137GB容量以上硬盘的支持,那么完全可以通过刷新主板的BIOS来实现。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有些朋友会说在32GB容量限制时,我们常常可以使用DM分区软件中的DDO动态驱动来解决BIOS限制,然而据笔者试用后这一方法在对137GB容量限制时并不实用,因此朋友们需要特别注意了。
  升级好主板的芯片组后,还要解决操作系统的问题。目前采用Windows 9X操作系统时无法很好的解决支持48位LBA寻址模式,因此我们还是放弃windows 9X,直接安装windows 2000+SP4或是windows XP+SP1,另外windows 2003也能提供对48位LBA寻址模式的很好支持。
二、硬盘安装有门道,合理放置很重要
  PC个人电脑硬盘目前主要有SATA与PATA两种不同接口的产品,不管是哪一种产品,其主流的转速均达到了7200RPM,相比较起以前的5400RPM的产品,性能上的提升自不必多说,但在性能提升的同时,带来的更大的发热量是有目共睹的,特别在长期工作状态下硬盘的温度是比较明显的。
要给硬盘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最重要的便是要给硬盘留有足够的空间散热,这就需要我们在安装过程中必须注意了。目前的机箱一般都留有5个3.5寸的硬盘安装位置,如果你只有一块硬盘,那么建议你安装在第三个3.5寸安装槽中,这样上面和下面分别留有两个安装位,以保证硬盘足够的散热空间。如果你有两块硬盘,那么建议你安装在第二、第三个3.5寸的安装槽中,这样硬盘与硬盘、硬盘与机箱之间都保留这足够的距离供硬盘散热。在安装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在硬盘与机箱3.5寸安装槽相互接触的地方像安装CPU风扇一样加入少许的导热硅脂,这样便可以利用机箱将硬盘散发的热量及时的散发热,有助于硬盘的散热。如果是多硬盘的用户,那么你就要考虑安装硬盘支架,以解决硬盘的安装散热问题。
进入炎炎夏日后,如果你觉得有必要的话,可以为硬盘安装散热风扇辅助硬盘散热。但在选择风扇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噪音小和震动小的优质产品,切不可像选购机箱风扇一样马虎大意,因为较大的震动和嗓音会对硬盘的磁头和盘片带来伤害,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三、硬盘分区有窍门,合理分区很重要
  使用硬盘的第一步就是要对硬盘进行合理的分区。新购买的硬盘如果看成是一张白纸,我们要把他写满东西的话,那么分区就是给它规定了可以写入文章的范围,格式化则就是为电脑划分出各种方格。硬盘分区对于经常使用电脑的朋友而言是再简单平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了,但也别小看这件事情,合理的分区不但利于文件的管理,还有利于提高硬盘的使用效率。

拿一块160GB的硬盘来讲,我们最佳的分区数量最好不要超过六过,160GB至300GB的硬盘一般都要将分区控制在六个以内,以方便我们的管理。在分区时一定要按照顺序为每个分区指定一个名称,如C、D、E、F、G……顺序不要打乱,以方便管理和应用,这样我们在存放不同档案和文件时才能更好的操作。
  在分区的容量上,当然不能像小硬盘那样一个分区3到4个GB大小。建议最小的分区容量也不要小于10GB。以160GB为例,一般系统盘分区在10GB就可以了,但要记得平时安装的各种大型软件或游戏要安装在其它的分区上,这样即可以减少系统盘的压力,又可以在系统崩溃以后重新系统后不用再去重装游戏或应用软件。在windows98/ME中,最大分区不要超过40GB,否则会造成使用的簇太大而浪费硬盘空间,在使用Windows 2000/XP操作系统时,分区最大容量不能超过137GB,否则极容易出现容量无法识别的现象。
  对于分区的格式,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的分配NTFS和FAT32,选用FAT32格式对系统的性能上有一定的优势,而且与DOS的兼容性较为出色,更容量管理,但有单个文件最大容量4GB的限制。NTFS格式最大的优势就是摆脱了单个文件最大容量4GB的限制,最大容量单个文章可以达到64GB,并且NTFS格式的簇比较合理,能有效地利用磁盘的空间,不容易产生文件碎片。 因此建议两种文件格式结合使用最佳,系统分区我们可以设定为FAT32格式的,这样可以方便的被DOS和windows 98所识别,有利于出现故障时的修复。存放文件的分区就设定为NTFS格式,方便日常的管理和大文件的存放。
那么怎么样给硬盘分区才算合理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要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具体来安排分区的容量,如游戏用户、看影片用户和办公用户等,都有不同的分区需求。以160GB硬盘为例:
  游戏用户:一般将硬盘分为六个分区,系统C盘容量为10GB,个人文档分为D盘,占用10GB;常用的各种软件占用10GB,分为E盘;游戏安装区要设置的大一小,因为目前游戏的容量都非常大,方便安装,不妨分为80GB,设置为F盘;那么视频文件和音频文件不妨再分给40GB;最后将10GB做为重要资料的备份之用。
  影视爱好者:这部分用户当然以收集各种视频文件为重,因此也要留出一个较大的分区存放这些文件,分区规格是:系统C盘容量为10GB,个人文档分为D盘,占用10GB;常用的各种软件和游戏安装占用20GB,分为E盘;视频专区要设置的大一小,不妨分为80GB,设置为F盘;那么音频文件不妨再分给30GB;最后将10GB做为重要资料的备份之用。
  一般用户分区相对来讲就简单的多了,一般按照以下分区即可:系统C盘容量为10GB,个人文档分为D盘,占用20GB;常用的各种软件和游戏安装占用40GB,分为E盘;视频专区不妨分为40GB,设置为F盘;那么音频文件不妨再分给40GB;最后将10GB做为重要资料的备份之用。
四、硬盘供电很重要 用好电源确保硬盘延年益寿
  要是对计算机的电源使用不加重视的话,硬盘就会随时受到电源的突然袭击,从而有可能发生致命性的伤害;为了保证硬盘延年益寿,我们很有必要从计算机电源的使用着手,来妥善维护好硬盘。
供电电源要稳定
  硬盘在读写数据的过程中,要是突然遇到停电故障的话,很容易毁坏硬盘的磁头,从而有可能对硬盘造成致命性损伤,所以使用高质量、输出稳定的电源为硬盘提供工作“动力”,可以确保硬盘在持续工作时不受外界电压跳动的干扰,从而能够达到保护硬盘的目的。所以大家在挑选计算机电源时,尽量到正规销售商那里选购那些已经经过3C质量认证的品牌电源。要是硬盘所处工作环境的市电电压波动幅度比较大的话,一定要使用UPS稳压电源来为硬盘所在的计算机供电,同时尽量不要将硬盘所在计算机与微波炉或空调之类的大功率设备连接到同一个电源插座上,以尽可能地确保硬盘的输入电源处于稳定状态。此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一般情况下由供电电源造成的计算机故障,往往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因此我们在排查解决稀奇古怪的计算机故障时,要是无法找到切入点的话,不妨多从供电电源的稳定性方面着手,说不定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开关电源要正确
  不少人在操作计算机时,一旦遇到Windows系统反应稍微迟钝一点,就不耐烦地将计算机的主机电源强行关闭掉,然后让Windows系统进行重新启动。殊不知,这种随意开关主机电源的不良习惯,会对正在处于高速读写状态的硬盘造成致命性的伤害,毕竟硬盘在高速读写操作过程中,要是突然碰上停电故障的话,硬盘上的重要数据很容易发生丢失现象,或者硬盘磁道发生物理性的伤害。尽管在Windows系统运行正常的情形下,没有人会随意地开关主机电源的,不过要是计算机遇到了视频线没有连接好、显卡松动或者内存没有插牢,而引起计算机操作系统无法正常启动时,相信许多人都会很自然地使用频繁开关主机电源的方式来寻找计算机的故障原因。尽管这种频繁开关主机电源的操作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但因为在开机的一刹那硬盘的初始化操作才刚刚开始,硬盘的磁头当时可能正处于敏感的位置,要是此时突然关闭主机电源然后又迅速打开电源的话,那么位于硬盘敏感位置的磁头就会受到开机电源的强烈冲击,冲击次数越多的话硬盘的寿命就缩短得越快。所以,当计算机遇到无法正常启动故障需要排查解决时,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先将计算机的机箱打开,接着从硬盘上拔下电源线缆,如此一来不但能够缩小故障排查范围,而且还能避免硬盘受到频繁开关主机电源的冲击,从而达到保护硬盘的目的。
静电防范要谨慎
  在气候干燥的季节里,人身体上可能不知不觉就积累了不少静电,如果此时贸然地用手直接去拿硬盘而不小心碰到硬盘表面的电路板时,人身上的静电就有可能将硬盘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击穿,从而造成硬盘发生损坏故障。为了让硬盘避免人体静电的突然袭击,我们在拆装硬盘之前一定要想办法将身体上积累的大量静电释放掉,否则受到静电袭击的硬盘十有八九会被损坏。释放人体静电的有效办法就是在用手接触硬盘之前,先将手摸一下金属的自来水或煤气管道,或者接触一下金属的门窗边框;要是我们自己是一位专业的计算机维修人员,那最好戴上防静电手套来修理计算机。此外,在拆装硬盘的过程中,我们尽量不穿羊毛衫这样的毛料衣服,毕竟该衣料十分容易产生静电。
使用独立电源供电
  对于移动硬盘来说,要是它的容量大于30个GB的话,我们一定要使用独立的电源为其供电,否则移动硬盘在读写数据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反应迟钝现象,严重的话能造成计算机死机故障。当然要是手头暂时没有独立电源的话,我们一旦遇到移动硬盘无法稳定工作现象时,不妨考虑换用移动硬盘USB连接线缆上的其他接口来连接计算机;例如,不少品牌的移动硬盘除了具有USB接口外,还具有PS/2接口,该接口通常需要的供电电源功率比较小,所以要是我们通过USB接口来将计算机和移动硬盘连接起来而计算机经常死机的话,就可以考虑用PS/2接口来连接计算机。此外还需要大家的是,当移动硬盘在传输大容量数据的时候,尽量将连接到计算机主板上的其他USB设备全部从计算机上拔下来,以保证移动硬盘能从主板中获得足够稳定的电源功率。
离线深水易寒

发帖
2098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0-02-27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08-03-28 09:22:25
第二部分:关于主板

目录:

主板故障与维修基础
主板特色技术汇总
计算机主机除尘及板卡维护
新手指南:主板BIOS刷新方法全收集
电脑主板生产完全解密
奔4主板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案集
PCB“十面埋伏”认知主板芯片(经典)
怎样的主板才算“做工”好
离线深水易寒

发帖
2098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0-02-27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08-03-28 09:22:48
主板故障与维修基础
主板是电脑的关键部件,用来连接各种电脑设备,在电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主板出现故障,你的电脑就不能正常使用了。目前主板的集成度越来越高,维修主板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往往需要借助专门的数字检测设备才能完成,不过掌握全面的主板维修技术,对迅速排查主板故障还是十分必要的。
一、 引起主板故障的主要原因
  如今主板所集成的组件和电路多而复杂,因此产生故障的原因也相对较多。常见主板故障很多是环境不良造成的,不过由于主板自身质量问题而引起的故障也比较多,另外出现的一些问题都是用户人为造成的。
1、主板运行环境不良
  如果主板上布满了灰尘,可以造成信号短路等故障。如果电源损坏,或者电网电压瞬间产生尖峰脉冲,就会使主板供电插头附近的芯片损坏,从而引起主板故障;另外,静电也常造成主板上芯片(特别是CMOS芯片)被击穿,引起故障。
2、主板本身质量问题
  由于主板上的芯片和其它器件质量不好,使用时间一长器件就会老化损坏,从而导致主板故障。
3、人为故障
  热插拔硬件非常危险,许多主板故障都是热插拔引起的,最常见的就是烧毁了键盘、鼠标口,严重的还会烧毁主板。带电插拨
I/O卡,在装板卡及插头时用力不当,都可以造成对接口、芯片等的损害。
二、主板常用的检修方法
  主板故障的确定,一般通过逐步拔除或替换主板所连接的板卡(内存、显卡等),先排除这些配件可能出现的问题后,即可把目
标锁定在主板上。实际维修时,经常使用下面列举的维修方法。
1、观察法
  检查是否有异物掉进主板的元器件之间。如果在拆装机箱时,不小心掉入的导电物卡在主板的元器件之间,就可能会导致“保护性故障”。另外,检查主板与机箱底板间是否因少装了用于支撑主板的小铜柱;是否主板安装不当或机箱变形、而使主板与机箱直接接触,使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电源自动切断电源供应。
  检查主板电池:如果电脑开机时不能正确找到硬盘、开机后系统时间不正确、CMOS设置不能保存时,可先检查主板CMOS跳线,将跳线改为“NORMAL”选项(一般是1-2)然后重新设置。如果不是CMOS跳线错误,就很可能是因为主板电池损坏或电池电压不足造成的,请换个主板电池试试。
  检查主板北桥芯片散热效果:有些杂牌主板将北桥芯片上的散热片省掉了,这可能会造成芯片散热效果不佳,导致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死机。遇到这样的情况,可安装自制的散热片,或加个散热效果好的机箱风扇。
  检查主板上电容:主板上的铝电解电容(一般在CPU插槽周围)内部采用了电解液,由于时间、温度、质量等方面的原因,会使它发生“老化”现象,这会导致主板抗干扰指标的下降影响机子正常工作。我们可以购买与“老化”容量相同的电容,准备好电烙铁、焊锡丝、松香后,将“老化”的替换即可。
  仔细检查主板各插头、插座是否歪斜,电阻、电容引脚是否相碰,表面是否烧焦,芯片表面是否开裂,主板上的铜箔是否烧断;
触摸一些芯片的表面,如果异常发烫,可换一块芯片试试;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借助万用表量一下。
2、除尘法
  主板的面积较大,是聚集灰尘较多的地方。灰尘很容易引发插槽与板卡接触不良,另外,主板上一些插卡、芯片采用插脚形式,也常会因为引脚氧化而接触不良。
  建议用羊毛刷轻轻刷去主板上的灰尘,一定注意不要用力过大或动作过猛,以免碰掉主板表面的贴片元件或造成元件的松动以致虚焊。注意清除CPU插槽内用于检测CPU温度、或主板上用于监控机箱内温度的热敏电阻上的灰尘,否则会造成主板对温度的识别错误,从而引发主板保护性故障。如果是插槽引脚氧化引起接触不良,可以将有硬度的白纸折好(表面光滑那面向外),插入槽
内来回擦拭;对于插卡插脚,可用橡皮擦去表面氧化层,然后重新插接。
3、检查主板是否有短路
  在加电之前应测量一下主板是否有短路,以免发生意外。判断方法是:测芯片的电源引脚与地之间的电阻。未插入电源插头时,该电阻一般应为300Ω,最低也不应低于100Ω。再测一下反向电阻值,略有差异,但不能相差过大。若正反向阻值很小或接近导通,就说明主板有短路发生。
  主板短路的原因,可能是主板上有损坏的电阻电容、或者有导电杂物,也可能是主板上有被击穿的芯片。要找出击穿的芯片,你可以将电源插上加电测量。一般测电源的+5V和+12V。当发现某一电压值偏离标准太远时,可以通过分隔法或割断某些引线、或拔下某些芯片再测电压。当割断某条引线或拔下某块芯片时,若电压变为正常,则这条引线引出的元器件或拔下来的芯片,就是
故障所在。
4、拔插交换法
  该方法可以确定故障是在主板上,还是在I/O设备上?就是将同型号插件板、或芯片相互交换,然后根据故障现象的变化情况,来判断故障所在。它主要用于易拔插的维修环境,例如内存自检出错,可交换相同的内存芯片或内存条来确定故障原因。
  操作方法:先关机,然后将插件板逐块拔出;每拔出一块板就开机观察机器运行状态,一旦拔出某块后、主板运行正常,那么
就是该插件板有故障、或相应I/O总线插槽及负载电路故障;若拔出所有插件板后,系统启动仍不正常,则故障很可能就在主板上。
5、静态/动态测量法
  静态测量法:让主板暂停在某一特写状态下,根据电路逻辑原理或芯片输出与输入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万用表或逻辑笔测量相关点电平,来分析判断故障原因。
  动态测量分析法:编制专用论断程序或人为设置正常条件,在机器运行过程中,用示波器测量观察有关组件的波形,并与正常的波形进行比较,以便判断故障部位。
  由于主板上的控制逻辑集成度越来越高,因此其逻辑正确性,已经很难通过测量来判断。建议你先判断逻辑关系简单的芯片及阻容元件,然后再将故障集中在逻辑关系难以判断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
6、程序测试法
  该法主要用于检查各种接口电路、以及具有地址参数的各种电路是否有故障,其原理就是用软件发送数据、命令,通过读线路状态及某个芯片(如寄存器)状态,来识别故障部位。
  要使用此方法,你的CPU及总线必须运行正常,能够运行有关诊断软件,能够运行安装于I/O总线插槽上的诊断卡等。你可以使用随机诊断程序、专用维修诊断卡,或者根据各种技术参数(如接口地址),自编专用诊断程序来辅助硬件维修。不过,你编写的诊断程序要严格、全面有针对性,能够让某些关键部位出现有规律的信号,能够对偶发故障进行反复测试,能够显示记录出错情况。
离线深水易寒

发帖
2098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0-02-27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08-03-28 09:23:20
主板特色技术汇总
在选购主板的时候,你会考虑什么因素呢?芯片组,品牌,做工,性价比自然都是很重要的,但是一个同样非常重要的因素却往往被大家所遗忘,那就是主板所拥有的特色技术。很多人在购买主板后,就把说明书和主板光盘一扔,丝毫没有想到过那些主板厂商为我们准备的技术大餐。别小看这些技术,在某些时候,它们可是能发挥很大的作用的,让计算机的效率事半功倍。今天,我们就来对各个主板的特色技术做一个盘点,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发现一些自己主板的“潜能”,也希望让大家在选购的时候,可以有所参考。

个性化篇
在这个强调个性化的今天,你也一定希望自己的主板能处处体现出与众不同吧,OK,接着让我们看看主板厂商为我们准备了什么技术
1.个性化的开机画面
是不是对千篇一率的开机画面感到厌烦?让我们来定制属于我们的开机Logo
代表选手:MyLogo2(华硕),LogoEasyII(QDI)
候选选手:My Picture(精英),FaceWizard(技嘉),Magic Screen(磐正),Vivid BIOS(建碁)
MyLogo2是华硕主板的特色技术,它可以将开机画面替换成256色,640x480分辨率的一张图片。运行MyLogo2,首先我们需要指定BIOS文件所在目录,然后单击Next,再选择你想要拿来做开机画面的图片,MyLogo2就会自动将图片改为256色,640X480分辨率并在右边的预览窗口显示修改后的开机画面。点击Next,MyLogo2就会把选定的图片加入指定的BIOS文件,同时会把原来的BIOS文件以*.BAK格式备份在图片所在目录。在接着出现的ASUS Flash我们可以看到BIOS版本的相关资讯,并提示你即将更新BIOS以使用新的开机画面,确定无误后,我们按下Flash就行BIOS更新动作。更新完成后,按下EXIT按钮并重新启动,看到了吗,那不正是你想要的个性开机画面吗?
和MyLogo2相比,QDI的LogoEasyII可以实现800X600分辨率和24位色深,表现力自然就更胜一筹。实现这一功能的利器就是QDI的QFlash软件。相比其它软件,QFlash实在是简单的可以,只有三个按钮。我们首先使用比较简单的向导模式,点击Next,接下来我们选择一幅准备好要刷新的图片,界面提示你要进行BIOS Logo刷新,再次点选Next,会出现一个警告窗口,警告我们在刷新过程中不能进行其它操作。点击OK就会出现了刷新界面。点击Update,刷新开始。结束后,重启计算机我们就可以看到自己刷新的开机画面了。这种模式虽然很简单但选择的余地太少了,不适合我们DIYer。我们重新再来做一次,这次我们选择Advanced,界面出现更多的选择项,Backup BIOS是备份当前BIOS,Update BIOS是从文件升级BIOS。Super则就是我们这次要选择的。点击,现在我们可以进行更多的调整了。Show Post Message选项可以使开机画面和启动时检测信息同屏显示,但会破坏开机画面的完整性,如何取舍就看各位自己的需要和喜好了。Screen Resolution则是选择开机画面的分辨率,有640X480、800X600两种。下面的Logo Position选项可以选择刷新后的开机画面在显示屏上的显示位置,从上到下分别是中央,右下角,左下角,右上角和左上角。接着我们再在Select Bios处选择要刷新的BIOS,在Select Picture处选择要刷新的图片。完成以上的工作后,如果我们点击Preview,我们就可以看到刷新后开机画面的预览。点击Build BIOS File,我们就可以把修改开机画面后的BIOS文件保存到电脑中。击Flash To Mainboard,就可以开始进行刷新工作。

2.I LOVE THE MUSIC
就为了听一张喜欢的CD,我们却不得不花差不多半分钟去登录Windows系统,然后再打开播放器。往往做完这所有的时候,我们欣赏CD的心情都已经被破坏殆尽了。怎样可以CD想听就听呢?
代表选手:JukeBoxFM(建碁),Instant Music(华硕)
建碁的JukeBoxFM是一种让你不用进入操作系统可以直接播放CD的技术,其操作非常简单,通过键盘上的相应按键就可以对JukeBoxFM进行控制,“P”键对应是播放和暂停,“S”键是停止,“R”键是重复,左箭头是上一首,右箭头是下一首,而“+”“-”就是对应音量的增减。不仅是CD,我们也可以用JukeBoxFM来收听FM广播,可以用“F1”到“F4”来存贮频道,然后用“1”到“4”的数字键来简单的换台。不仅如此,JukeBoxFM还支持流行的换肤功能,通过建碁的EzSkin,我们可以简单的给JukeBoxFM换上中意的皮肤,充分体现个性。首先,我们要登录建碁的网站,下载我们中意的皮肤,然后启动EzSkin,选择Open JukeBox Skin,再单击Load Image选择刚才下载的皮肤,然后单击Preview,你就可以看到预览了,单击Change Skin,写入BIOS后重新启动后即可完成皮肤的更改。想要使用JukeBoxFM,我们首先要在BIOS里设置JukeBoxFM的播放模式。Auto模式是开机时自
动检测光驱中是否有CD盘片。如果光驱中有CD盘片并且我们在开机时按“A”键就会启动JukeBoxFM播放CD,否则几秒钟后会正常启动;CD Player模式则会开机直接进入JukeBoxFM;如果使用Press Inser Key模式,那默认就会直接进入系统,只有在自检时我们按“Insert”键,才能启动JukeBox。
相比JukeBoxFM,华硕的Instant Music功能就有限的多,目前还是不支持换肤技术,只实现了简单的不登录系统播放CD。首先,我们需要进入BIOS,启动Instant Music功能,如果你有多个光驱,那你还必须指定一个光驱来播放CD。当我们想要启动Instant Music时,只要在开机时按下“ESC”键即可。“F1”到“F8”分别对应播放/暂停,停止,上一首,下一首,减音量,增音量功能。但值得一提的是,华硕还附赠一个标示卡,可以贴在键盘上的相应位置,这样我们就不必去记那些功能键了,一目了然。怎样,看上去很不错吧?
超频篇(上)
作为一个DIYer,自然是要挖掘CPU的每一分性能。不少主板厂商也都把自己的主板对超频的支持作为一个热点,几乎每个厂商都或多或少推出了各种各样的超频技术,现在就让我们来逐一看看他们为我们精心打造的超频利器。

1.超频,原来是那么简单
还要为了超频也拜访各路高手吗?还要为了超频而揣着主板说明书拔跳线吗?还要用银漆在CPU上展示点睛之笔吗?太麻烦了
代表选手:红色风暴自动超频技术(硕泰克),EasyTune4(技嘉),SoftMenuⅢ(升技)
候选选手:Fuzzy Logic 4(微星),StepEasyII(QDI),EzClock(建碁),超频精灵(捷波),精灵BIOS(DFI),Power BIOS(磐正)
和众多厂商在Windows下超频不同,硕泰克的红色风暴自动超频技术整合在BIOS之中,我们首先要进入BIOS设置菜单,然后进入其中的Frequency/Voltage Control,然后你就会看到“Redstrom Overclocking Tech”的字样,这就是红色风暴自动超频的选项,接下来作什么?在上面按下“Enter”键就可以了,是不是很简单。之后主板会逐兆检测CPU的外频,直到找到一个稳定工作的外频值,然后系统自动记录此设置,并重新启动。重启以后,你就会发现,现在CPU已经工作在刚才测试通过的最高外频。只要按一下回车,就可以完成整个超频工作,很简单不是吗?

EasyTune4是技嘉推出的运行在Windows下超频工具,怎样,看上去是不是很酷啊?不只是样子酷,它的功能也很强,不仅可调整CPU的倍频、外频、电压,还可调整DRAM、AGP、PCI的频率和电压。此外,EasyTune4还是一个很强大的监控软件,可以侦测系统当前的电压状况,风扇的转速等。
EasyTune4分为简单模式和高级模式两种模式,前者为一般用户准备,后者则是为发烧友们打造。
这个就是EasyTune4的硬件监控窗口,在这里可以看到CPU的详细信息,更可以看到CPU的电压、温度,内存、AGP电压等信息。如有不正常的情况,就会用字体就会变成红色以警示你注意。
这个就是EasyTune4的基本信息窗口,在这里可以设置CPU、系统、电源风扇转速的警告下限,CPU和系统温度的警告上限。如果CPU、系统、电源风扇转速低于这里设置的警告下限,或是CPU、系统的温度高于设置的警告上限,数字就会变成红色并在系统信息窗口显示警告信息。
超频时,我们可以直接单击SYSTEM BUS旁的箭头直接调整CPU外频,CPU MULTIPLIER则可以调整CPU的倍频。假如我们想调整内存频率,就可先单击DRAM按钮,再通过单击旁边的箭头,以1MHz为单位调整频率。同样我们也
可以调节AGP、PCI的频率。如果想调节电压,我们可以先单击VOLAGE上的按钮,选择是要调节CPU、DRAM还是AGP的电压,再单击箭头以0.1伏为单位调整CPU、DRAM、AGP的电压。
在频率设定处,我们还可以选择频率设定的模式,共有LINEAR、DIVIDEAR、ASYNC三种模式。在LINEAR模式下,AGP、PCI、DRAM频率会随外频改变;在DIVIDEAR模式下,我们可以调节AGP、PCI、DRAM的分频设置;而在ASYNC模式下,AGP、PCI、DRAM频率是相互独立的,可以分别进行调节。
最后,按下GO按钮,我们的超频就完成了。假如超频失败,也只要重新启动,就可恢复正常的电压和频率。

和以上两个技术相比,升技的SoftMenuⅢ则是为超频发烧友准备的。在BIOS里提供了大量的超频选项,不仅可以调节CPU、DRAM、AGP、PCI的电压,甚至还可以调节芯片组的供电电压,而且最大可调节幅度达到了30%。首先我们进入SoftMenuⅢ,将CPU Operating Speed设为User Define,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对下面的各个参数进行设置了。第一项是Exretnal Clock,在这里我们可以设置CPU前端总线的频率,也就是CPU的外频。SoftMenuⅢ允许我们以1MHz为最小单位进行微调,将CPU剥削到底。第二项是Multiplier Factor,用来调节CPU的倍频。之后是AGP Frequency,可以调节AGP总线的频率。第五项是CPU FSB/DRAM radio,调节CPU前端总线和内存分频比。至于CPU Interface就采用默认,保持Enable好了。再接下来就是电压调节了,依次是CPU电压,内存电压,芯片组电压和AGP电压。最后,是设置CPU过温保护,假如CPU的温度超过设定的温度,主板就会进入CPU保护状态,避免烧坏CPU。
超频篇(下)
2.超频,无后顾之忧
超频失败,开不了机怎么办?有经验的玩家会告诉你:“开机箱,清除CMOS。”难得真的要拿着手电筒,钻到桌子底下去艰难的清除CMOS吗?现在,你可以大声的告诉他们:“你的方法已经属于过去了!”
代表选手:C.P.R(华硕),Watch Dog ABS(建碁)
候选选手:TweakGuard(升技)
有了华硕的C.P.R技术,你就再也不用那么麻烦了。当你输入的CPU超频参数超过容许范围,导致系统当机。这时候你只要轻轻按下Reset键,让系统重新开机,重新开机后系统会自动将频率调整为安全模式下的参数,并恢复到BIOS设定画面。这样一来您就不必大费周章打开机壳清除CMOS。
和华硕的C.P.R技术类似,建碁的Watch Dog ABS技术同样可以在超频失败后恢复CMOS设定。如果开机自检失败,5秒钟后Watch Dog ABS就会重启计算机,然后BIOS会检测CPU默认频率,以默认频率启动。而且Watch Dog ABS还设定了快捷键,你也可以在自检时按“Home”键,CPU的频率同样会马上恢复到默认值。

3.超频,不再怕烧
超频最怕什么?当然就是传说中的“铁板烧”。只见一缕青烟,我们的CPU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了,然后我们的腰包又要食不下咽,饿的皮包骨头。
代表选手:C.O.P(华硕),Magic Health(磐正)
候选选手:ABSⅡ(硕泰克)
华硕的C.O.P技术能主动侦测CPU的温度,并在CPU温度高过警戒值时自动关机,免除CPU被烧毁的噩梦。简单来说,华硕C.O.P是通过主板上额外设计的硬件保护电路与CPU连接,当CPU温度达到警戒值时,就发出警告信号给主板上的一颗硬件监控 IC芯片,然后这颗IC芯片就通知系统电源主动断电,如此就达到了保护CPU的目的。在BIOS里,我们可以设定这个温度警戒值。有了华硕C.O.P,即使风扇没装好或出现故障失效,我们的CPU依旧可以安然无恙。

磐正的Magic Health和C.O.P相比增加了更多的设置,我们可以在CPU Warning Terperature里设置警报温度,在ACPI Shundown Temperature里设置自动关机温度。当CPU温度达到了警报温度,计算机就会发出警报以提醒用户。如果温度进一步升高,达到自动关机温度,计算机就会自动关机以保护CPU安全。磐正的Magic Health还有一个很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可以在自检的时候在屏幕的下方显示温度,电压,风扇转速等信息,让我们一目了然计算机的状况。
离线深水易寒

发帖
2098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0-02-27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08-03-28 09:23:45
维护篇(上)
电脑又死机了,怎么办?开不了机,怎么办?进不了系统,怎么办?电脑似乎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乖,总是要闹点小脾气,为此我们又不得不遍请各路高手,四处去下各种软件。其实我们需要的可能就在我们主板附送的光盘里,在那张从我们买来起就束之高阁的光盘,各厂商实际上帮我们准备了很多。

1.尽在掌握中
怎样才可以让我们的电脑始终保持健康?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为它请一个“家庭医生”,让我们对它的健康情况了如指掌。
代表选手:Omni Guardian(精英),PC Probe(华硕)
候选选手:PC Alert4(微星),HardwareDoctor(DFI),USDM(磐正)
精英的Omni Guardian中文名为万能护卫,是一款对系统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报警防护的软件。它可以在Windows中,实时的对CPU系统温度、风扇转数、系统电压等进行有效监测,并可以设置报警范围及时提醒用户。运行Omni Guardian,我们发现,这真的是一款很卡哇伊的监控软件,全过程都是动画演示。首先,左边台上会跳下来一位举着盾牌和魔杖的护卫,在三个紧闭的铁门面前巡来巡去。门上分别写着CPU Memory、Fan Temperature和Voltage。点击写着CPU Memory的大门,护卫就会巡到这个门口,走进大门里面。这里显示的是CPU和内存的一些基本信息,比如CPU的类型、内存的容量等。如图,它显示CPU类型是Intel Pentium4,主频是3G。显示内存是256M,可用内存是160M。同时还显示了我们的I/O芯片型号。点击左边的EXIT门,即可退回到主界面。我们再进入Fan Temperature看看。Fan Temperature里显示的是风扇转数、系统温度等系统参数。单击CPU温度左边的白色小方块,就会弹出一个对话框,问我们是否打开警告提示,下面的滚动框是用来设置警告的范围。如果我们要使用CPU温度警告提示,就在上面的Enable Warning上打勾,并设定适当的温度。和CPU温度一样,其它的参数也可以点击前面的白色小方块设置对应的报警参数。最后是Voltage,这里现实的是对系统电压的监测。包括CPU、风扇和系统的电压值都显示在窗口中。跟Fan Temperature里的一样,我们同样可以点击前面的白色小方块设置对应的报警参数。Omni Guardian让我们可以更方便的观察系统安全参数,对系统情况更加了如指掌,同时实时的监测消除了安全隐患。

相比之下,华硕的PC Probe就要直观很多。运行之后我们就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电脑的状况。PC Probe分Monitor,Information,Utility三块,我们首先进入Moniter,点击Moniter Summary,下面就依次列出了CPU温度,机箱温度,CPU风扇转速,电源风扇转速,机箱风扇转速,电源12V、5V、3.3V实际输出电压和CPU电压,我们可以单击任意一项前面的方框来启动或停止对该项目的监控。单击Temperature Moniter,我们就可以看到CPU温度和机箱温度的变化情况。蓝线表示警戒温度,一旦CPU温度或机箱温度超过了警戒温度,PC Probe就会报警提醒我们注意,我们可以拉动蓝线来调节警戒温度。单击Fan Moniter我们就可以看到CPU风扇,电源风扇和机箱风扇的转速变化情况。由于笔者的电源风扇和机箱风扇不支持监控,所以这里的Power Fan和Classis Fan是灰色不可选。同样,各个监控图中的蓝线表示的是警戒转速,一旦风扇转速低于警戒转速,PC Probe同样会报警。单击Voltage Moniter,我们就可以看到自开机以来+12V,+5V,+3.3V和CPU电压的供电情况,这里各个电压越接近标准电压越好,同时电压的黄线越平稳越好,表示电源供电稳定。再点击Settings,我们可以对各个监控的项目进行详细的设置,第一列自上到下依次是:CPU警戒温度,CPU温度取样间隔,机箱警戒温度,机箱温度取样间隔,风扇转速取样间隔,CPU风扇警戒转速,电源风扇警戒转速和机箱风扇警戒转速。右边的一列依次为:电压取样间隔,+12V警戒波动幅度,+5V警戒波动幅度,+3.3V警戒波动幅度以及CPU电压警戒波动幅度,Alert Volume则是调节报警的音量,最下方的Auto-execute Asus Probe in each boot-up session则是让PC Probe开机时自动启动,建议钩选。最后最项是History,在这里会记录下每天电脑的状况。点击第二块Information,有三个选项,依次为硬盘使用情况,内存使用情况和详细的DMI信息,方便我们了解电脑的状况。
维护篇(中)
2.故障我知道
想必不少朋友都有过这种经历,电脑出现故障,而且确定了是硬件的故障。接下来就是确定是哪个硬件了,你会采用什么办法呢?很多朋友自然都会说替换法。替换法是不错,但是这种方法要求我们手中有相同的部件用来替换,可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只有一台电脑,根本没有多余的部件来替换,结果还是不得不搬着整机到电脑公司去解决,即费时又费事。
代表选手:DEBUG-LED(磐正),POST Reporter(华硕)
候选选手:VD-Tech II(硕泰克),D-LED(微星),Dr.Voice II (建碁)
电脑侦错很明显的划分为了两个阵营,一种就是采用DEBUG诊断灯,磐正的DEBUG-LED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在采用DEBUG-LED技术的磐正主板上,我们可以很轻松的找到一个DEBUG诊断灯,一旦电脑出现问题,DEBUG诊断灯就会显示错误的对应代码,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记下这个代码,然后对照说明书附录的代码表自然就会知道故障的所在。有了DEBUG-LED技术,我们可以大大提高解决故障的速度,而且再也不用搬着电脑去电脑公司,大大节省我们的时间和花费。

与采用DEBUG诊断灯的厂商不同,另一些厂商采用了一个更为直观的方式:语音。华硕的POST Reporter技术就是其中的代表。首先,我们要进入BIOS,再进入I/O Device Configuration,接着我们就会看到Speech POST Reporter,把它设为Enabled就可以使用POST Reporter技术了。它可以让用户在开机执行开机自检程序时听到真人语音提示,万一开机失败,它马上就会告诉用户发生错误的原因,是不是很方便啊。另外,华硕还提供了一个Winbond Voice Editor软件来编辑语音信息,默认情况下其提供的语音是英文的,我们在这里就可以把其改为纯正的国语。单击“Load”按钮,选择China.flh打开,以后开机就可以听到中文语音了。不仅如此,通过它我们可以很简单的定制绝对个性化的语音提示。我们首先用Windows自带的录音机录下提示语,并把它存为一个WAV格式的文件。不过要注意,录音时间不要超过5秒,不然就会因为文件太大而导致无法写入主板相应录音芯片。然后,我们来自己设计一个配音方案。点“ADD”按钮,在弹出的窗口中点“New Folder”按钮,右侧会出现一个新的文件夹,然后选中它。在左侧窗口中选择事先录制好的WAV文件所在的文件夹,选中后点箭头将它加入到左侧空白窗口中,这样“New Folder”里就有了我们想要的声音文件,然后关闭窗口。
点Edit按钮,选中下拉菜单中的New Folder,可以看到自己录制的语音文件在下面显示出来了,选中这个WAV文件,按箭头就输入到相应的Voice中。编辑结束后,我们点击“Write”按钮,将语音内容写入主板上的相应芯片中,整个过程就宣告完成了。还等什么?还不快拉女朋友来录制只属于你的语音提示?一开机就听到心爱MM的甜美嗓音,是不是很爽啊?
维护篇(下)
代表选手:RecoveryEasyⅡ(QDI),EzRestore(建碁),
候选选手:Xpress Recovery(技嘉)
QDI的RecoveryEasyⅡ有个很酷的中文名字,叫做宙斯盾。其功能的实现有些类似于GHOST,但也有不少不同。首先,GHOST是一个软件,而RecoveryEasyⅡ技术则是将微代码存储于BIOS中,更加底层化;GHOST生成的备份文件对于用户是可见的,容易遭到损毁,RecoveryEasyⅡ技术生成的备份文件则是自动在硬盘的最后区域划分出适当大小空间存放,对于用户是不可见的,比较安全。使用RecoveryEasyⅡ技术,最好我们的硬盘上能分出一定空间不分区,专供RecoveryEasyII备份使用。假如我们已经把所有的空间都分区了那也没关系,只要保证最后一个分区有相当的剩余空间可供备份就行,RecoveryEasyII会自动划分使用。
要使用RecoveryEasyII技术,我们可以先在BIOS中进行一些设定。首先我们要在BIOS里进行一些设定。我们进入QDI Innovation feature 选项下,可以看到[RecoverEasyⅡ Setting],这里就是对RecoverEasyⅡ进行设定的地方。“Menu Language Select”是语言的选择,我们选择“Chinese”(中文);“HotKey for Backup”是修改备份热键,默认为“F11”键;“HotKey for Recovery”是修改恢复热键,默认为“F12”。
当系统启动时,我们按设定的备份热键就可以进入备份菜单,在菜单上我们可以看到备份分区表,备份系统分区,备份整个硬盘,备份CMOS设置,卸载备份数据5个选项。我们以备份系统分区为例,在菜单中选择备份系统分区,接着系统会提示用户该操作将会覆盖备份区中上次备份的所有硬盘数据,我们按“E”键继续,系统将在检查备份空间大小后进行数据备份。完成后会自动重启。备份分区表、备份整个硬盘以及备份CMOS设置和备份系统分区类似,这里就不加介绍了。如果我们要卸载备份数据,只要选择卸载选项,一会儿就可以删除我们前
面的备份数据。
数据恢复也很简单,我们只要在启动时按恢复热键,进入恢复菜单,我们可以看到恢复分区表,恢复系统分区,恢复整个硬盘、恢复CMOS设置四个选项。我们同样以恢复系统分区为例,选择恢复系统分区,接着会提示用户要进行系统分区恢复请按“E”键继续进行,我们按“E”后就会开始恢复。

和QDI的RecoveryEasyII技术相比,建碁的EzRestore用另一种方法实现了还原功能,它和还原卡或是某些还原软件类似,只是监视硬盘上文件的变化而不是制作硬盘的映像文件。因此,EzRestore只需要1/200的硬盘空间就基本上能够保护整个硬盘上的数据,并且暂存空间的容量是可调的。同时,EzRestore只有少量的程序代码放在BIOS中,其它的部分都是安装在硬盘的开机扇区,升级相当简单,我们只要下载最新版的软件安装即可。
首先,我们要在BIOS里打开EzRestore功能。我们进入“Advanced BIOS Features”,将”EzRestore”选项设为”Enabled”。然后,我们要在Windows环境下安装AOpen EzRestore ProMagic 6.0,在安装过程中我们要选择暂存数据保护空间的容量,重启后AOpen EzRestore ProMagic 6.0安装完成。
重新启动计算机,在BIOS自检之后,会出现Starting ProMagic6.0…的提示,表明ProMagic6.0开始启动。我们第一次使用ProMagic6.0时需要检查硬盘的分区,接下来会选择保护分区的对象,我们选择系统分区C。接下来,如果我们需要进入管理模式,我们就按“F10”,如果按回车则会正常启动系统。
AOpen EzRestore Pro Magic 6.0分Windows和DOS两种不同界面,可以分别在Windows和DOS实现主要功能,我们接下来就来逐个认识一下。
EzRestore驻留在任务栏中,右键单击软件标志,弹出菜单后单击“视窗设定”便启动AOpen EzRestore。我们首先选择“存储”页面,单击“储存当前启动盘”,再单击“确定”按钮就完成了对当前启动盘的备份功能。假如要还原硬盘到以前的状态,我们选择“还原”页面,再选定还原选项,最后单击“确定”按钮就可以了。
为了防止他人误用,我们还可以给AOpen EzRestore设定用户和密码。EzRestore还提供了详细的设定,甚至它还支持InterNet遥控功能。
我们在开机时按下“F10”即可调出DOS界面的Pro Magic 6.0。和Windows界面的AOpen EzRestore相比,其大部分功能都是相同的,但是不支持InterNet遥控功能,增加了一个工具箱。在那里我们可以很简单的实现硬盘的重分区、快速格式化、传送系统文件、硬盘对拷的操作。
离线深水易寒

发帖
2098
今日发帖
最后登录
2020-02-27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08-03-28 09:24:15
计算机主机除尘及板卡维护
计算机是高精密的设备,除了要正确地使用之外,日常的维护保养也是十分重要的。长期的维修工作表明,大量的故障都是由于缺乏日常维护或者维护方法不当造成的。下面介绍计算机常用的维护工具、维护注意事项、主机箱内各部分连线的拆除、机箱内部除尘及板卡的常规维护方法。

1.维护工具
电脑维护不需要很复杂的工具,一般的除尘维护只需要准备十字螺丝刀、平口螺丝刀、油漆刷(或者油画笔,普通毛笔容易脱毛,不宜使用)就可以了,如果要清洗软驱、光驱内部,还需要准备镜头拭纸、电吹风、无水乙醇(分析纯)、脱脂棉球、钟表起子(一套)、镊子、吹气球(皮老虎)、回形针、钟表油(或缝纫机油)、黄油。如还需要进一步维修,再准备一只尖嘴钳、一只试电笔和一只万用表。

2.维护注意事项
(1)有些原装和品牌电脑不允许用户自己打开机箱,如擅自打开机箱可能会失去一些由厂商提供的保修权利,请用户特别注意。
(2)各部件要轻拿轻放,尤其是硬盘,摔一下就会要了它的命。
(3)拆卸时注意各插接线的方位,如硬盘线、软驱线、电源线等,以便正确还原。
(4)用螺丝固定各部件时,应首先对准部件的位置,然后再上紧螺丝。尤其是主板,略有位置偏差就可能导致插卡接触不良;主板安装不平可能会导致内存条、适配卡接触不良甚至造成短路,天长日久甚至可能会发生形变,导致故障发生。
(5)由于计算机板卡上的集成电路器件多采用MOS技术制造,这种半导体器件对静电高压相当敏感。当带静电的人或物触及这些器件后,就会产生静电释放,而释放的静电高压将损坏这些器件。日常生活中静电是无处不在的,例如当你在脱一些化纤衣服时有可能听到声响或看到闪光,此时的静电至少在5kV以上,足以损坏计算机的元器件,因此维护电脑时要特别注意静电防护。在拆卸维护电脑之前必须做到以下各点:
--断开所有电源。
--在打开机箱之前,双手应该触摸一下金属接地物(如暖气管),释放身上的静电。拿主板和插卡时,应尽量拿卡的边缘,不要用手接触板卡的集成电路。如果一定要接触内部线路,最好戴上接地指环。
--请不要穿容易与地板、地毯摩擦产生静电的胶鞋在各类地毯上行走。脚穿金属鞋能良好地释放人身上的静电,有条件的工作场所应采用防静电地板。
--保持一定的湿度。空气干燥也容易产生静电,理想湿度应为40%-60%。
--使用电烙铁、电风扇一类电器时应接好接地线。

3.计算机主机的拆卸
(1)拔下外设连线
关闭电源开关,拔下电源线以后,就可以开始拆卸主机了。拆卸主机的第一步是拔下机箱后侧的所有外设连线。拔除外设与电脑的连线主要两种形式:一种将插头直接向外平拉就可以了,如键盘线、PS/2鼠标线、电源线、USB电缆等等;另一种插头需先拧松插头两边的螺丝固定把手,再向外平拉,如显示器信号电缆插头、打印机信号电缆插头。早期的有些信号电缆没有螺丝固定把手,需用螺丝刀拧下插头两边的螺丝。
(2)打开机箱盖
拔下所有外设连线后就可以打开机箱了。无论是卧式还是立式机箱,机箱盖的固定螺丝大多在机箱后侧边缘上,用十字螺丝刀拧下几颗螺丝就可以取下机箱盖。
(3)拆下适配卡
显示卡、声卡插在主板的扩展插槽中,并用螺丝固定在机箱后侧的条形窗口上。拆卸接口卡时,先用螺丝刀拧下条形窗口上沿固定插卡的螺丝,然后用双手捏紧接口卡的上边缘,平直的向上拔下接口卡。
(4)拔下驱动器数据线
硬盘、软驱、光驱数据线一头插在驱动器上,另一头插在主板的接口插座上。捏紧数据线插头的两端,平稳的沿水平方向拔出即可。
拔下驱动器数据线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拉着数据线向下拔,以免损坏数据线;二是注意拔下的方向以便还原。驱动器数据线的边缘有一条红线(线1),此线与驱动器、主板驱动器接口上的脚1相对应,在驱动器和主扳驱动器接口插座旁大多有"1"的标识。
(5)拔下驱动器电源插头
硬盘、光驱电源插头为大四针插头,软驱电源插头为小四针插头,沿水平方向向外拔出即可。安装还原时请注意方向,反向一般无法插入,强行反向插入接通电源后会损坏驱动器。
(6)拆下驱动器
硬盘、软驱、光驱都固定在机箱面板内的驱动器支架上,拆卸驱动器时请先拧下驱动器支架两侧固定驱动器的螺丝(有些固定螺丝在面板上),即可向前抽出驱动器。拧下硬盘最后一颗螺丝时要用手握住硬盘,小心硬盘落下,硬盘轻轻摔一下就会损坏。有些机箱中的驱动器不用螺丝固定而采用弹簧片卡紧,这种情况只要松开弹簧片,即可从滑轨中抽出驱动器。
(7)拔下主板电源插头
电源插头插在主板电源插座上,ATX电源插头是双排20针插头,插头上有一个小塑料卡,捏佐它就可以拔下ATX电源插头。AT电源插头为两只六针插头P8、P9,平稳向上拔出即可。最后还原AT电源插头时请注意方向,六针插头P8、P9中间的黑线应靠在一起向下插入,方向错误将导致电源短路。
(8)其它插头
需要拔下的插头可能还有CPU风扇电源插头、光驱与声卡之间的音频线插头、主板与机箱面扳插头、声卡与主板间的SB-LINK插头等。拔下这些插头时应作好纪录,如插接线的颜色、插座的位置、插座插针的排列等,以方便还原。

4.清洁机箱内表面的积尘
对于机箱内表面上的大面积积尘,可用拧干的湿布擦拭。湿布应尽量干,擦拭完毕应该用电吹风吹干水渍。各种插头插座、扩充插槽、内存插槽及板卡一般不要用水擦拭。

5.清洁插槽、插头、插座
需要清洁的插槽包括各种总线(ISA、PCI、AGP)扩展插槽、内存条插槽、各种驱动器接口插头插座等。各种插槽内的灰尘一般先用油画笔清扫,然后再用吹气球或者电吹风吹尽灰尘。
插槽内金属接脚如有油污,可用脱脂棉球沾电脑专用清洁剂或无水乙醇去除。电脑专用清洁剂多为四氯化碳加活性剂构成,涂抹去污后清洁剂能自动挥发。购买清洁剂时一是检查其挥发性能,当然是挥发越快越好;二是用pH试纸检查其酸碱性,要求呈中性,如呈酸性则对板卡有腐蚀作用。

6.清洁CPU风扇
如果你的PⅡ和赛扬类CPU还较新,风扇可以不必取下,用油漆刷或者油画笔扫除就可以了。较旧的CPU风扇上积尘较多,一般须取下清扫。下面以Socket 7的CPU为例,介绍CPU风扇的除尘。
散装CPU风扇是卡在CPU插座两侧的卡扣上,将风扇卡扣略略下压即可取下CPU风扇。取下CPU风扇后,即可为风扇除尘。注意散热片的缝中有很多灰尘。
原装CPU风扇与CPU连为一体,需将Socket 7插座旁的把手轻轻向外侧拨出一点,使把手与把手定位卡脱离,再向上推到垂直90度位置,然后向上取下CPU。清洁CPU风扇时,注意不要弄脏了CPU和散热片的结合面间的导热硅胶。

7.清洁内存条和适配卡
内存条和各种适配卡的清洁包括除尘和清洁电路板上的"金手指"。除尘用油画笔即可。"金手指"是电路板和插槽之间的连接点,如果有灰尘、油污或者被氧化,均会造成接触不良。陈旧的计算机中大量故障由此而来。高级电路板的金手指是镀金的,不容易氧化。为了降低成本,一般适配卡和内存条的金手指没有镀金,只是一层铜箔,时间长了将发生氧化。可用橡皮擦来擦除金手指表面的灰尘、油污或氧化层。切不可用砂纸类东西来擦拭金手指,否则会损伤极薄的镀层。